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级戰列艦

法国最后一代“前无畏舰”

丹东级戰列艦(英语:Danton-class)是法国海军所建造的6艘前无畏舰,6艘同级舰分别为丹东号孔多塞号伏尔泰号狄德罗号米拉波号韦尼奥号,所有舰艇建于1907年至1911年间。尽管世界第一艘无畏舰无畏号在1906年便下水,但法国军方仍坚持要将丹东级完工,这使得本级舰在开工时即性能明显落后于其他海权强国的主力舰,法国海军在其之后才开始研发法国首艘无畏舰-孤拔级戰列艦。6艘丹东级戰列艦在1911年陆续服役于法国海军地中海舰队英语Mediterranean Fleet (France),其中5艘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参与安提瓦里海战英语Battle of Antivari,接下来随舰队封锁奥特朗托海峡达达尼尔海峡,防止同盟国舰艇突破地中海防线。在这当中,首舰丹东号于1917年3月19日遭德国U-64号潜艇英语SM U-64 (Germany)击沉。

丹东级戰列艦
Danton class
印有韦尼奥号的明信片。
概观
舰种前无畏舰
舰名出处乔治·雅克·丹敦
拥有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前型自由级戰列艦
次型孤拔级戰列艦
同型丹东孔多塞伏尔泰狄德罗米拉波韦尼奥
完成数6艘
损失数2艘
退役数4艘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18,754公吨(18,458长吨)
满载排水量19,763公吨(19,451长吨)
全长146.6米(481呎0吋)
全宽25.8米(84呎8吋)
吃水8.44米(27呎8吋)
锅炉26台水管锅炉英语Field-tube boiler
动力四轴推进、帕森英语Parsons Marine Steam Turbine Company蒸汽涡轮发动机
功率22,500匹轴马力(16,800千瓦特)
最高速度19(35千米每小时;22哩每小时)
续航距离3,120—4,866海里(5,778—9,012千米;3,590—5,600哩)/12节(22千米每小时;14哩每小时)
乘员军官:28至40名
船员:824至875名
武器装备4门305毫米45倍径1906年型主炮英语305mm/45 Modèle 1906 gun在2座双联装炮塔内
12门240毫米50倍径1902年型主炮英语240mm/50 Modèle 1902 gun在6座双联装炮塔内
16门施耐德75毫米65倍径1908年型火炮
10门哈其开斯47毫米(1.9吋)口径火炮英语QF 3-pounder Hotchkiss
2组450毫米(17.7吋)口径鱼雷管
装甲水线装甲带:250毫米(9.8吋)
甲板:45—70毫米(1.8—2.8吋)
主炮塔:260—340毫米(10.2—13.4吋)
副炮塔188—225毫米(7.4—8.9吋)
司令塔:216—266毫米(8.5—10.5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幸存的5艘丹东级戰列艦因性能落后于其他海权强国的主力舰而逐渐退居二线。米拉波号与韦尼奥号随后被派遣至黑海支援俄国内战中的白军阵营,然而米拉波号却因一场暴风雪而搁浅克里米亚沿岸;韦尼奥号上则因船员发动叛变,迫使该舰返回法国本土。2艘舰在返回法国本土后,仅过数年即拆解。孔多塞号、狄德罗号、伏尔泰号皆在1920年代中期进行现代化改装,并转为训练舰,狄德罗号与伏尔泰号甚至在1930年代后期拆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6艘同型舰中仅剩孔多塞号仍幸存,然而该舰于1931年即被当作废船英语hulk (ship),并在法国海军鱼雷学校充当仓库舰英语Depot ship。1942年,孔多塞号在法国舰队土伦自沉事件中被德军缴获,并于1944年龙骑兵行动中被德军凿沉

建造背景

 
丹东级的描绘与右视图,出自1915年的布拉希海军年鉴英语The Naval Annual(Brassey's Naval Annual)。灰色区域表示装甲保护区。此图错误地显示丹东级有着冲角舰艏英语Naval ram,实际上本级舰的设计为直线艏柱英语stem (ship)

