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如何編寫故事簡介
百科全書的虛構作品條目常包含情節簡介。劇情摘要應足以讓讀者大致掌握發生了什麼故事,以及完整了解其影響的結果。維基百科對虛構作品的覆蓋面不應只是劇情,因此摘要應當簡潔。劇情摘要太長太細就難以閱讀,反之太短則無益。正確的平衡點需要編者仔細斟酌與討論。
何謂摘要
摘要不應囊括故事的每一幕和每一瞬間。我們不需要按照故事的出現順序概括情節(雖然通常這樣挺好)。摘要的重點是解釋故事,而非重述經歷。如果故事結構本身是非線性或實驗性的,條目就應以文段陳述這一事實,而非按故事結構本身複述[1]。如果故事撲朔迷離,就假設讀者因無法理解劇情而來查找故事。重述他們所見沒有任何幫助。
不要透過劇情摘要重塑作品的情感衝擊。維基百科不是原作的代替品[2]。
摘要體裁
最常見的劇情章節會在章節標題直接說明(一般建議為== 劇情摘要 ==,或== 故事簡介 ==)。按慣例,故事情節用歷史現在時書寫——也就是使用現在時展開故事。劇情摘要需要全面,並以易於理解為優先考量。若重排事件能更容易介紹故事,就建議這麼做;例如,倒敘故事中後面的內容應先推出,或將非順敘結構的故事改以順敘。
避免誇大或藻飾劇情,作品本身的戲劇效果也不需要在說明重現。摘要的用意僅在「解說」作品,而不是「微觀的作品」。不要在句末使用省略號(……)、驚嘆號(!)或問號(?)訴求情感作用[3]。營造氛圍和氣勢的用語也都不需要。另外也不要含糊其詞。
劇情章節可能含有作品評論,必需謹慎小心且避免原創研究;除非有來源支持,否則不得在條目中稱作品「有巨大情節漏洞」。一般而言,將評論放到主題或評價章節會更好。
節選劇情
故事簡介不應該太長。[4]好的劇情摘要闡述作品的故事主軸,並簡潔地串連較不重要的事件。
有些人以為劇情介紹長一些能夠帶給讀者更多情報量,實際上卻增加閱讀困難,並且模糊了作品的重點;好的摘要應該簡潔明白地專注在最重要的元素上,使讀者能夠短時間得到最有幫助的訊息。拖泥帶水、蜿蜒曲折的細節會令讀者厭煩,簡要的介紹能夠更有效幫助讀者理解作品。過於詳細的劇情亦可能侵害版權或違反合理使用,參見摘要中的版權問題。
然而,介紹太短也不好。像是將《奧德賽》的大綱寫為「奧德修斯從特洛伊戰爭返家途中雖然遭遇各種困難,但仍用他的機智衝出重圍,最後和妻子團聚並殺死企圖接掌王國的人」,幾乎省略了所有重要過程而使讀者困惑。即使讀者可能知道最後結局為何,但很難說足以了解作品、領會故事背景和影響。在此例對「遭遇各種困難」簡潔說明,也不至於分散焦點而妨礙讀者。
摘要的長度不和作品長度成正比。即使作品再長,若主軸不變則大綱不至於會需要長篇大論;就算是短篇作品,若情節設計縝密也可能會需要多些闡述。故事的三個基本要素是劇情、人物和主題。對理解這三元素沒有幫助、作品特徵並非廣為認知的旁枝末節都應該從摘要中移出。
登場人物
虛構作品條目除了劇情摘要之外通常會設有介紹「登場人物」(或「登場角色」)的章節,但並非全部作品都需要。登場人物章節乃至角色列表條目應該和作品清楚交聯,使讀者能夠保持理解完整背景和作品中的影響。和故事主軸緊密相關的登場人物眾多而難以在摘要解說,或各別持有重要的次情節時,通常適合在登場人物章節更能良好闡述。
然而,許多登場人物章節/條目的個別劇情不斷膨脹,或應該是摘要的故事簡介寫成長篇大論。逼迫讀者必需閱讀堆積如山的文字,勉強從中汲取可能有用的訊息。既然介紹作品,就應該在摘要精簡劇情結構,登場人物介紹只是對整體故事的補充。摘要訊息應該足以掌握整體演進,即使完全不閱讀登場人物介紹。摘要和登場人物介紹內容可以有少量重複,但應該僅限於維持與主體的訊息交聯關係。
劇情透露
基於百科全書的性質,維基百科勢必會含有劇情透露。編者沒有義務要對劇透內容特別顧慮[5]。若為了解作品重要性或故事整體結構所不可或缺,請勿刻意迴避記載劇情透露內容。也不要因為文章透露劇情,而將其刪除、或意圖掩飾。
