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9
STS-9是歷史上第九次穿梭機任務,也是哥倫比亞號的第六次太空飛行。
營運方 | 美國太空總署 |
---|---|
國際衛星標識符 | 1983-116A |
衛星目錄序號 | 14523 |
任務時長 | 10天7小時47分鐘24秒 |
旅行距離 | 6,913,505千米 |
圈數 | 167 |
太空船屬性 | |
太空船 | 哥倫比亞號 |
發射質量 | 112,318公斤(247,618英磅) |
着陸質量 | 99,800公斤(220,021英磅) |
酬載質量 | 15,088公斤(33,263英磅) |
任務開始 | |
發射日期 | 1983年11月28日 16:00:00 UTC |
發射場 | 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 LC 39A |
任務結束 | |
着陸日期 | 1983年12月8日 23:47:23 PDT |
軌道參數 | |
參照系 | 地心軌道 |
軌域 | 近地軌道 |
近地點 | 241千米 |
遠地點 | 254千米 |
傾角 | 57.0° |
週期 | 89.5分鐘 |
後排左起:利希滕貝格、默博爾德 前排左起:加里歐特、肖、楊、帕克 |
任務成員
- 約翰·楊(John W. Young,曾執行雙子星3號、雙子星10號、太陽神10號、太陽神16號、STS-1以及STS-9任務),指令長
- 布魯斯特·肖(Brewster H. Shaw,曾執行STS-9、STS-61-B以及STS-28任務),機師
- 歐文·加里歐特(Owen Garriott,曾執行太空實驗室3號以及STS-9任務),任務專家
- 羅伯特·帕克(Robert A. Parker,曾執行STS-9以及STS-35任務),任務專家
- 烏爾夫·默博爾德(Ulf Merbold,西德太空人,曾執行STS-9、STS-42以及联盟TM-20号任務),載荷專家
- 拜倫·利希滕貝格(Byron K. Lichtenberg,曾執行STS-9以及STS-45任務),載荷專家
替補載荷專家
任務背景
STS-9的7人機組是當時人數最多的載人太空飛行任務,其中包括指令長John W. Young(第二次進入太空); 機師 Brewster H. Shaw;任務專家 Owen Garriott 和 Robert A. Parker; 載荷專家 Byron K. Lichtenberg(來自麻省理工大學的科研者),Ulf Merbold(西德,第一位乘坐穿梭機的非美國籍太空人),他們是最早的兩位乘坐穿梭機進入太空且不屬於NASA的太空人。在STS-9之前, 航天員科學家 Garriott 曾於1973年在太空實驗室駐留56天. 指令長 John Young則是一名退伍兵, 這是他18年太空人生涯中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太空飛行,在這次任務之前他曾經執行過太陽神號以及水星任務,他是當時經驗最為豐富的一名太空人。 Young曾經在STS-1哥倫比亞號穿梭機首飛任務中擔任指令長,他是第一個兩次搭乘同一太空船進入太空的太空人,這次任務是唯一一次,兩位具有退伍兵背景,且在穿梭機出現前就曾執行任務的太空人一同進入太空。
這次任務搭載了一個名為 Spacelab 1的加壓艙段,這是由NASA與ESA,專門為在太空進行複雜的科學研究而聯手設計的。兩位任務及載荷專家將會在這裏工作同時與地面人員協調;Spacelab部分的預算由ESA提供。
航前準備
在哥倫比亞號於1982年11月完成STS-5任務之後,該穿梭機就開始接受針對STS-9的適應性改造。 多數改動都是針對Spacelab 1進行的, 比如連接Spacelab與軌道器的氣閘艙的加壓通道,加裝床位以適應6人組飛行。 哥倫比亞號也同挑戰者號更換了經過改進的主引擎(RS-25 SSME), 這些引擎可以以104%的額定推力工作, 換下來的主引擎則經過翻新,安裝到了當時在建的亞特蘭蒂斯號上。燃料電池的氫氧燃料槽容量也得到了提升,額外加裝的Ku波段天線使得穿梭機可以與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通信(TDRS)[1]
任務概要
STS-9 哥倫比亞號於1983年11月28日上午11時從甘迺迪太空中心起飛。
本次任務的乘組被分成兩個小組,每一個小組工作12小時隨後換班。 本次任務的乘組被分成紅藍兩隊,每一個小組工作12小時隨後換班。紅隊成員為約翰·楊、羅伯特·帕克以及烏爾夫·默博爾德。布魯斯特·肖、歐文·加里歐特和拜倫·利希滕貝格為藍隊成員。約翰·楊和布魯斯特·肖在駕駛艙值守,其餘的成員在加裝的實驗室中工作。
任務期間總共進行了72個試驗, 其中包括了大氣學、等離子物理、天文、太陽物理學、航天生物學、地球觀測以及材料科學方面的試驗。事實上,此次任務成果之豐碩以至於任務被額外延長了10天,成為了當時穿梭機在軌時間最長的一次任務。歐文·加里歐特還在此次任務期間進行了業餘無線電通信,此舉還讓業餘無線電在後續任務中承擔公眾教育方面任務,甚至在必要時作為備用的對地通信手段。
太空實驗室任務非常的成功,這次任務證明了使用非NASA人員作為載荷專家的可行性。TRDS-1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也如預期一樣工作,使得與載荷控制中心的高通量通信成為可能。
在軌道器再入前4小時,調整姿態期間,一台飛行控制電腦在姿控引擎(RCS)工作期間發生了系統崩潰,第二台也在不久之後以相同的方式失效,但被成功重啟。 約翰·楊決定推遲降落,他事後表示: "如果我們沒有啟用備用的飛控軟件,那麼穿梭機就有可能墜毀,機上的乘員也會隨之殞命。" 事後分析表明,通用飛行計算機(GPC)之所以失效,是因為CPU的焊點在RCS工作期間發生了脫落並發生了短路[2] 而裝載了備用飛控軟件的計算機因為焊接方式不同沒有其他幾台計算機的瑕疵,故得以被第一時間的啟用。
哥倫比亞號於1973年12月8日15時47分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17號跑道降落,此次任務共繞行地球166圈,總飛行里程達到 4.3 × 106英里(6.9 × 106公里)。在降落前,軌道器的兩台輔助動力單元(APU)因為肼類燃料泄露發生起火,但軌道器平安降落。哥倫比亞號於同月15日被運回甘迺迪太空中心,APU故障是在其起火燒穿飛船外層之後才被發現。 哥倫比亞號在這之後接受了大量的改造以在技術指標上追上更新的挑戰者號以及在建的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因此,哥倫比亞號在1984、1985年期間沒有任何飛行任務。
- ^ STS-9 Press Kit (PDF). NASA. [April 26, 2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2-01).
- ^ Space Shuttle DATA PROCESSING SYSTEM Manual; Interior of the Flight Deck of the Space Shuttles. [2021-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