丹东级建造案属法国海军扩张计划第二期,其旨在因应德意志帝国海军在1900年以后的兴起。整体设计方案自1905年开始执行,并预计依照前一型自由级戰列艦为基础加以改良。法国人员在设计时曾研究对马海峡海战中日本打败俄国的原因,分析结果认为日本会获胜的原因在于日舰上的中等口径火炮大量命中俄舰的上层建筑,致使俄船员们对舰上多处火灾难以扑灭。日舰的速度和机动性等优势,也为日军在作战中发挥了影响力。[1]

法国设计人员后来考虑到在海军作战范围越来越大的状况下,决定为新舰安装240毫米(9.4吋)口径主炮,代替自由级使用的194毫米(7.6吋)口径主炮,这是考虑到240毫米(9.4吋)口径主炮可在更远的距离对敌舰装甲造成更大地穿透能力,而在射速上又可与194毫米(7.6吋)口径主炮相当。同时,法国海军希望能将航速提升纳入考量,但这只能透过减少装甲厚度来达成;法国海军参谋长英语List of Naval Ministers of France加斯顿·汤姆森英语Gaston Thomson也以预算为由,限制新戰列艦总吨位需限制在18,000公吨(18,000长吨)左右。1906年3月,采用三胀式蒸汽机英语Marine steam engine的初步设计方案已接受,但仍需要进行细部改良。法国设计人员接下来提议参照英国的无畏号戰列艦,采全巨炮设计(all-big-gun),以305毫米(12吋)口径主炮取代240毫米(9.4吋)口径主炮,但此举会使排水量超出18,000公吨(18,000长吨)的限制,并且因305毫米(12吋)口径主炮射速较慢,导致投射效率降低,最终此方案被退回。[2]

法国议会针对新戰列艦的最初讨论上,主要关注于法国如何在军备竞赛中避免技术落后,船舶的预计建造成本则较少关注,例如议会对英国无畏号戰列艦使用的推进系统-帕森型英语Parsons Marine Steam Turbine Company蒸汽涡轮发动机特别感兴趣,这是由于当时此型号的发动机属于较创新地设计。法国海军在收到消息后于1906年5月派出一技术小组前往帕森工厂、造船厂、火炮工厂、巴尔与斯特劳德英语Barr and Stroud测距仪工厂等多处地点视察,并得出涡轮发动机的体积比三胀式蒸汽机小,但在航行时的油耗与提供功率上却比三胀式蒸汽机还要有效率,这在船舶低速航行时更加明显。法国海军部在7月份时决定为新戰列艦采用涡轮发动机,然而三个月前海军船坞已收到前2艘订单。接着,加斯顿在8月3日提出305毫米(12吋)45倍径1906年主炮的研究计划需求,并反驳海军部采用涡轮发动机的计划,使新戰列艦建造案陷入更复杂的胶着状态。为了摆脱此困境,海军建造主任杜德布(M. Dudebout)在10月6日要求海军部尽快做出决定,同时建议6艘新戰列艦中,其中3艘使用三胀式蒸汽机,另3艘则采用涡轮发动机。杜德布特的提议考量到要采用四轴推进涡轮发动机就必须修改新戰列艦的设计,加上当时法国国内还未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制造涡轮发动机,且涡轮发动机的制造成本比三胀式蒸汽机多3倍等状况下,他的提议有助于降低建造费用与缩短工程迟滞时间。尽管加斯顿倾向接受杜德布的建议,但在议会辩论后显示对所有6艘舰安装涡轮发动机的计划获得压倒性支持,因而推迟至12月才通过涡轮发动机的设计方案。6艘舰中的另4艘舰合同直至辩论结束后才于12月26日签订。此时,加斯顿推迟了新舰锅炉型号的决定。他在1907年4月派遣另一批技术小组前往巴布柯克-威尔科斯公司(Babcock & Wilcox)在英国的驻点,视察该公司的锅炉设计,但直到6艘舰皆已铺设龙骨后,加斯顿才于1908年6月3日决定采用法国制造的锅炉。[3][4][5]

