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剑,是由太极拳法及古剑术两种特色武术相互结合发展而成,是太极拳四种古兵器之一[1]

练习太极剑时,要求心静体松、自然柔和,舞剑轻盈、灵巧敏捷。习剑时,重意不重力,注重以“意”来导剑,也就是身与剑合、剑与意合,忌讳用“拙力”来挥剑。握剑时,手掌要放松、手指要灵活;运剑时,手腕的运转要配合全身灵活的带动。太极剑术虽然几乎没有刻意发力的动作,但是却非常注重内劲的发动,内劲是呼吸吐纳与剑术套路运动的完全配合,劲力源自脚底,启动于大腿,通过肩背、手臂、腕掌,贯注到剑尖,达到周身一致,这种发劲的过程,全赖平日一丝不苟的勤奋练习。

历史

虽然中国剑术太极拳已有很久历史,观乎现存史料,诸如《陈氏家谱》、《拳械谱》[2]王宗岳李亦畬手钞《太极拳谱》[3](后收入《太极拳术》[4]一书)等等,均没有关于太极剑的记载;蒋发杨福魁武禹襄太极名家的传习记述也没见提及。即使以“好道善剑”见称的张三丰,关于他的记载也只谈及过他传授的是“武当下乘丹字第九派四明内家之剑术”(即“武当剑”)。虽然武当剑也讲究后发先至、顺人之势、入红避青、蹈隙乘虚、以斜取正,然而武当剑旋翻走化、疾快轻稳的特点,以及它滚翻、腾空、躺地的剑法,跟太极剑的风格实在大异其趣。

太极剑的历史虽不长,但很受太极爱好者欢迎,其流行程度实超过太极、杆等器械

派法

观乎时下流行的各派太极剑,无论结构、招式名名称和内容,各派均自不同,找不出一脉相承之迹,可见时下的太极剑皆为太极拳流派[5]形成后,各派分别自行发展创篇而成的,有理由相信,其历史只有近百年左右。

特点

剑走轻灵,练起来轻柔和缓,结构严谨,舒展优美,攻防合一。

练习时的注意事项

剑法准确、动作协调

  • 全身放松
  • 以腰为轴
  • 剑指配合
  • 虚实分时

松沉自然、劲力顺达

  • 松腰沉胯
  • 动作沉稳

连绵不断、潇洒飘逸

  • 开始时速度不宜过快,主要弄清动作路线。
  • 劲力的轻重缓急、有大有小。
  • 速度的快慢相间所表现出的一种韵律。

虽无对手、胜对强敌

  • 剑是百兵之君,太极剑攻防义涵极为强烈。
  • 深入研习剑法,即便单人演练,也要犹对强敌。

各家风采、风格突出

  • 各式太极剑有各自的风格。
  • 要注意动作规格要求,尽量舒展大方。

主要步法,手势

步法:上步、退步、撤步、盖步、插步、跳步、行步、摆步、扣步、辗步等。
身型: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没胯,收臀开膝。
步型:并步、弓步、虚步、扑步、丁步、歇步、独立步、平行步、叉步等。
腿法:有蹬脚、分脚、摆腿、震脚、后举腿等。
手势:剑指,平带、拦剑、云剑、独立上刺等。

