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非洲北部與亞洲國家

30°2′N 31°13′E / 30.033°N 31.217°E / 30.033; 31.217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جمهورية مصر العربية
国歌:بلادي بلادي بلادي
(《祖国,祖国,祖国》)
首都 开罗
最大行政区 新河谷省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
官方文字阿拉伯字母
族群
埃及人(包括埃及阿拉伯人科普特人)、努比亚人贝都因人柏柏尔人
宗教
90% 伊斯兰教逊尼派马利克教团哈乃斐教团
约10% 科普特基督教
政治体制单一制
半总统制
法律体系欧陆法系伊斯兰教法混合
国家宪法《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宪法》
政府威权政权统治下的单一制半总统制共和国
• 总统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
• 总理
穆斯塔法·马布里
成立
• 英国承认埃及独立
1922年2月28日
• 正式成立
1953年6月18日
面积
• 总计
1,010,000平方公里(第29名
• 水域率
0.6%
人口
• 2019年估计
108,071,377(第14名
• 密度
90/平方公里(第118名
GDPPPP2022年估计
• 总计
15,623.77亿美元[1]第19名
• 人均
14,927美元[1]第94名
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 总计
4,356.21亿美元[1]第34名
• 人均
4,162美元[1]第121名
货币埃及镑EGP
时区UTC+2
+3
行驶方位靠右行驶
电话区号+20
ISO 3166码EGY
家用电源电压220 V
家用插座标准C
家用电源频率50 Hz
中央银行埃及中央银行
人类发展指数0.700[3](第116名)
国家象征国花睡莲
地理最高点凯瑟琳山海拔2,629米)
最长河流尼罗河
最大湖泊纳赛尔水库
海岸线2,450公里
互联网顶级域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埃及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مصر العربية‎),通称埃及مصر‎),是位于北非国家。原存在于当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两河流域文明有一定程度的交流,不过在古希腊古罗马人的统治下,古埃及文明在公元前逐渐没落,后来被阿拉伯文化所取代。二战后,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该国地跨二洲即亚洲和非洲,西奈半岛位于西南亚(西亚),而该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北非地区。伊斯兰教国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还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法语。埃及经济的多元化程度在中东地区

埃及被认为是北非、中东和穆斯林世界的一个地区性大国,也是世界上的一个中等大国[4]。 埃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97位。埃及还是非洲第三大经济体,按名义GDP计算,埃及是全球第33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是全球第20大经济体。埃及同时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创始成员国。

2015年埃及经济发展会议(EEDC),埃及计划行政首都于2019年底迁往新行政首都以缓解开罗人口压力,后该搬迁计划被推迟至2021年7月[5],但至2024年初仍未完成建设而未迁都。[6]

国名

中文里的“埃及”一词,音译自古希腊语古埃及的称呼ΑἴγυπτοςAigyptos),拉丁文Aegyptus法文Égypte英文Egypt,而这又是古希腊人对古埃及早期首都孟菲斯Hekaptah)的错误读法,其本意在古埃及语里为“卜塔神灵之家”,本指孟菲斯的一座卜塔神神庙,后成了孟菲斯的别称。在阿拉伯文里则称作“米斯尔”(مِصرMiṣr埃及阿拉伯语مَصرMaṣr),这是来自亚拉姆文的借词,意为“辽阔之国”。《诸蕃志》译作蜜徐篱,《瀛涯胜览》译作米息,《回回馆译语》中称密思儿,《元史》作为米西儿,《明史》米昔儿,《皇明世法录》作忽斯里[7][8]

古埃及人一般把自己的国家称为“凯美特”或“凯米”(Kemet [kuːmat];意为“黑土之国”)[9],与之相关的现代科普特语称为ⲬⲏⲙⲓKhēmi)。

历史

古埃及到中世纪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亚历山大罗马时代圆形剧场

古埃及的历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文明和文化知识在古埃及灭国后并没有被传承下来,直到现代才被考古学发现后重新被世人认知。虽然有许多考古遗址的发掘,人们对古埃及历史的了解却仍然非常有限。