据估计,在未采纳较重的1906年主炮设计方案前,新舰的排水量为18,318公吨(18,029长吨),但在采用这一主炮设计方案后,需要一座更大的炮塔来容纳主炮,这同时意味着炮塔的支撑结构也必须加固。尽管设计人员曾试图减少装甲厚度来降低排水量,但最终仍超过18,000公吨(18,000长吨)限制。[6]

整体特征

 
1艘1比50的丹东级戰列艦模型,目前此模型正在巴黎国立海洋博物馆展示。

丹东级舰体全长146.6米(481呎0吋)、水线长度145米(475呎9吋);舰宽25.8米(84呎8吋);最大载重吃水深度为8.44米(27呎8吋);正常排水量为18,754公吨(18,458长吨)。[3]总体特征上,丹东级的舰体比前一型自由级还要大,包括舰身长度比自由级还要多出13米(42呎8吋),排水量上也比自由级多出4,000公吨(3,900长吨)。[7]舰上平时可容纳28名军官及824名船员,但在担任旗舰时可加大容纳人数至40名军官及875名船员。[3]

武器配备

 
丹东号上的305毫米45倍径1906年型主炮英语305mm/45 Modèle 1906 gun

丹东级戰列艦的主要武器由4门305毫米45倍径1906年型主炮英语305mm/45 Modèle 1906 gun组成,这4门主炮配置在2座双联装炮塔内,而2座炮塔分别安装在前甲板与后甲板的船艛建筑上方。主炮最大仰角为12度,射程距离最远可达14,500米(15,900码)。使用的炮弹为440千克(970英磅)重的穿甲弹,其枪口初速780米每秒(2,600呎每秒),每分钟射速可达1.5轮。每座炮塔的后侧可存放8发炮弹,炮弹的推进剂则存放在炮塔底部或炮塔顶部与燃烧室之间的空间。舰上平时存放75发炮弹,但若有多余空间则会再增加10发炮弹。舰上的次要武器英语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由12门240毫米50倍径1902年型主炮英语240mm/50 Modèle 1902 gun,这12门炮配置在6座双联装炮塔内,每边船侧分别安装3座炮塔。副炮最大仰角为13度,使用的是240千克(530英磅)重的炮弹,射程距离最远可达14,000米(15,000码),每分钟射速可达2轮。每座炮塔可存放12发炮弹与所需的36份推进剂。舰上为每门副炮的配备量为80发炮弹,但在最大容纳下,可为每门副炮配备100发炮弹。[8]

为了抵抗前来袭击的鱼雷艇,丹东级装配一些小口径火炮来加强防御,包括16门75毫米(3.0吋)口径施耐德1908年型火炮,这些火炮安装在船侧,炮管从无装甲区的射击孔上伸出向外。该火炮的射程距离为8,000米(8,700码),每分钟射速约15轮。由于舰上的弹药升降筒运转速度较慢,当遇到弹药库内有3轮弹壳的状况时会变得难以处理,因此在靠近火炮的储物柜共存有576发炮弹。每门炮共配有400发炮弹,但最大可配备至430发。舰上另安装10门哈其开斯47毫米(1.9吋)口径火炮英语QF 3-pounder Hotchkiss,这些火炮以旋转炮配置英语Pivot gun方式安装在上层建筑,在射速上与75毫米(3.0吋)口径火炮相当,但射程仅6,000米(6,600码)。每门炮附近的储存柜可存放36发炮弹,最多可以配备800发炮弹。[9]