基本剑法

  • 握剑:以手掌心贴于剑柄上,握剑宜松紧适中,随着剑法的表现不同,握剑的方式也有所区别,如:推剑、举剑时,用平握剑;刺剑时,用直握剑;点剑时,用提握剑;将剑抽回时,用虎口钳握剑;绞剑、崩剑时,用垫握剑,还有正握、反握与起势持剑等不同的握剑法。
  • 点剑:立剑,将手腕放松,剑由上而下劈出,力达剑尖,提腕向斜下方点击,没有提腕不是点剑。
  • 刺剑:从手臂到剑尖成一直线,朝剑尖所指方向直刺,要求力达剑尖,力与剑成一直线,施力时,注意转腰送臂,保持手腕与剑尖的直线状态。
  • 劈剑:立剑,剑由上而下立剑下劈,剑与小臂保持一直线,要求力点施落在剑身的前部。
  • 挂剑:立剑,使剑由上而下回挂,成逆圆绕转,挂剑时要求剑身贴近身体两侧,力量贯于剑身前部。
  • 撩剑:立剑,由后下向前上方撩出,使剑靠近身体两侧绕转,撩开对方的攻势。
  • 云剑:平剑,在头顶上方平圆环绕,用以拔开对方的进攻,云剑时要求手腕灵活放松,手心虚握含空,剑与地面平行旋转。
  • 带剑:平剑,将剑由前向左或向右、向后方回抽、回带,力量贯注剑身中部,动作连贯,以身体弧型带动剑的运行。
  • 崩剑:立剑沉腕,使剑刃尖由下向上挑击为崩,要点是沉腕突然用力,使剑尖短促向上崩。
  • 绞剑:平剑,持剑手心向上,以腕关节为轴,使剑尖由右向左顺时针画小立圆,使劲力达到剑身前部,劲力连动,不可断劲,绞剑时要求剑的中点不动两头动,又绞剑的圆径不宜过大。
  • 架剑:立剑,持剑手心朝内,剑向右上方架起,剑高过于头部,力量贯达剑身中部。
  • 截剑:立剑或平剑,前臂内旋或外旋,剑身斜向下方截出,借用身体的推动力,贯于剑刃。
  • 抽剑:立剑,由前向后上方或后下方划孤将抽回,要求抽剑时,以虎口钳握剑,剑身与地面保持平行。
  • 提剑:立剑,手腕由下向上弧型提腕,使剑尖向下,剑柄高不超过头,也不低于肩,在提剑时要注意身体放松自然,沉肩再起腕,力量由剑尖向剑柄方向游运动。
  • 抱剑:立剑,两手由外向内,于胸前将剑合抱,剑镡置于胸腹之间。
  • 扫剑:平剑,持剑手心向上,持剑向左右下方弧型横扫,力达剑身中部,扫剑运行中剑身与地面始终保持平行,扫剑时以转腰带动挥剑,可搭配太极基本步法练习。
  • 斩剑:平剑,持剑手心向上,使剑横出为斩剑,剑的高度在头与肩之间,力量贯注在剑身中部,以身带剑,向左右挥摆。
  • 压剑:平剑,持剑手心向下,由下而上,沉肩坠肘下压剑,以身体自然的松垂之力贯达剑身的中部。
  • 推剑:立剑,推剑时使剑尖向上,收于腰间,通过转腰转跨的转动力,合劲将剑推出,力量贯注剑刃下部与剑柄间,推剑时剑身保持与地面垂直,
  • 削剑:平剑,自左下向右上方弧型斜削,削剑时要注意沉肩转腰,将开合之力贯注于剑刃前部。
  • 腕花:以腕为轴向里或向外旋翻,也就是前腕花和后腕花,腕花的过程中要求握把灵活、手腕放松,剑的旋翻运行要连贯。

参考文献

  1. 吴图南 著 马有清 编,《太极拳之研究 ─ 太极剑》,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ISBN:9789620733925EP
  2. 林柏森 编著,《太极剑法新编》,正中书局,1989,ISBN:9570913134
  3. 武冬 主编,《太极剑全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ISBN:9787810513890
  4. 国际武术联合会 审定,《太极剑-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ISBN:9787500943907
  5. 陈骊珠 陈龙骧 李敏弟 合著,《李雅轩杨氏太极剑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ISBN:7500929277

注释

  1. ^ 太极拳常见的四种古兵器是:刀、枪、剑、棍。
  2. ^ 指唐豪于1931年在陈家沟从陈省三(公元1880-1942)处抄录出来的三省堂本《拳械谱》。
  3. ^ 李亦畬手钞的拳谱一共只有三本:一、李启轩手上的一本已经残缺;二、门生郝和留有一本;李亦畬自己留了一本。这三本“在永年称为‘老三本’,为近代太极拳者奉为经典”。其中李亦畬送给郝和的拳谱,原件影本被顾留馨收录在1982年出版的《太极拳术》一书中。李亦畬《太极拳谱》老三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顾留馨 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统一书号: 7150-250。
  5. ^ 太极拳流派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