近代埃及

埃及在经过土耳其人统治数百年后,先后被法国英国国家侵略占领,期间也有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等本土王朝崛起。

  • 1798年-1801年一度被拿破仑占领。
  • 1882年被英国军队占领。
  • 1914年埃及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 1922年2月28日,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对埃及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权,埃及当局仍然是英国控制下的卫星国,按英埃政府间协议英国可以随时为了保护英国在埃及利益对埃及出兵。

现代埃及

 
1960年的埃及总统纳赛尔

埃及在泛阿拉伯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逐渐摆脱西方殖民统治,但依旧动荡至今。

纳赛尔时代

  •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迫时任埃及国王退位,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获得真正独立。
  • 1953年6月18日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
  • 1954年,英国被迫同意分批从埃及撤军,直到1956年英军才全部撤出埃及,但仍然保持对苏伊士运河区的事实治权。
  • 1956年,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引发第二次中东战争,英国与法国、以色列组成联军,突击控制了西奈半岛与苏伊士运河区,围歼了多支埃及军队,并对埃及的多座大城市展开战略轰炸以震慑埃及军民。埃及被炸毁民房1万多栋,炸死1000多人,受伤20000多人。
  • 1958年2月,埃及与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月,叙利亚脱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失去西奈半岛

萨达特时代

  • 1970年,纳赛尔去世,由萨达特继任总统。1971年9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 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1982年埃及取回西奈半岛的主权。1989年塔巴亦归还埃及。

穆巴拉克时代

  • 1981年10月14日,萨达特总统于纪念赎罪日战争八周年的阅兵大典遭同情伊斯兰份子的士兵枪杀,旁边的副总统穆巴拉克侥幸躲过一劫,八天后在军队拥戴下继任总统,从此埃及实行独裁统治,一直处在戒严紧急状态直到埃及革命迫使穆巴拉克下台,军方接管政权之后才解除。
  • 自2011年1月24日开始,埃及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埃及革命,人民普遍对时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现行制度及生活表示不满,遂渐开始示威游行,要求穆巴拉克总统下台并对埃及现行不民主的政治体系制度进行改革;期间穆巴拉克总统表示将不退任总统一职,但不参加2011年9月总统选举竞选六连任,由于总统坚持留任并不为人民接受以及期间发生枪战人民遭枪杀,导致示威游行范围自解放广场扩大到埃及多个省份并进行抗议、示威及静坐。
  • 2011年2月11日,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宣布穆巴拉克辞职,政权由军方领导的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接管。穆巴拉克及其近亲已搭直升机飞到距离首都开罗400公里,位于红海度假胜地沙姆沙伊赫。军方掌握国家过渡政权。
  • 2011年11月21日,根据外电报导,执政军方最高委员会因政权移交速度慢,不满的民众再度走上街头,要求军方将政权移交给文人政府。冲突中有多名民众死亡及受伤,新冲突逐渐蔓延到全国各地,军方面临强大压力。11月24日,军方出乎预料的表达歉意,表示军方不会恋栈权位,之后的国会大选及总统选举都会如期举行。军方表示现在交出政权“违背”民众的托付,另一方面示威民众则表示,若军方不立刻下台,他们决不会离开解放广场。目前冲突虽暂时平息,但随时有可能再度发生抗争行动。
  • 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1日,埃及分成三个阶段进行了人民议会选举工作,结果伊斯兰自由与正义党领导的埃及民主联盟获得498席中的235席,成为议会的第一大党派,极端保守的Al-Nour Party获得107席为第二大党,获得38席的New Wafd Party是第三大党。伊斯兰政党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席位。
  • 2012年6月14日,埃及最高宪法法院裁定人民议会选举依据的选举法违宪,因此下令解散新国会。6月17日,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公布了修正后的《宪法宣言》,此次修改共涉及8个条款,修正案限制了总统职权[10]