本级舰在船体水线下区域配有2组450毫米(17.7吋)口径鱼雷管,2侧舷侧各分配1组,每组鱼雷管可向前10度与向后3度。每艘舰配有6枚1909年R型鱼雷,鱼雷弹头重114千克(251英磅),鱼雷的射程在28节(52千米每小时;32哩每小时)为3,000米(3,300码),33节(61千米每小时;38哩每小时)时则为2,000米(2,200码)。舰上可存放10枚鱼雷及60千克(130英磅)重的硝化纤维炸药,这些鱼雷不能自动装载,在使用时必须从储藏室以人力卸载。[9]

火控系统

丹东级戰列艦使用的火控系统是比当时法国国产还要先进的英制巴尔与斯特劳德英语Barr and Stroud叠像测距仪英语coincidence rangefinder,1对2米(6呎7吋)长的FQ型测距仪安装在司令塔顶部,每座炮塔上方另安装1.37米(4呎6吋)长的测距仪供炮塔指挥官使用。在安装火控系统前,舰上配备8台(Ponthus&Therrode)手操测距仪英语stadimeter,这些仪器仰赖船员手动操作,使用时必须了解目标的桅杆高度和总长度,在整合至火控系统中需耗费多时。战争期间,舰上替换更精确的测距仪器。指挥塔上安装一4.57米(15呎0吋)长的三工型号,每座炮塔顶部则更换成2米(6呎7吋)长的型号。[10]

装甲防护

丹东级的装甲重量共6,725公吨(6,619长吨),占设计排水量百分之36,比前一型自由级的装甲重量多出1,200公吨(1,200长吨)。在前炮塔与后炮塔之间的水线装甲带最大厚度为250毫米(9.8吋),接着到艏艉则逐渐减至180毫米(7.1吋)。装甲带由两层装甲板组成,高4.5米(14呎9吋),覆盖船体两侧区域并往上延伸至主甲板,往下则延展至正常吃水线以下1.1米(3呎7吋)。下装甲甲板底部边缘的厚度大多在80至100毫米(3.1至3.9吋)之间,上装甲甲板在船舯的厚度为220毫米(8.7吋),到两端则逐渐减至140毫米(5.5吋)。装甲带装甲由80毫米(3.1吋)的柚木支撑;整艘舰艇几乎皆受装甲带保护,只有船艉一侧无装甲保护。装甲带往船艉终止于一200毫米(7.9吋)的横向水密舱壁;154毫米(6.1吋)的前横向水密舱壁则连接前炮座侧面与装甲带。[11]

炮塔装甲厚度为正面340毫米(13.4吋)、侧面260毫米(10吋),顶部由三层24毫米(0.94吋)厚的低碳钢板组成。主炮座由246毫米(9.7吋)厚的装甲保护,延展至上装甲甲板下方的区域则减少至66毫米(2.6吋)。副炮塔装甲资讯为正面225毫米(8.9吋)、侧面188毫米(7.4吋),顶部由三层17毫米(0.67吋)厚的低碳钢板组成;副炮座侧面装甲厚度为154至148毫米(6.1至5.8吋)。司令塔正面装甲厚度为266毫米(10.5吋),侧面为216毫米(8.5吋)。从通讯管道火控中心之间的侧壁由200毫米(7.9吋)厚的装甲保护,并向下与上防护甲板连接。[11]

舰上共有2处防护甲板,分别为上防护甲板与下防护甲板,每一防护甲板由三层15毫米(0.59吋)或16毫米(0.63吋)厚的低碳钢板组成。下防护甲板为了与防鱼雷舱壁相连,此区域的装甲厚度从15毫米(0.59吋)改为40毫米(1.6吋),并以弯曲形式与防鱼雷舱壁相连。防护甲板在船头一侧同时向下倾斜,制造成一类似斜面装甲的结构。为了加强水面下的防御,丹东级船体在水线以下侧面有一2米(6呎7吋)深的内防雷鼓包。此防雷鼓包的舱壁由三层15毫米(0.59吋)厚的装甲板组成;内有16间水密隔舱,其中12间通常是闲置状态,但是与锅炉房并排的4间舱室常被用作储存燃煤。这样的防护设计在实战中并不一定能完全保护舰体安全,例如丹东号遭德国U-64号潜艇英语SM U-64 (Germany)的2枚鱼雷击中,经过40分钟后便倾覆;但伏尔泰号遭德国UB-48号潜艇的2枚鱼雷击中后仍幸存下来。[11]