一般認為推理小說的劇情透露,也就是手法與犯人等真相若在閱讀作品前已得知,將會嚴重損及閱讀體驗。但如果在百科全書條目不予提及,百科全書讀者無法了解作品到底哪裏和其他作品有什麼差異,從而對作品的評價與講評也無法了解,即使如何強調作品的歷史價值也整個在狀況外。避開劇情透露而介紹作品是原作及販售網站的任務,不是百科全書的。
如何節錄劇情由編者斟酌。對故事演進和作品重要性無關的瑣碎細節不應該寫在摘要,摘要需要的不是傳達作品有多引人入勝,而是解說作品。請記得維基百科條目不是重現作品細節的替代品。[6]不應為了向讀者揭發故事而編寫劇情透露內容,所有的劇情都應該用以闡述整體故事演進、人物介紹和主題說明。
引用
虛構作品的引用(比如對作品的評論,影響,與現實世界的聯繫等)與非虛構作品要求一致,參見維基百科:非原創研究#第一、第二和第三手來源。所有對作品情節的解讀,綜述或分析必須基於第二手來源。
但是在故事簡介里的引用,則可以使用第一手來源,也就是虛構作品本身。比如,援引原文片段時,引用指向原作章/節/頁數/幕等均為合理引用。對於系列作品的歸納性簡介也可引用具體期數或者集數,從而幫助讀者進行查證。基於其他簡介寫成的故事簡介,將有丟失大量背景與細節的風險。雖然參考現有簡介可快速整理故事主幹,但從第一手來源查證從而確保編寫正確是很有必要的。對於電影等具有完整性、沒有明確章節的作品(來源即作品本身),可以不標明來源,此時默認所有故事簡介均來自第一手來源。
案例學習:小紅帽
讓我們使用《小紅帽》作為例子。
如何開始
首先,我們需要問自己:「小紅帽是關於甚麼的?」如果你只能用一句說話來描述小紅帽——並不是總結,而只是描述——你會說甚麼?很可能你會說類似以下的話:「小紅帽是一個關於一個小女孩和一隻險惡的狼在樹林內相遇的故事。」這個簡短的描述通常會是故事的主線。然後,我們需要揣摩出需要加以説明的部分。在小紅帽裏,這樣的部分有三個:小女孩、狼和相遇。下一步,我們將會針對這些部分加以說明。
建立假設
因為小女孩在故事中最先出現,所以我們應該從她開始。要了解這個小女孩,我們要知道她的名字、喜好和行為。所以我們可以繼續寫道:「這個人見人愛的小女孩名叫小紅帽。故事以她嘗試着給森林裏身體不好的外婆送食物開始。」這麼寫有幾個好處:這段概要有助於使故事更真實,也讓人對小紅帽有了一個好印象,同時也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唯一的問題是這個小女孩的名字或許有些令人費解——「小紅帽」是一個生僻的名字。我們不想在簡介里留下讓讀者感到不踏實的文字,因此我們可以寫道:「這個人見人愛的小女孩名叫小紅帽,她的名字取自她經常戴着的紅帽子……」。這些文字簡要地澄清了疑惑。
讓我們繼續。我們已經有了小女孩,接下來就是狼了。關於它,我們有什麼要寫的呢?當然,它是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所以我們要知道一些基本信息,例如它的名字、喜好和企圖。這也可以很快完成:「小紅帽被森林裏的一隻狼注意到了,那隻狼想要吃掉她」。在這裏,我們同樣描寫了一隻它和他的企圖——它要吃掉小紅帽,而這也恰恰表現了它的喜好。
去蕪存菁
現在我們要寫相遇的情節了。在這裏我們先要弄清楚相遇的重點何在。顯然重點是在外婆家裏「我的外婆,你的牙齒怎麼這麼大呀」那一段對話,但如果我們粗暴地拋出衝突,而沒有上下文的話,就會讓讀者感到困惑,如我們剛剛寫小紅帽名字的時候一樣。所以我們應稍作展開。另一方面,我們也不需要描述故事裏的所有事情,僅僅描述那些使中心情節有意義的就好。
所以我們要寫些什麼?我們主要需要知道狼是怎麼進到外婆的房子,然後躺在床上的。但這裏我們要做出選擇:我們要不要按照時間順序來書寫呢?由於這個故事有着這樣一個標誌性場景,也許我們最好從它開始並追根溯源。所以我們可以寫道:「這隻狼哄騙小紅帽說出了目的地並前去採花,這給了它足夠的時間來到外婆家並吃掉了外婆,最後與小紅帽在那裏相遇」。這裏我們清楚地點出了「相遇」是全篇的高潮,然後通過追根溯源的方法將邏輯鏈條補充完整。