后阿拉伯之春时代

 
2013年时任总统穆尔西和国防部长塞西会见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
  • 2012年6月24日,埃及最高总统选举委员会公布,穆斯林兄弟会下属自由与正义党主席穆罕默德·穆尔西击败前总理艾哈迈德·沙菲克,赢得穆巴拉克下台后的首次埃及民主总统大选。8月2日,总理希沙姆·甘迪勒组建的新内阁正式上任[11]。8月12日,总统穆尔西对军队高层做出重大人事调整,国防部长穆罕默德·侯赛因·坦塔维和军队总参谋长萨米·阿南分别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西德基·苏卜希继任;同时宣布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于6月17日通过的限制总统权力的宪法修正案无效,公布的新宪法声明从当天起生效;这项决定得到了军队的支持,此举被认为是民选政府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一步,军官将逐渐退出埃及权力的核心,文官执政将成为埃及改革的方向[12]
  • 2013年总统穆尔西发动修宪,以使埃及转型为文官政府,威胁了军方的既得利益。
  • 2013年埃及爆发多轮示威,要求穆尔西下台。7月3日,穆尔西遭到以国防部长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为首的军方罢黜和软禁,由阿德里·曼苏尔担任临时总统,军方宣称将会提早举行国会和总统选举,并修改宪法,目的是让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成为总统[13]。此后穆兄会的支持者一直坚持示威抗议活动以声援穆尔西,抗议者与军队发生的冲突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14]埃及社会和局势正面临严重的挑战。8月14日,埃及安全部队在开罗两处穆尔西支持者的营地展开清场行动,据报道行动已造成525人死亡和3717人受伤[15]。穆兄会支持者的持续示威抗议和严重流血冲突事件,埃及社会也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和对立局面[16]
  • 2014年6月,塞西正式当选总统。
  • 2015年,举办新的议会选举,塞西及军方的支持者当选议员,控制国会。

地理

 
埃及地形图

埃及面积有1,001,450平方公里,疆域横跨两洲,当中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另外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埃及有着独特的地缘位置:在陆路上,它连接亚、非两洲;在海路上,透过苏伊士运河及红海亦连接了地中海及印度洋。所以有历史纪录以来,埃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现时埃及的西面与利比亚为邻,南与苏丹交界,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临地中海

埃及全境有95%为沙漠。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29米。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从南到北流贯全境,境内长1,350公里,两岸形成宽约3—16公里的狭长河谷,并在首都开罗以北形成2.4万平方公里的尼罗河三角洲。这两岸的河谷及三角洲地带,虽然只占埃及全国总面积的4%,但却是埃及99%的人口聚居所在。苏伊士运河是连接亚、非、欧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公里)。

气候

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38~47℃;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地区气温可达47℃,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飞沙走石,使农作物受害。

四大地理区

埃及按自然环境而言,大致上可分为四大地理区[17]

尼罗河谷

 
尼罗河一景

埃及的面积虽有一百万平方公里,但境内绝大部分均为黄沙无垠的沙漠,只有宽约十六公里的尼罗河谷及开罗以下的三角洲 ,才是一条绿带,面积约为33,700平方公里,仅为其总面积的三十分之一。但在此狭窄的绿带上,却居住了埃及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西谚所说:“尼罗河上午干涸,埃及下午死亡”,确系实情。绿带上每方哩有人口二千人以上,十分稠密。所有埃及的重要城市,均沿尼罗河分布。只有苏伊士运河区为一例外。开罗以北,称为下埃及(Lower Egypt),沿海有不少咸水潟湖,如马加特湖(Lake Maritt)、艾德库湖(Lake Maritt)、布鲁卢斯湖曼沙来湖英语Lake Manzala等,目前仅为沮洳湖泊之区,如仿荷兰办法,亦可能变为海埔地。英国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渲染了尼罗河一带的绮丽风光。

