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音乐研究所

国立音乐研究所,是一间研究中国音乐并发展推广的学术机构,隶属中华民国教育部,1957年成立,1960年停办[1] [2],地址位于南海学园献堂馆。

简介

1957年(民国46年)9月28日教师节,教育部部长张其昀南海学园五大社教机构计划成立国立音乐研究所[3],并分成研究部和社会活动部,责成邓昌国任所长、计大伟任社会活动部主任兼秘书[4][5]许常惠庄本立分别负责研究部的西乐跟国乐[1]。所址位于南海学园区内台北市立植物园旁的献堂馆(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旧址)。[6]

同年11月,国立音乐研究所成立青年音乐社,由计大伟担任社长。之后青年音乐社在各县市成立分社。[7]

1958年1月,《音乐之友》月刊创刊[8][9] [10] ;4 月开始陆陆续续成立中华弦乐团[11] 、中华青年合唱团、青年管乐团、中华实验国乐团。[6]9月,邓昌国兼任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馆长,两机构开始合署办公[1]

1959年,国立音乐研究所订定《国立音乐研究所资赋优异音乐天才儿童出国办法》,呈报教育部审核通过实施;并成立“资赋优异音乐天才儿童出国审查委员会”,由教育部聘请相关大专院校音乐教育学者专家担任评审委员,邓昌国及计大伟同时获聘担任委员。国内由陈必先拔得头筹前往德国科隆音乐学院学习,陆陆续续有秦蓓慈[12]林昭亮陈郁秀胡乃元等人取得出国身份。[6]

1960年3月29日青年节国立教育广播电台开播;该台为推广音乐教育,与国立音乐研究所合作规划音乐节目《音乐与生活》,由邓昌国制作、计大伟主持,每周一次播讲。[6]

后期的国立音乐研究所因邓昌国同时兼任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馆长、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再加上经费缩减、教学设施不足等问题,内部已开始讨论停办[1][2]

7月15日,国立音乐研究所奉教育部令结束所有业务,计大伟等相关人员转任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并由计大伟全权负责国立音乐研究所一切行政交接事宜。[6][1]

业务

国立音乐研究所在结束前负责以下业务[6]

  • 招收研究生(因经费不足取消[1]
  • 举办音乐活动
  • 研究并整理传统音乐,进而推广
  • 制定现行音乐制度及各级学校之音乐课程、编汇音乐字典
  • 制定国乐乐器规格标准

来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颜绿芬. 國立音樂研究所.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11-11-15 [202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2. ^ 2.0 2.1 赵广晖.《现代音乐史纲》.1986
  3. ^ 李俊霖. 張其昀教育思想在黨政任職中的實踐 (PDF).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2006年. 
  4. ^ 新竹火車站-百週年懷計大偉教授. 奇摩新闻. 2013-03-27. 
  5. ^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鄧昌國邀請音樂界人士座談商討國立音樂研究所初期工作大綱. 开放博物馆. 1959年 [202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6. ^ 6.0 6.1 6.2 6.3 6.4 6.5 计安邦. 南海學園「國立音樂研究所」創立紀實:計大偉與鄧昌國 (PDF). 《国史研究通讯》第二期 (国史馆). 2012-06: 151-165 [2016-01-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2-07). 
  7. ^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李抱忱於國立音樂研究所青年音樂社臺中分社成立大會後,與全體中部音樂朋友合影. 开放博物馆. 1959年. 
  8. ^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國立音樂研究所發行之《音樂之友》月刊. 开放博物馆. [202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9. ^ 国立音乐研究所. 音樂之友 18期 (PDF). [2021-0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13). 
  10. ^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2003 [202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11. ^ 文化部. 中國青年管弦樂團. 台湾大百科.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12. ^ 李欣恬. 巴黎高級音樂院首位華籍教授 - 鋼琴家 秦蓓慈. MUZIK 杂志 ]. 2013-01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