現在剩下的就是相遇了。 由於我們僅僅講述故事的一小部分,可以按時間線來。 「狼穿上外婆的衣服,引誘小紅帽靠近。小紅帽漸漸起疑,察覺到狼並不像外婆,然後她說:『啊,你的眼睛好大』和『啊,你的耳朵也好大。』狼溫柔地解釋了這一切,指出眼睛大是為了能夠看得更清楚。終於在小紅帽指出牙齒時,狼一撲而上吞下了她。」 顯然這一段我們比其他地方寫的都要詳細,但值得如此- 因為「你的眼睛好大」的對話是這個故事標誌性的橋段,也是故事主線事件之一。簡單而言,該場景包含了整部作品的核心信息。我們也在嘗試與之前保持一致-對小紅帽的提問我們只舉了兩例,而狼在提到「牙齒」而一撲而上之前的回答也精簡到一個。
搞定了嗎?沒有;我們的故事簡介依然有主要部分沒寫-相遇的部分還沒結束。不過還好,結尾很乾淨利落且場景也不如上一個那麼重要。只要這樣寫:「一個伐木工路過,殺死了狼,救下了小紅帽和他的外婆。」伐木工屬於天外救星式的清理結尾,我們需要用他來告訴讀者,相遇在這裏畫上句號。
到此為止全部搞定-我們對開篇第一句里的所有部分都有了。讀者知道小女孩和狼是誰,也知道相遇如何展開。
整合內容
那麼我們得到了什麼?
這個人見人愛的小女孩名叫小紅帽,她的名字取自她經常戴着的紅帽子。故事以她嘗試着給森林裏身體不好的外婆送食物開始。森林裏的一隻狼注意到了她,並想吃了她。這隻狼哄騙小紅帽說出了目的地並前去採花,這給了它足夠的時間來到外婆家並吃掉了外婆。狼穿上外婆的衣服,引誘小紅帽靠近。小紅帽漸漸起疑,察覺到狼並不像外婆,然後她說:『啊,你的眼睛好大』和『啊,你的耳朵也好大。』狼溫柔地解釋了這一切,指出眼睛大是為了能夠看得更清楚。終於在小紅帽指出牙齒時,狼一撲而上吞下了她。一個伐木工路過,殺死了狼,救下了小紅帽和他的外婆。
看起來並不賴。顯然當你動筆寫故事簡介時很可能不會仔細地考慮每一個選擇-而且是很大一部分。分辨何為主要何為次要常常很直觀,不需要太多分析。上面的例子展示了寫一個好的故事簡介背後的邏輯。
在以上例子中,對選取什麼內容也有值得商討之處:應該提及「是為了更好地吃你」?所有事情都清楚了嗎?只選取兩個狼的回答會不會讓讀者困惑? 這個故事存在多個版本,我們只講了多個結局中的一個。對這部分而言,一些有來源支持的討論或擴展將會使簡介歸納得更好。不過這都是合作編輯和討論的範疇了。
參見
註釋
- ^ 例如—《凶心人》, 又或者《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以原作順序闡述故事將徒增困惑。在這些故事裏的事件都是非線性的,大部分經歷都為揭示主線。從百科的角度,我們不想在文章裏加入懸疑-我們想要解釋。在《凶心人》裏,原作的順序是為了實現戲劇化,我們可以註明故事以特別的結構進行編排,我們肯定也想解釋故事的哪些部分是伏筆。
- ^ 雖然哈姆雷特的最終場景很感人, 但對這場對決,我們並不需要為了還原該場景的所有情感流動而將其寫得特別詳細。我們的文章不應該試圖取代直接閱讀原劇。
- ^ 除非必要引用台詞或文章時例外。
- ^ ACG專題建議「300~800字的2至4個段落,不超過1000字」;英語版小說格式指引建議「應該收斂在3或4個段落內」;電影格式指引建議在400至700之間;電視劇格式手冊建議每集故事100至200字,複雜的情節最多350字,獨立單集條目為200至500字。
- ^ 宣告劇情透露的模板由於不符合百科全書方式已被廢除。
- ^ 此標準旨在弱化維基百科「不會審查內容」的編輯方針與維基百科「不能容忍煽情主義或為自身利益冒犯他人」的行爲準則之間的矛盾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