西部沙漠

尼罗河谷以西称为西部沙漠约占全埃面积的四分之三,西南角有亚琛基岩出露形成的吉夫基比尔高原英语Gilf Kebir,高约二千米,此再径沙积的高原周围仅有少数绿洲。沙漠北部有西瓦卡塔拉石灰岩洼地,卡塔拉洼地低于海平面132米,内有咸湖及沼泽,不能人居;由西瓦绿洲向南到吉夫基比尔高原间,有一大片沙砾及沙丘,称为大沙海(Great Sand Sea),荒漠寂寂,不易通过。本区只有极少数的牧人居住在少数绿洲,以牲畜、谷物、菜蔬过自给自足式的主活,仅以少数的枣子橄榄油向外交换日用工业品。埃及政府正在本区试钻地下深水井,增加水源,以便容纳大量人口,由尼罗河谷现已建有铁路以通西瓦及卡尔加(Kharga)绿洲。

东部沙漠

尼罗河谷以东的沙漠区,称为东部沙漠,本区地形复杂,有由亚琛基岩出露所成的红海高地,也有切割的石灰岩高原,本区一般高度约600~700米,但少数山峰可达2,100米。如沙叶布山(Gebel Shayeb)高达2,380米。临时性的河流自山区分向红海及尼罗河谷入注,将山区切割成峡谷。本区因有山岭关系,故水源情况较西沙漠区为佳,埃及牧人亦乐于在本区放牧。由于磷石石油的开发,近年本区又形成一些矿镇。

西奈半岛

苏伊士运河以东的一块半岛称为西奈半岛。西奈半岛是一片多山的高原,北部为石灰岩高原,中南部为艾格马(Egma)高原,高一千六百余米,最高的凯瑟琳山高2,629米,亦为全埃及的最高山。此山由火成岩变质岩组成,呈现红色。西奈半岛西为苏伊士海,东为阿卡巴湾,两湾皆由断层陷落所形成,阿卡巴湾曾于1967年被埃及短期封锁,为当年六月以阿第二次战争的导火线,六天战役结束,西奈半岛全境被以色列军攻占。1982年埃及取回主权。

西奈半岛亦为干燥的沙漠区,北部年雨量约百余毫米,南部尖端只有六十毫米左右。除牧人外,半岛西部的乌木包格马(Um Bogma)有矿,苏尔、阿尔等地有油田,为埃及能源所在。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埃及一级行政区划包括27个省(阿拉伯语محافظة‎),后面是首府:

埃及各省[18]
名称 人口
(2006-11-11)
人口
(2012-01-01)
首府
1 亚历山大省 4,123,869 4,509,000 亚历山大
2 阿斯旺省 1,186,482 1,323,000 阿斯旺
3 艾斯尤特省 3,444,967 3,888,000 艾斯尤特
4 布海拉省 4,747,283 5,327,000 达曼胡尔
5 贝尼苏韦夫省 2,291,618 2,597,000 贝尼苏韦夫
6 开罗省 8,471,859 8,762,000 开罗
7 代盖赫利耶省 4,989,997 5,559,000 曼苏拉
8 杜姆亚特省 1,097,339 1,240,000 杜姆亚特
9 法尤姆省 2,511,027 2,882,000 法尤姆
10 西部省 4,011,320 4,439,000 坦塔
11 吉萨省 5,724,545 6,979,000 吉萨
12 伊斯梅利亚省 953,006 1,077,000 伊斯梅利亚
13 谢赫村省 2,620,208 2,940,000 谢赫村
14 马特鲁省 323,381 389,000 马特鲁港
15 明亚省 4,166,299 4,701,000 明亚
16 米努夫省 3,270,431 3,657,000 希宾库姆
17 新河谷省 187,263 208,000 哈里杰
18 北西奈省 343,681 395,000 阿里什
19 塞得港省 570,603 628,000 塞得港
20 盖卢比尤省 4,251,672 4,754,000 本哈
21 基纳省 3,001,681 2,801,000 基纳
22 红海省 288,661 321,000 古尔代盖
23 东部省 5,354,041 6,010,000 宰加济格
24 索哈杰省 3,747,289 4,211,000 索哈杰
25 南西奈省 150,088 159,000 图尔
26 苏伊士省 512,135 576,000 苏伊士
27 卢克索省 457,286 1,064,000 卢克索
总计 72,798,031 81,396,247