推进系统

 
伏尔泰号于1911年5月8日航向土伦港。

丹东级戰列艦使用的是4组许可生产英语Licensed production帕森英语Parsons Marine Steam Turbine Company直驱式蒸汽涡轮发动机,每1组发动机驱动1组螺旋桨,所有发动机的动力皆由26台贝尔维尔(Belleville)式或尼克劳斯英语Field-tube boiler(Niclausse)式锅炉提供。6艘同级舰中有3艘锅炉型号全为贝尔维尔式,另3艘全为尼克劳斯式。舰上将所有锅炉安置在2间大锅炉房,其中17台在前锅炉房,由前方3根烟囱英语Funnel (ship)统一向外排气,另外9台在后锅炉房,由后方1对烟囱向外排气。涡轮发动机位于船舯的3间隔舱中,介于前后2锅炉房之间。中央机舱的发动机驱动中螺旋桨轴,驱动外轴的发动机则在中央机舱两旁的舱室中。舰上的锅炉工作压力在18千克每平方厘米(1,765千帕斯卡;256磅力每平方吋),可提供22,500匹轴马力(16,800千瓦特),设计最大航速在19.25(35.65千米每小时;22.15哩每小时),不过在海试时最大航速可达19.7至20.66节(36.5至38.3千米每小时;22.7至23.8哩每小时)之间。[3][12][13]

法国人员后来发现尼克劳斯式锅炉不适合与涡轮发动机一起搭配使用,此款锅炉比贝尔维尔式还需消耗更多燃煤,在使用时容易产生大量的烟雾和火花,有时甚至会因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火焰。丹东级戰列艦出航时最多可携带2,027公吨(1,995长吨)燃煤,在12节(22千米每小时;14哩每小时)下航行时巡航半径约3,120—4,866海里(5,778—9,012千米;3,590—5,600哩)之间,续行半径的差异取决于舰上的锅炉型号。本级舰推进系统的耐久力几乎是前一型自由级的一半,主要问题在舰上的涡轮发动机于低速下航行时燃料转换效率太低,这意味着在战争期间航行时需经常补煤。[3][12][13]

建造与服役历程

同型舰

舰名 名称来源 造船厂 架设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结局 附注
丹东号 乔治·雅克·丹敦 布雷斯特兵工厂英语Arsenal de Brest 1906年1月9日 1909年7月4日 1911年7月24日 1917年3月19日遭U-64号潜艇英语SM U-64 (Germany)击沉。 [4][14][15]
孔多塞号 马奎斯·德·孔多塞 圣纳泽尔罗亚尔阿特利耶和尚提耶造船厂英语Ateliers et Chantiers de la Loire 1907年8月23日 1909年8月20日 1911年7月25日 1944年8月被德军凿沉。 [4][16][17]
伏尔泰号 伏尔泰 滨海拉塞讷地中海冶金和造船厂英语Société Nouvelle des Forges et Chantiers de la Méditerranée 1907年7月20日 1909年1月16日 1911年8月1日 1938年5月27日时于基伯龙湾凿沉。 [4][18][17]
狄德罗号 德尼·狄德罗 圣纳泽尔彭霍特船坞与造船厂英语Ateliers et Chantiers de Saint-Nazaire Penhoët 1907年10月20日 1909年4月19日 1911年8月1日 1937年8月31日时于敦刻爾克拆解 [4][14][17]
米拉波号 奥诺雷·米拉波 洛里昂兵工厂法语Arsenal de Lorient 1908年5月4日 1909年10月28日 1911年8月1日 1928年时拆解。 [4][19][20]
韦尼奥号 皮埃尔·维俊尼昂·韦尼奥 波尔多吉伦特锻造和造船厂英语Forges et Chantiers de la Gironde 1908年7月 1910年4月12日 1911年12月18日 1928年11月27日时拆解。 [4][18][21]

