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水坑
劳水坑,是台湾南投县竹山镇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镇南部及东南部。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大鞍里不含北部凸出部分及南部边界地带中段、瑞竹里东北大半部。[1][2]
历史
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劳水坑地区为一街庄,称为“劳水坑庄”,隶属于鲤鱼头堡。该庄北与山坪顶庄、大鞍庄、小半天庄、内树皮庄为邻,东边为蕃地,南边东段亦为蕃地,南边中段为草藔庄,西南边为桶头庄,西边为鲤鱼尾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斗六厅。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该庄编入“劳水坑区”,隶属于南投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劳水坑区改隶属于南投厅。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为“山坪顶”大字,隶属于台中州竹山郡竹山庄[3]。1931年,竹山庄升格为竹山街。
聚落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为东势坑、劳水坑(瑞竹),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1]此外,本地区尚有林顶、笋寮、梧桐头、冷水坑、番仔田、狮头湖、石岗湖、民众坪、软鞍、迎风堡、安定湾、向欣谷、聚英村、松泷岩等聚落。[2]
交通
县道149号(鲤南路)是竹山至梅山的道路,大致以纵向转北北东—南南西走向蜿蜒经过劳水坑地区西部的清水溪沿岸地带。由该道路向北可前往山坪顶西部、福兴、下崁东南部、竹围子并止于省道台3线路口;向南南西转南可前往桶头、樟湖、苦苓脚、大湖底、小梅(梅山)并止于省道台3线另一路口。[1][2][4][5]
乡道投49线(大鞍林道、大鞍林道三叉仑支线)是竹山至龙凤峡的道路,其东南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东北部龙凤峡的乡道投51线终点路口。由此向西北蜿蜒而行,出境后可前往大鞍南部、田子东部、大坑并止于乡道投48线路口。[1][2]
乡道投51线(大鞍林道、大鞍林道三叉仑支线)是溪头至龙凤峡的道路,其南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东北部龙凤峡的乡道投49线终点路口。由此向西转北北西出境后蜿蜒而行,出境后经多次弯道后转东北可前往内树皮地区的溪头并止于县道151号路口。[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