27个分别由上埃及10省、下埃及7省、中部和运河各3省、西奈半岛2省、以及其他4省组成(非官方分区)。其中十月六日省赫勒万省是2008年4月17日分别由吉萨省开罗省分出去的。2009年12月7日卢克索省基纳省分出。但是上述行政区划在2011年后多数被取消,重新划归原先省份。

  • 中部
  • 东部
    • 红海省(محافظة البحر الأحمر)

政治

永久宪法于1971年9月11日经公民投票通过。宪法规定埃及是“以劳动人民力量联盟为基础的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经济上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私人所有制”三种形式。

总统是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由人民议会提名,公民投票选出,任期4年(2011年前总统任期为6年),可以连任一次,拥有任命副总统、总理及内阁部长,以及解散人民议会,在特殊时期可采取紧急措施的权利;在人民议会(立法机关)闭会期间,还可通过颁布法令进行统治。1980年5月22日经公民投票修改宪法,规定政治制度“建立在多党制基础上”;“总统可多次连选连任”,并增加了“建立协商会议”的条文。

人民议会(下议院)是最高立法机关。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议会的主要职能是:提名总统候选人;主持制定和修改宪法;决定国家总政策;批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国家预算、决算,并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

协商会议(上议院)是萨达特总统于1979年提出建立并写入宪法的。1980年11月1日,协商会议正式成立。委员共210名,其中三分之二由各阶层、机构和派别选举产生,其中一半应是工人和农民;三分之一由总统任命。根据宪法规定,协商会议是与人民议会并立存在但无立法权和监督权的咨询机构。每届任期六年,三年改选一半委员,可连选连任,亦可再次任命。协商会议设主席、副主席。2014年,埃及新宪法规定埃及议会实行一院制,协商会议由此被废除。

外交

截至2021年9月,埃及共和192个国家建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均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埃及也是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

目前埃及是联合国非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伊斯兰合作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成员国。

与中国关系

1956年5月17日,埃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阿拉伯联盟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同日中华民国政府宣布与埃及断交。[19]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埃及建交。2011年,埃及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五大贸易伙伴,2012年为第四大。[20]

2013年,双方贸易额达102.13亿美元。中国从埃及进口原油、液化石油气及大理石等,而埃及则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和机电产品等。

军事

 
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埃及军队

埃及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义务兵服役期三年。武装部队总兵力45万,预备役部队25.4万,其中陆军32万、海军2万、空军3万、防空军8万。另有国民警卫队6万人、边防军1.4万人、公安部队6万人、海岸警卫队7,000人。

人口

历回埃及人口普查
年份人口±%
1882 6,712,000—    
1897 9,669,000+44.1%
1907 11,189,978+15.7%
1917 12,718,255+13.7%
1927 14,177,864+11.5%
1937 15,920,694+12.3%
1947 18,966,767+19.1%
1960 26,085,326+37.5%
1966 30,075,858+15.3%
1976 36,626,204+21.8%
1986 48,254,238+31.7%
1996 59,312,914+22.9%
2006 72,798,031+22.7%
1966:抽样调查。
来源:埃及公众动员和统计中心机构[21]
 
