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兰士单亚号驱逐舰

“华兰士单亚”号驱逐舰SMS Warasdiner[a]是一艘1913年下水的驱逐舰,原名“龙湍”号。该舰设计上为奥匈帝国骠骑兵级驱逐舰的改进型。

1914年8月
概况
建造者 的里雅斯特港第里雅斯特技术工厂
中华民国
船名 龙湍
铺设龙骨 1912年
下水日期 1913年
结局 1914年被奥匈帝国接收
奥匈帝国
船名 SMS Warasdiner
交船日期 1914年8月1日
完工日期 1914年9月10日
结局 1920年割让给意大利并报废
技术数据
船型 驱逐舰
排水量 389长吨(395公吨)
船长 68.4米(224英尺5英寸)
型宽 6.3米(20英尺8英寸)
吃水 1.9米(6英尺3英寸)
动力来源 6,000匹指示马力(4.5兆瓦特)
船速 30节(56千米每小时;35英里每小时)
乘员 75名官兵
武器装备

本舰原是由清朝政府在1910年向奥匈帝国订购。因辛亥革命新政府无力支付余款而在1914年被奥匈帝国海军接管,重新命名并完成舾装。本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于奥匈帝国海军旗下服役。战后,该舰被割让给意大利并最终报废。

设计和建造

1908年,清政府决定扩充舰队,并由此启动了所谓的“大海军计划”。由于中国造船厂无法承担造舰要求,清政府派代表团出国进行考察。在萨镇冰载洵等人带领下,这个代表团于1909年12月30日在普拉逗留了三天。期间共订购了三艘3000吨级巡洋舰(肇和级)、八艘炮艇、一艘运输舰和一艘驱逐舰。这艘名为“龙湍”的驱逐舰,其设计参照1905年至1911年间投入使用的奥匈帝国海军骠骑兵级驱逐舰[4]

和骠骑兵级一样,“龙湍”号也是由两台三胀蒸汽机驱动,由四台额定功率为6,000匹指示马力(4,500千瓦特)的亚罗锅炉提供蒸汽,驱动两具螺旋桨轴。虽然速度为30节(56千米每小时;35英里每小时),但比骠骑兵级的28节(52千米每小时;32英里每小时)稍快一些[5]。本舰舰体水线长68米(223英尺1英寸),垂标间距67米(219英尺10英寸),舷宽6.2米(20英尺4英寸),吃水深1.7米(5英尺7英寸),标准负载下排水量为386公吨(380长吨),满载时则有400公吨(390长吨)[6]。该舰设计配备两门12磅76.2毫米(3.00英寸)和四门3磅47毫米(1.9英寸)火炮,全部由英国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供应。此外还装备有2具18英寸(46厘米)鱼雷发射管[7]

“龙湍”号于1912年开建,1913年下水[6][b]。尽管骠骑兵级和“龙湍”号在1913年就已经过时,但中国政府还是以本舰为原型,向STT下了另外12艘驱逐舰的订单。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STT的报价较为低廉(每艘仅报价16500英镑)。[4][9]

服役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建造中的“龙湍”号于8月1日被奥匈帝国收编,之后被拖到普拉。并在那里,“龙湍”号上原本装备的英式火炮被拆除,重新装备了奥地利舰队制式装备,其中包括两门66毫米(2.6英寸)斯柯达[c][d]和四门6.6厘米L/30炮,此外还装备了四具45厘米口径鱼雷发射管[6]。奥匈帝国将该舰更名为“华兰士单亚”号,于1914年9月10日正式入役奥匈帝国海军[6]

“华兰士单亚”号在一战末期入役。1915年6月18日至19日,奥匈帝国海军对意大利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城镇进行了一系列突袭。6月19日,“华兰士单亚”号炮击了巴里东南部的莫诺波利[11]。1915年12月5日,“华兰士单亚”号在意大利海岸的另一次突袭后返回时,击沉了在卡塔罗海岸搁浅的法国潜艇“菲涅耳”号英语French submarine Fresnel (Q65)[e][12][13]。1916年8月2日,“华兰士单亚”号与姊妹舰“猎鹰”号法语SMS Wildfang[f]轰炸完意大利城市莫尔费塔返回时,遇到了法国驱逐舰“比松”号英语French destroyer Bisson[g]“博里司令官”号英语French destroyer Commandant Bory[h]以及意大利驱逐舰“豪勇”号意大利语Ardito (cacciatorpediniere 1913)[i]“无惧”号意大利语Impavido (cacciatorpediniere 1913)[j]。法国和意大利驱逐舰开始追击奥匈帝国的船只,但在接近奥地利卡塔罗基地时因奥地利巡洋舰“阿斯佩恩”号英语SMS Aspern[k]与两艘鱼雷艇出动增援而放弃了追击[18]

战争结束后,因奥匈帝国投降,该舰于1920年被偿付给意大利,随后被报废。[6]

脚注

注释

  1. ^ 译名参考自《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1],另有来源译作“瓦拉什丁纳”号[2],“SMS”为德语“Seiner Majestät Schiff”的缩写,是“国王和女王陛下的船舰”(His/Her Majesty's Ship)的意思[3]
  2. ^ Sieche表示,“龙湍”号于1911年4月下水,并于1912年7月1日进行海上试航[8]
  3. ^ 虽然该炮的实际口径为66毫米,但在当代文献中通常被称为70毫米口径炮。[10]
  4. ^ L/45指的是炮管的长度。本例中指炮管为45倍径
  5. ^ 译名参考自《无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2]
  6. ^ 译名参考自《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22年7月刊[14]
  7. ^ 译名参考自《无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15]
  8. ^ 译名参考自《无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15]
  9. ^ 译名参考自《无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16]
  10. ^ 译名参考自《无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16]
  11. ^ 译名参考自《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22年第6期[17]

引文

  1. ^ 陈悦 (2015),第223页.
  2. ^ 2.0 2.1 章骞 (2013),第290页.
  3. ^ 朱鸿飞 (2016),第87页.
  4. ^ 4.0 4.1 Gardiner & Gray (1985),第397页.
  5. ^ Gardiner & Gray (1985),第338页.
  6. ^ 6.0 6.1 6.2 6.3 6.4 Greger (1976),第42页.
  7. ^ Gardiner & Gray (1985),第338, 397页.
  8. ^ Sieche (1996),第20页.
  9. ^ Bennighof, Mike. Austria's Destroyers, Part One. Avalanche Press. May 2013 [2014-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5). 
  10. ^ Gardiner & Gray (1985),第330页.
  11. ^ Naval Staff Monograph No. 21 1923,第171页.
  12. ^ Couhat 1974,第140页
  13. ^ Halpern (1987),第209页.
  14. ^ 阿廖沙 (2022b),第88页.
  15. ^ 15.0 15.1 章骞 (2013),第283页.
  16. ^ 16.0 16.1 章骞 (2013),第298页.
  17. ^ 阿廖沙 (2022),第88页.
  18. ^ Halpern (1987),第277页.

参考书目

期刊来源

  • 阿廖沙. 奥匈之海 迈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海军(第一部分)失落之年·1867-1903 [Austro-Hungarian Navy Before the World War Ⅰ].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 NAAS & Inertial Technology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2022, (6): 78-93. CN 11-4491/O3. ISSN 1009-5497 (中文(中国大陆)). 
  • 阿廖沙. 奥匈之海 迈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海军(第二部分)失落之年·1904-1911 [Austro-Hungarian Navy Before the World War Ⅰ].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 NAAS & Inertial Technology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2022, (7): 81-108. CN 11-4491/O3. ISSN 1009-5497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