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雪山林业

台湾大雪山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雪山林业)是台湾省政府所成立之林业公司,亦是二次大战国民政府台湾林业史上唯一一家由政府“公营”的公司,成立于1958年11月11日,并于台中县东势镇(今台中市东势区)设立总部。直至1973年,因经营发生困难,该公司被裁并至林务局,结束短暂的企业体制。

大雪山制材厂

经营范围

大雪山林业公司所辖林地,主要是林产管理局大雪山周围地区之林地转移,主要范围南北以大安溪大甲溪之间,东至雪山北峰兴隆山大霸尖山剑山棱线,西至稍来山东卯山观音山之棱线为界。原八仙山事业区72-175及大甲溪事业区1-13林班地交由大雪山林业公司经营。合计面积59,864公顷。[1]

设立沿革

战后台湾林业对山林里的资源不断开发,借此赚取更多的外汇,大雪山林区即是其中一部分。

公司成立前之经过

战后在检讨台湾林业时,就曾对全台林区做一调查,发现大雪山一带资源丰富,拟开发大雪山林区,并结合八仙山林区,与大甲溪、大安溪上游一带的资源进行开发。[2]1953年台湾省林务检讨会中决定大雪山之开发交由林产管理局专案办理。1955年成立“大雪山开发工作专案小组”针对如何开发进行研议。1956年成立“大雪山示范林区筹建委员会”,此时开发大雪山林业资源已是共识,重点是该采取何种方式开发。

林业与工业之结合

台湾的林业绝大部分停留在伐木阶段,进阶的林业加工产业没有太大改变。在产业结构更新的前提下,政府决定成立一个融合林业与工业的机构,使台湾林业结合森林砍伐与加工产业,连结林业上下游产业链,大力提升林业的工业化,并促进民间资源投入。政府决定采取公司经营方式,打造现代化产业示范园区之决心,成立大雪山林业公司。

资本形成

战后政府财政匮乏,要成立现代化的林业公司所需庞大金额,可能不是政府所能负担。大雪山林业公司资本额新台币一亿六千万元,美援提拨八千万元,并依据《公司法》邀集六个股东(台湾银行土地银行彰化银行第一银行华南银行台湾省合作金库)象征性分配出新台币一百万元,其余新台币七千四百万元由台湾省政府(省府)自筹。[3]然而当时省府亦无力出资,剩余资本额由公司营业后每年盈余抵充。所以大雪山林业公司的资金,九成以上是利用美援。美援于1956年大雪山成立筹建委员会时即开始资助,至1961年间美援共提供约245万美元(换算台币约九千八百万元)[4];换句话说,大雪山林业公司系美援协助台湾省政府所成立之公司。

经营特色

大雪山林业公司标榜林业结合工业,并号称是东亚最大的林业公司,其公司经营特色有下列几项:

公路运输系统

公司在成立之前,即针对林木到底该用铁路系统或公路系统运输做一评估,据当时工业委员会暨省公路局的评估,如用铁路与索道系统,必须新建铁路四段(久平线、泽溪线、梢来线与鞍马线)与索道三段,所需经费惊人。若以公路替代之,则在运输效益、运输功能与投资金额上,较之铁路更加方便与有效率,因此大雪山林业公司就成为台湾林业中,首次以公路配合索道运输林木系统。[5]公司在林区内建立许多汽车林道,以联结车及大卡车载运长材或短材,不仅运材上较方便,对于聚落间之连络、造林与保林,都有很大的意义。

新式伐木技术

大雪山林业公司以省属企业成立,除了要以企业经营的方式提升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成为其他林区之模范。在伐木上引入先进之美式动力链锯伐木,效率为传统之五倍,集材机用柴油机取代原本之蒸汽集材机,[6]几乎都是台湾林业之创举。政府成立大雪山林业公司,就是希望运用新的经营方法,购买新式机械设备,砍伐、运销与加工一体化,运用美国全套自动化制材设备,使公司成为一个林业独立体系,从上游到下游完成系统化经营。

制材厂

大雪山林业公司成立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单纯的伐木工业,延长至木材加工,创造更高的产业价值。公司所属木材加工业中,规模最大、设备最新、耗资甚钜就属制材厂。设立前先聘请美国技术服务团范汉士(Fairhurst)前来调查,制材厂于1964年5月26日落成,占地三公顷,厂房设计完全仿美国西雅图大型制材厂,设备采用美国先进设备,并采取一贯化的生产流程,从原木进场至分等出场皆在厂内完成。制材厂不仅设备新颖,对于林木剩余资源的利用是其特色,原木经过主制剥皮、大割、切边、检尺等作业,最后送上分等台,但中间所产生的边皮余材,可以成为造纸厂、干燥厂之原料,还可以制作课桌椅与家俱等木制品,[7]为方便制材厂将加工后的木材输送,铁路局东势线延长至厂区载运木材,对运材上甚为有利。