人口分布

截止2021年10月,埃及人口有一亿两百四十四万人。

2023年估计,埃及人口有104,635,983人。

主要人种有东方哈姆族(埃及阿拉伯人科普特人贝都因人柏柏尔人)占99%,努比亚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意大利人后裔法国人后裔占1%。

埃及约有6成人口为30岁以下。穆巴拉克执政时期,埃及政府加强推动抑制人口增长的措施。穆巴拉克在2011年下台,穆斯林兄弟会其后上台执政,不再把控制人口增长视为重点工作,2012年埃及的出生率增至每千人32人,创下1991年以来的新高。[22][23]

宗教

宗教传统在埃及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埃及约90%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约1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科普特正教、科普特天主教和希腊正教等教派。科普特正教为东方正教会中的一个独立教派,埃及科普特人多属于此教派。伊斯兰公民社会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往往在其组织名称中包含伊斯兰、穆斯林等字样,或者与伊斯兰的文化、思想、历史密切相关,如青年穆斯林协会(Young Men’s Muslim Association),清晰地表达了它要求在真主的旗帜下开展社会活动的愿望,并以清真寺为基地。

语言

埃及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大多数国民亦视作母语;科普特语(由古埃及语演变而来)仅在埃及的科普特人基督教堂的仪式中使用。另外,英语法语在大城市及旅游区通用。

 
卡夫拉金字塔第四王朝)和狮身人面像(约前2500年)
 
古埃及皇家陪葬品

原始的埃及语(象形文字)在公元3-4世纪完全被科普特语(希腊字母变体)取代。公元7世纪后期阿拉伯穆斯林征服埃及后,阿拉伯语开始逐渐成为通用语言,而科普特语仍被广泛使用。但科普特语在15世纪便已不再被使用于日常生活了,而后科普特语使用者全都改用阿拉伯语。

十大城市

根据2008年的人口数据,埃及人口最多的10个城市如下:

  1. 开罗 - 7,947,121
  2. 亚历山大城 - 4,247,414
  3. 吉萨 - 3,258,540
  4. 舒卜拉海迈 - 1,045,370
  5. 塞德港 - 588,935
  6. 苏伊士 - 529,055
  7. 卢克索 - 469,440
  8. 曼苏拉 - 465,375
  9. 大迈哈莱 - 450,833
  10. 坦塔 - 429,632

经济

 
开罗都会区有超过2000万人口

埃及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石油出口、旅游业,以及劳务出口。在2010年全国就业人囗方面,从事农业的占13.5%,工业占37.9%,服务业占48.6%。另外,有300万埃及人工作在沙地阿拉伯、海湾国家和欧洲等地。埃及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地和出口国。1970年建成的阿斯旺大坝改变了尼罗河的生态,并影响了埃及的农业。

有专家认为,人口的急剧膨胀──或恶性膨胀的人口,超出了国家能提供的资源的限制,或者说是埃及社会的基本生存总需求,使可分配社会财富没法切合,加以社会生产能力有限,是促使民众参与街头抗议的更主要、更本质的原因:1981年埃及人口只有3500万,到2011年人口达到了8100万(由于近1000万人口出生后未登记,很多学者估计实际人口达9100万),全国实际耕地5000万亩占国土总面积不到3%。人均耕地只有0.55亩只相当于中国人均耕地1.37亩的40%,本国出产的粮食只能勉强养活一半的人口,缺口的粮食只能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埃及每年需进口小麦900万吨,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进口国之一。大量贫困人口与大量失业青年成为埃及民众不断抗议和社会动荡的基础,因此穆巴拉克政府尽管下台了,“1.25革命”的四项要求(革命“四兄弟”)——面包、自由、社会正义和人的尊严——除了自由外,其他都没有实质性进展[24]