一次大战前

6艘丹东级戰列艦的建造时程一再延宕,主要原因在于建造期间对原始设计进行500多处修改,加上加斯顿·汤姆森在重大决策上没有及时做出决定,导致在建造时,有时会因设计变动而不得不拆除已完成的部分来改进。另外还包括造船厂必要的基础设施短缺、部分零件交付时间过长、劳工短缺、海军造船厂坞缺乏建造船台英语Slipway等;如在布雷斯特兵工厂英语Arsenal de Brest建造的丹东号即因船台问题,在船艏动工后4个月,船艉部分的工程才得以开工;米拉波号因缺少建造船台,必须等待瓦尔德克-卢梭号装甲巡洋舰英语French cruiser Waldeck-Rousseau下水后才得以建造。[22][6]6艘丹东级戰列艦在1911年陆续服役于法国海军,并全分派至法国地中海舰队英语Mediterranean Fleet (France)第一战斗分舰队;1913年5月至6月期间,所有丹东级戰列艦随舰队参与海上演习。[23]

一次大战期间

 
驻锚时的伏尔泰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6艘丹东级戰列艦加入护航母队,该舰队由海军中将保罗·萧谢波拉法语保羅·蕭謝波拉指挥,旨在保护在法属北非与法国本土间往来的运输舰。[24]在西地中海海域巡航或在护卫运输舰队期间,一部分的丹东级戰列艦试图搜索德国戈本号战列巡洋舰布雷斯劳号小巡洋舰,但最终未能成功。1个多月后,除了米拉波号外,其余本级舰皆在安提瓦里海战英语Battle of Antivari期间协助协约国舰队对抗奥匈帝国海军,并协助击沉泽塔号防护巡洋舰英语SMS Zenta。所有丹东级戰列艦在战时于奥特朗托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协防,防止德意志帝国海军、奥匈帝国海军、奥斯曼帝国海军舰队突破地中海防线。为了让希腊王国能默许协约国部队在马其顿的军事行动,米拉波号于1916年后期参与十一月事件英语Noemvriana,该舰在行动中利用主炮向雅典进行数次对岸轰炸。[23]

首舰丹东号在土伦整补完毕后,准备前往科孚岛支援奥特朗托封锁线英语Otranto Barrage,但于1917年3月19日在萨丁尼亚岛西南方约22哩(19海里;35千米)以外海域遭遇德国U-64号潜艇英语SM U-64 (Germany)并被击沉,舰上共296人死亡,806人获救。[25]该舰的沉没座标在2007年被寻获,其位置在阿尔及利亚萨丁尼亚岛之间1,000米(3,300呎)深的海平面下。[26]伏尔泰号在1918年5月至10月期间于土伦进行整修,但检修完后准备航往穆兹罗斯时,于10月18日在米洛斯岛遭德国UB-48号潜艇2枚鱼雷击伤。尽管舰体受到损害,但该舰仍能航行至米洛斯岛进行临时修理,之后再转到比塞大进行大修。[27]

一次大战后

 
搁浅于黑海的米拉波号,此时正尝试卸除主炮,以便让舰体能够脱浅。

狄德罗号米拉波号韦尼奥号3舰短暂地参与战后的占领君士坦丁堡行动,后2艘舰之后还前往黑海,协助俄国白军抵抗布尔什维克份子[28]此时,韦尼奥号上的其中一名船员抗议法军支援俄国白军而加入示威,却因卷入血腥镇压而被射杀,舰上的其余船员收到消息后发动叛变,迫使该舰返回法国本土。米拉波号在1919年2月因一场暴风雪而搁浅克里米亚海域,直到卸除舰上部分武器与装甲后才得以脱浅英语Marine salvage[21]

