I-VMS
沒有或很少條目連入本條目。 (2016年12月17日) |
I-VMS模型,英文為整體附加值管理系統(Integrated Value-added Management System),注重創造附加值,是經濟學中一種實際的新方法,對人力資源進行管理。與公司其他管理系統配合,可提高組織、結構管理中的效率,這個方法可增加附加值整體網絡、是一個增加附加值的三維複雜控制系統,允許更加有效的管理。
摘要
在管理工具中,最有競爭力、最重要的是關鍵指標,因為這些指標決定了內部關係和概念,然後決定了組織的合理活動,從而影響公司業績。在過去幾十年中,管理研究者創建了很多理論概念,讓商業經理可有興趣感受公司的流程,從而更加準確感受到現實選擇中的不同決策。這是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概念,消除前面模型的主要錯誤,把管理資源整合到一個新的系統,讓管理者更高層面上進行控制。[1][2][3]
模型理論建立
I-VMS管理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創造附加值的流程,以便更有競爭力,建立一個高級、整體的網絡系統模型。這種管理模型適合現代的競爭、挑戰、需求。[4][5]
創造價值
- 把創造價值流程保留在中心、系統的角色;
- 讓創造價值流程更有邏輯;
- 雙重創造價值的思想
功能結構
- 應用性: 例如更早的價值鏈模型,可以與傳統的功能、等級組織結構配合,而不是代替他們;
- 互用性: 幫助消除過於僵化、固化的功能結構,幫助消除組織障礙;
- 拓展性: 具有新特性,改變戰略,可能適應新的功能元素.
線性、鏈狀流程方法
- 網絡結構: 鏈狀結構,而不是更加靈活的網絡,隨着功能牆而消失;
- 複雜流程法: 繼續保持流程的複雜性方法,提高流程績效;
- 焦點: 創造價值不是流程的結果,而是圍繞價值和焦點建立流程本身.
整合
系統方法
- 間隔尺寸: 創造邏輯模型,創造具有同等測試標準的亞系統
- 可合成性: 組成系統的元素可以與其他元素進行整合;
- 可變化性: 系統元素可以變化,提供新的管理視野
模型內容
整體附加值管理系統(I-VMS)的核心是: 不重視附加值活動,而是允許創建新的三維系統,允許添加活動。系統模型尋找基礎的、支持性的功能互動。
„這種技術把意識管理放在中心,把控制給回管理者手中,創造整體價值和流程。」
第一級模型 (管理控制)
管理在模型第一級的焦點上,績效可以最大化。管理功能最大化意味着管理者可以懂得、分辨消費者需求,因此可以將其轉化為優化的組織功能,因此在流程中,產生最大客戶價值。
第二級模型 (亞系統的基本活動)
模型的第二級是根據分析主要功能,提高管理績效。
第三級模型 (亞系統的支持活動)
模型的第三極是支持活動的深度分析,很大程度上幫助核心活動和邊緣活動獲得互動
參考
- ^ Bogel, György; Salamonné Huszty Anna. Vállalatvezetés felsőfokon. Budapest: Kossuth kiadó. 1998. ISBN 963-09-4049-3.
- ^ Csath, Magdolna. Stratégiai tervezés a és vezetés a 21. században. Budapest: Nemzeti Tankönyvkiadó. 2004. ISBN 963-19-5251-7.
- ^ E.Porter, Michel.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5.
- ^ Salamonné Huszty, Anna. Jövőkép és stratégiaalkotás. Budapest: Kossuth kiadó. 2000. ISBN 963-09-4194-5.
- ^ Marosán, György. A 21. század stratégiai menedzsmentje. Budapest: Műszaki kiadó. 2003. ISBN 963-16-6008-7.
外部連結
Management definition from Business Dictionary’s webpage. [2010-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