生活

埃及国内现代化程度颇高,有大量的外国企业投资,每年平均以4.5%至6%增长,但2010-2011年度只得2.6%增长,2010年人均GDP(购买力平价)为6,539美元[25],但贫富悬殊问题十分严重,很多的经济活动对国民的生活改善不足,所以国民的生活仍然很差。全国有40%(2007年埃及总人口约8290万)的国民,每月的收入只有约六十至六十五美元的水平,部分人更依赖食物补助,情况大大影响埃及经济,亦是2011年埃及革命的导火线之一。

农业

 
尼罗河渔业

埃及的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92%,[26]在气温的条件下,埃及农田可以一年两获。但是由于灌溉水源及地力(化学肥料少)的不足,主要施行二年三获制。并采行轮种方式。一般的情形为前一年的十一月至翌年五月为干季,种植耐旱的小麦大麦,埃及品种苜蓿(Bersim)、豆类洋葱;六月至七月休耕,七月至十一月种植玉米,十二月至三月或使农田休耕或种苜蓿;第二年的四月至十月种植棉花为主,上埃及区亦种甘蔗者,三角洲区或种稻米。故在二十四个月中,农田仅休息4~6个月。埃及对于农田的利用,可说已甚充分。另一种的轮种方式:首年四月到十月种棉花,十一月到第二年的四月种小麦,五月到十一月种玉米,十一月到第三年的三月种苜蓿,在这种情况下,必需施用大量的化学肥料。才能维持高产量。[27]

采矿业

石油为埃及矿产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石油产地原在红海西岸,有盖里布(Ras Gharib)、洪加达(Hurghada)两油田,但此区产量逐渐减少,新油田在西奈半岛,有苏尔、阿尔、贝兰(BalaeenI)等地。西奈石油中多硫质,故须作去硫处埋,再行裂炼。

磷石主产于红海西岸,以奎沙尔(Quseir)为中心;矿产于西奈半岛西部;砂主产在巴哈里亚(Bahariya)绿洲,为含铁成分50%的赤铁矿

文化

 
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吉萨埃及金字塔

埃及目前共有七项世界遗产,包括六项文化遗产,一项自然遗产:

旅游

埃及旅游资源丰富,原因是拥有长久的历史,和神秘的文化,在2009年和2010年,埃及超越沙地阿拉伯成为中东地区(不含以色列)最多旅客到访的国家,旅游业为国家带来巨额收入,成为国家经济支柱之一。

 
首都开罗的贫民窟
 
开罗市中心的尼罗河
 
开罗大城堡区(开罗伊斯兰区的一部分)

开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埃及博物馆(又称开罗国家博物馆)是了解埃及历史的地方,馆内设50多个陈列室,馆藏文物共30万件,却只够陈列出6.3万件。埃及政府正在筹划在吉萨大金字塔地区建立大埃及博物馆,以便更好地方便游客参观浏览。

伊斯兰开罗完好保存了中世纪开罗的城市和街道,因此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哈利利市场是非常受欢迎的旅游集市。 这里保存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清真寺,最著名的有:

首都开罗也被称为“老开罗”,历史可以追溯到希腊罗马时期,是开罗最古老的城区。

著名的埃及艳后克丽奥佩托拉的宫殿据信就在该市旁边的海底。[28]

曾经的红铜采矿地点

沙姆沙伊赫依山傍海,是苏伊士湾亚喀巴湾两条黄金海岸的交汇点,碧海、蓝天、阳光、海滩,以及引人入胜的红海珊瑚礁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著名的渡假胜地。

古尔代盖可以享受红海的阳光与海滩。从洪加达可以乘坐渡轮去往西奈半岛上的沙姆沙伊赫

南部古城卢克索帝王谷卢克索神庙孟农巨像是必到胜地之一。

体育和运动

埃及在全非运动会上常常有杰出的表现,往往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在非洲体坛的领导地位突出。

足球是埃及最受欢迎的运动,自非洲国家杯成立以来,埃及共夺得7次冠军,为所有非洲国家之最,最知名球星穆罕默德·萨拉赫更有法老王称号。

在所有的非洲国家及地区中,埃及国家篮球队在世界杯篮球赛夏季奥运[29][30]上保持着最佳成绩记录。

体育成绩

埃及在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的成绩:

  • 夏季奥运会:7金9银10铜,共26枚(非洲第4,世界前50)
  • 夏季大运会:1金4银7铜,共12枚(非洲第7,世界前70)
  • 世界运动会:5金8银14铜,共27枚(非洲第2,世界第33)
  • 夏季青奥会:2金2银2铜,共6枚(非洲第3,世界第24)
  • 世界武搏运动会:2金5铜,共7枚(非洲第1,世界第20)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Egypt.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4) (英语). 
  2.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2-09). 
  3.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2-09). 
  4. ^ "Lessons from/for BRICSAM about south–north Relations at the Start of the 21st Century: Economic Size Trumps All Else?".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9.
  5. ^ 有片丨埃及計劃年底遷都 中國提供基建力量. 香港商报网. 2021-03-18 [2021-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6. ^ 埃及在“沙漠”打造科技新首都 估花费1.9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视新闻网,2024年3月7日
  7. ^ https://archive.org/stream/02076762.cn#page/n6/mode/2up
  8. ^ 存档副本. [2015-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1). 
  9. ^ Antonio Loprieno, "Egyptian and Coptic Phonology", in Phonologies of Asia and Africa (including the Caucasus). Vol 1 of 2. Ed: Alan S Kaye. Winona Lake, Indiana: Eisenbrauns, 1997: p 449
  10. ^ 埃及军方出台《宪法宣言》修正案 扩大政治权力. 人民网. 2012年6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6日). 
  11. ^ Abdel Latif Wahba and Tarek El-Tablawy. Egypt's New Government Prepares to Take Helm of Nation. Bloomberg. 2 August 2012 [12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2). 
  12. ^ 埃及军方表态支持总统穆尔西. 国际在线. 2012-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7). 
  13. ^ Egypt's Mursi removed from power. Fairfax Media. 2013-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英语). 
  14. ^ 埃及政府临时推迟对示威者清场 以免“血腥冲突”. 中国新闻网. 2013年8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6日). 
  15. ^ Egypt death toll rises to 525 amid state of emergency. The Associated Press. [2013-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4). 
  16. ^ 外媒:埃及公共社会崩溃 最可怕是民众思想对立. 中国新闻网. 2013年8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6日). 
  17. ^ 改写自《非洲地理》104~106页,1983年9月三版
  18. ^ Central Agency for Public Mobilization And Statistics 2011 and 2012 (CAPMAS)
  19. ^ 〈埃及甘附俄帝承认共匪伪政权 我政府采断然措置与埃断绝外交关系〉,《中央日报》头版,民国四十五年五月十八日。
  20. ^ Mozambique-China Trade Continues to Grow. allafrica.com. 2012-12-09 [201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8). 
  21. ^ تطور أعداد السكان وفقا للسنوات التعدادية (1882 - 2006)
  22. ^ 埃及出生率止跌回升.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3-05-06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23. ^ 埃及人口增速创历史新高 造成多重负面社会影响(图). 国际在线. 2014-02-17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24. ^ 新闻点评:马尔萨斯魔咒——几乎无解的埃及. 凤凰网. 2013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7日). 
  25. ^ 存档副本. [201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26. ^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土地利用. [2010-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0). 
  27. ^ publisher=改写自《非洲地理》108页,1983年9月三版
  28. ^ 海底发现埃及艳后宫殿:千年前地震致古迹沉没. [201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0). 
  29. ^ 1950 World Championship for Men. FIBA. 9 June 2012 [9 Jun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3). 
  30. ^ Egypt – 1952 Olympic Games; Tournament for Men. FIBA. 9 June 2012 [9 Jun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1). 

延伸阅读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米昔儿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明史卷三百三十二》,出自《明史

外部链接

权力机构
资料
其它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