走向黄昏

花费钜资设立的大雪山林业公司,在台湾林业史上建立起许多里程埤,理应成为台湾林业的龙头与指标,但为何在经营短短十余间年,于1973年12月结束营业,正式并入林务局管辖,成为“大雪山示范林区管理处”?归就主要原因可能为:

  • 资金问题:以美援资金为主的公司,在财务不甚健全的情况下,经营本该按部就班,尤其在全面引进新式设备时,折旧与保养都是庞大的支出,在收入还没有稳定之前,新厂房的设立应谨慎才对,尤其在制材厂设立之后,如果没有如预期般带来庞大收益,势必会对整个公司造成决定性的影响,既然成立一个“企业”,赚钱当然是首要目标,但公营企业似乎加入太多的考量(背负着政府之政策),导致过度扩张,在资金无法弥补缺口后,自然走向关闭一途。
  • 技术问题:美式的先进设备是否适合台湾,虽然美籍技师曾前来调查,但调查结果和实际结果差别太大,台湾原木如红桧台湾扁柏等,树龄普遍较大,树形亦较不规则,而美国松木则较整齐。在原木不尽相同之下,制材厂的先进设备反而成为原木之杀手,过多的锯削造成大量的浪费,造成制材成本提高、制材率过低的惨况。
  • 冗员问题:大雪山林业公司编制内有将近二百名的正式职员,工人将近一千人,全盛时期有一千三百位员工,人事开支浩繁,在本业无法有起色之际,加上如此庞大的人事支出,形成公司内的沉重压力。
  • 市场问题:林木在战后初期是国民政府一项重要的外汇收入,但市场的景气与价钱不可能一直维持高峰,在木材价格不理想时,节约成本与开拓市场就成为很重要的问题,但公司的成本反而居高不下,对外市场亦无扩展。另外,政府想要借由大雪山林业公司,将东势镇打造成一个林业园区,吸引民间资本前来投资设厂,但林业公司本身经营就有问题,如何吸引民间投入。

影响

 
大雪山制材厂停止营运后,规划为“东势林业文化园区”

大雪山林业公司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之下,确实属于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体,不仅投资金额惊人,政府规划出的以森林工业做为强化岛内基本工业的愿景亦十分远大,虽然最后没有达到既定目,但还是发生影响力:

  • 日治时期做区别:大雪山林业公司,不管从运输系统的设计,集材与制材的方式,都采用与日治时期不同的架构。大雪山林区从调查到开发,都是国民政府一手完成,所以大雪山被称为“示范”或“模范”林区,并引进全套美式器材,可看出摆脱日治时期林业,创造属于自己的模式。
  • 与退辅会之关系:运输系统选择以公路,代表要在山林开辟许多新道路。此时退辅会带领荣民开凿中横已接近尾声,开辟中横的荣民正好可以衔接,开完路后并担任伐木工。而大雪山林业公司里的管理阶层,除台湾省政府与林务局人员充当外,退辅会亦安插人员至公司。对退辅会来讲,大雪山林业公司的成立,对荣民的安置(开辟公路、担任伐木工与职员),有直接之助益。
  • 东势镇的发展:小小的东势镇,成为八仙山林区与大雪山林区的集中地,大量伐木工进入镇内,大雪山林业公司于厂区内还设有林业小学供子弟就读,运材道路的开发,对东势交通有着一定影响,东势镇市街因为林业增加许多商家,其中以旅店和娱乐业最多,小小的山城成为一个热闹繁华的地方。

参考

  1. ^ 姚鹤年,《台湾森林史料图文汇编》(台北:农委会,2001),页220。
  2. ^ 林渭访,〈台湾之林业及其研究〉,《台湾银行季刊》1卷4期,1937年,页59。
  3. ^ 庄世滋,〈成败论英雄-论析大雪山林业公司在台湾经济发展上的历史意义〉,《白沙历史地理学报》1期,2006年4月,页173。
  4. ^ 张赐福,《大雪山林业史话》(台中:农委会林务局,2003),页14-15。
  5. ^ 庄世滋,〈成败论英雄-论析大雪山林业公司在台湾经济发展上的历史意义〉,《白沙历史地理学报》,页169、177。另外,大雪山林区的道路,是由退辅会技术总队的荣民所开辟。
  6. ^ 张赐福,《大雪山林业史话》,页6-7。
  7. ^ 张赐福、张伟祐,〈大雪山林业公司及其制材厂历史回顾〉,《台湾林业》28卷4期,2002年8月。

参考书目

  • 姚鹤年,《台湾森林史料图文汇编》(台北:农委会,2001)。
  • 张赐福,《大雪山林业史话》(台中:农委会林务局,2003)。
  • 庄世滋,〈成败论英雄:论析大雪山林业公司在台湾经济发展上的历史意义〉,《白沙历史地理学报》1期,2006年4月。
  • 林渭访,〈台湾之林业及其研究〉,《台湾银行季刊》1卷4期,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