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歷史組織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于1923年3月2日在广州创建。其继承广州中华民国政府的传统,继续采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1]。因其存在期间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故现时中国大陆历史教科书亦称之为广东革命政府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于1925年7月1日改组为国民政府,任国民政府主席

中华民国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1923年—1925年
国旗
首都广州
常用语言汉语
政府三民主义军政府
陆海军大元帅 
• 1923-1925
孙中山 (首)
• 1925
胡汉民 (末,代理)
历史 
• 建立
1923年3月2日
• 终结
1925年7月1日
前身
继承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
北洋政府
国民政府

历史

孙中山回粤

1922年陈炯明的部下发动六一六事变后,孙中山在蒋中正陈策等护卫下乘永丰舰离开,至8月初离粤退居到卢永祥势力范围的上海广州中华民国政府瓦解。第二次护法运动宣告失败。陈炯明部占据广州,自任总司令。

1923年1月4日,孙文通电讨伐陈炯明,并收买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与拥护孙文的许崇智粤军联合,组成东西两路“讨贼军”,合击陈炯明。1月15日陈炯明宣布下野,次日撤出广州、退守惠州东江。

 
孙中山复任大元帅后检视部队

同年2月21日,孙中山重回广州,在天字码头受到市民的欢迎。22日,孙中山出席军政要人在农林试验场设置的欢迎宴会,即席发表长篇演说;3月2日在此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孙中山任大元帅。3月31日,大元帅府迁驻广州河南士敏土厂。[2]

讨伐沈鸿英

4月16日,沈鸿英在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支持下,兵分三路进攻广州。孙中山偕同杨希闵部滇军、刘震寰部桂军等组成讨贼军,攻占瘦狗岭,肃清了广州外围。后调驻江门的粤军会同滇军第四师,攻占清远,切断了沈军西北面退路,将沈军逼退回广西。而大本营则集中力量对付北路沈军。孙中山于6月27日亲赴北江指挥,次日全线出击,打败沈军。[3]

消灭陈炯明

5月9日,陈炯明残部在东江再次叛乱,大本营为解除这一威胁,在财政严重困难、军事力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进行了一系列艰苦激烈的军事斗争,终于1925年肃清叛军,陈军溃至赣、闽边境。[3]

政治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的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孙中山实行党国体制一党制中国国民党统领政府。设有秘书处、参军处、法制局、审计局、会计司、庶务司、内政部、财政部、军政部、建设部、外交部、海军部、参谋部和大理院

期间,广州刘震寰的桂军、杨希闵的滇军以及谭延闿的湘军等客军控制。其中西关和老城由湘军、滇军占据,东北关由桂军占据,河南一带还是本地的河南王李福林主持。1924年3月,湘军和滇军联合成立办事处,组织联合巡察队,维持广州的治安。此时各路军队的开支庞大,政府于是拍卖地方的官产和公产来增加财源,并采取了一系列施政措施,如计划引进外资、发展实业,提倡开垦荒地、改革吏治等。[3]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是孙中山在广东建立的第三个政权,前者护法军政府广州中华民国政府以护法为目标,分别因旧桂系夺权和陈炯明兵变失败。孙中山不愿受制于军阀势力,故此次重建大本营,便确定了联俄方针。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其后成立黄埔军校,组建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以党统领军队。

在外交上,大元帅大本营有独立于北洋政府的外交政策:一是实行联俄;一是力争“得以列强平等相处,及脱离国际帝国主义之政治、经济的压迫”。1923年下半年,大本营为筹集经费,要求广东海关将两广关余交与广东革命政府使用,受到北洋政府的阻挠,但最终迫使列强让步,获得了两广关余的使用权。[3]

现址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的办公地点,位于今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也即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所在地。[1]

 
大元帅府旧址

参见

参考文献

  1. ^ 1.0 1.1 辛亥革命百年·遗迹寻访:国民革命的大本营. [2012-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农林试验场.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2021-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2). 
  3. ^ 3.0 3.1 3.2 3.3 孙中山与“大元帅大本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021-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