孔多塞号外,所有幸存的丹东级戰列艦在1920年时转至二线作战单位。米拉波号在获救后并没有修复,而是转为废船并在几年后拆解。韦尼奥号性能状况不佳,转为靶舰数年后便拆解。伏尔泰号与狄德罗号在1920年代初期曾将水下防御现代化,随后转为训练舰至1930年代中期为止。[23]孔多塞号分派至海峡分舰队,并同样在1920年代初期将水下防御现代化。改装完的孔多塞号转为训练舰,随后于1931年转为废船并在鱼雷学院充当仓库舰英语Depot ship。维琪法国时期,孔多塞号在法国舰队土伦自沉事件中被德军缴获,德军后来将该舰当作兵营船英语barracks ship使用。1944年8月,德国人将孔多塞号凿沉,直到1945年9月才得已脱浅。最终,孔多塞号于1949年时拆解。[21]

注释

  1. ^ Jordan 2013,第46–48页.
  2. ^ Jordan 2013,第48–49页.
  3. ^ 3.0 3.1 3.2 3.3 3.4 Jordan 2013,第49页.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Jordan 2013,第53页.
  5. ^ Jordan 2013,第65页.
  6. ^ 6.0 6.1 Jordan 2013,第54页.
  7. ^ Chesneau & Kolesnik 1979,第297页.
  8. ^ Jordan 2013,第56–57页.
  9. ^ 9.0 9.1 Jordan 2013,第58–59页.
  10. ^ Jordan 2013,第57页.
  11. ^ 11.0 11.1 11.2 Jordan 2013,第61-63页.
  12. ^ 12.0 12.1 Jordan 2013,第63页.
  13. ^ 13.0 13.1 Jordan 2013,第65-66页.
  14. ^ 14.0 14.1 Silverstone 1984,第95页.
  15. ^ Gardiner & Gray 1984,第196页.
  16. ^ Silverstone 1984,第94页.
  17. ^ 17.0 17.1 17.2 Dumas & Prévoteaux 2011,第170页.
  18. ^ 18.0 18.1 Silverstone 1984,第115页.
  19. ^ Silverstone 1984,第105页.
  20. ^ Gardiner & Gray 1984,第197页.
  21. ^ 21.0 21.1 21.2 Meirat 1978,第6页.
  22. ^ Jordan 2013,第47页.
  23. ^ 23.0 23.1 23.2 Gille 1999,第117–120页.
  24. ^ Corbett 1997,第59–60页.
  25. ^ CNN/Krajnak 2009.
  26. ^ BBC News-Danton Wreck 2009.
  27. ^ Gille 1999,第118页.
  28. ^ Gille 1999,第118–119页.

参考来源

书目

  • Chesneau, Roger & Kolesnik, Eugene M.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0-8317-0302-4 (英语). 
  • Corbett, Julian. Naval Operations to the Battle of the Falklands.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Based on Official Documents I 2nd, reprint of the 1938. London and Nashville, Tennessee: Imperial War Museum and Battery Press. 1997. ISBN 0-89839-256-X (英语). 
  • Dumas, Robert & Prévoteaux, Gérard. Les Cuirassés de 18 000t. Outreau: Lela Presse. 2011. ISBN 978-2-914017-62-6 (法语). 
  • Gardiner, Robert & Gray, Randal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5177-245-5 (英语). 
  • Gille, Eric. Cent ans de cuirassés français. Nantes: Marines. 1999. ISBN 2-909675-50-5 (法语). 
  • Jordan, John. The 'Semi-Dreadnoughts' of the Danton Class. Jordan, John (编). Warship 2013. London: Conway. 2013: 46–66. ISBN 978-1-84486-205-4 (英语). 
  • Meirat, Jean. French Battleships Vergniaud and Condorcet. F. P. D. S. Newsletter (Akron, Ohio: F. P. D. S.). 1978, VI (1): 5–6 (英语).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英语). 
  • 刘怡. 戰艦崛起: 一戰世界各國主力艦全覽. 台北市: 知兵堂出版社. 2011. ISBN 4712070144046. 

在线来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