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分五部

传说佛灭百余年后,于阿育王时,优婆毱多门下有五弟子,因各有异执,摩诃僧祇(大众)、昙摩崛多(法藏)、弥沙塞(化地)、迦叶维(饮光)、萨婆多(说一切有)纷然并立,于是律藏生五部之别,称为律分五部。佛灭二百年后分为十二部,佛灭四百年后分作十八部[1][2][3]

五部律藏

附于律藏中的佛传,根据《佛本行集经》,摩诃僧祇师称为《大事英语Mahāvastu》,萨婆多师名《大庄严》,迦叶维师名《佛往因缘》,昙无德师名《释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师名《毘尼藏根本》。

五部分为十八部

根据《出三藏记集·律分为十八部记录》[3]

历史研究

律分五部之说,出自于法显摩诃僧祇律私记》、《大集经·虚空目分》、《大比丘三千威仪》、僧祐出三藏记集》、《舍利弗问经》、《佛本行集经》。据信是支谦作的〈法句经序〉中,已有“五部沙门”一词,道慈〈后出中阿含经记〉提到“五部异同”,又鸠摩罗什译出的《佛藏经》亦提及“如来在世三宝一味,我灭度后分为五部”。

至唐朝时,义净三藏游历天竺后,说天竺相承,大纲唯四,大众部(分出七部)、上座部(分出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分出四部)、正量部(分出四部),总成十八部,在天竺时没有听过五部之说。又谓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之三部,法藏、化地、饮光,不行于五天竺,唯乌长那国龟兹于阗杂有行者[5][6]

印顺法师认为分别说者重律,而分出“化地、法藏、饮光”三家律,铜鍱部位于海岛,与印度长年疏隔,故传者从略。大众部律不繁重,虽分派而通用一律。犊子部重论义,或许起初是与说一切有部同用一律。分别说之三家,加上大众、说一切有,成为五部。后来犊子部别成一律,即成六家。由于取舍不同,而有以大众部或说一切有部作为五部根本之差别。古今未见五、六之别,造成把大众部律记载成是从犊子部所出的讹误[7]

参考文献

  1. ^ 法显摩诃僧祇律私记》:“佛泥洹后,大迦叶集律藏为大师宗……。大迦叶灭后,次尊者阿难……。次尊者末田地……。次尊者舍那婆斯……。次尊者优波崛多……。于是遂有五部名生。初昙摩崛多别为一部,次弥沙塞别为一部,次迦叶维复为一部,次萨婆多。……于是五部并立纷然竞起,各以自义为是。时阿育王言:我今何以测其是非?于是问僧,佛法断事云何?皆言法应从多。王言:若尔者,当行筹知何众多。于是行筹,取本众筹者甚多。以众多故,故名摩诃僧祇。”
  2. ^ 吉藏《三论玄义》:“而罗婆多传(萨婆多传?)有异世五师,有同世五师。异世五师者,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四舍那婆斯、五优婆掘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余年,更相付属,名异世也。同世五师者,于优婆掘多世,即分成五部,一时并起,名同世五师。一昙无德、二摩诃僧祇、三弥沙塞、四迦叶维、五犊子部。又大集经亦明五部。而文殊师利经、部执论及罗什分别部论,此三皆明二十部。所以有五部,复有二十部不同者,取其始终异执,故有二十,取其当世盛行,故但说五部。而言五部一时起者,则与上二十部义相违,或可见闻各异故也。”
  3. ^ 3.0 3.1 僧祐出三藏记集·新集律分为十八部记录第六》:“佛灭度二百年后,萨婆多部分出婆蹉部。婆蹉部又分出三部,一者法盛、二者名贤、三者六成。弥沙塞部分出中间见。迦叶维部分出二部,一者僧伽提,二者式摩(一本三摩提)。摩诃僧祇部四百年时分出六部,一者维迹、二者多闻、三者施设、四者毘陀、五者施罗、六者上施罗。又一本昙无德部(此十八部见有同异文烦不复备写)。”
    道宣《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如古三藏流传云五部初分二百年后何者是邪萨婆多中出分四部迦叶遗分出二部弥沙塞中分出一部四百年后僧祇部中分出六部唯昙无德部始终不分。”
    法砺《四分律疏》:“佛涅槃后,优波离等,撰佛遗言,载传竹帛,次第任持,乃至毱多。一百余年,并以秉宗无二,所化众生不相是非,但为一部大毗尼藏,备传于世。然优波毱多有五弟子,各执一见,以为揩准,至传圣教不能均融齐一。于是离分,遂为五典,各自相传,并流季世。究其宗旨,无非佛说,如破金杖为金用,总别之教,咸可受持……。第四分为五部者,依三藏传云一百年后分五部,二百年后分为十二部,四百年后分十八部。分五部者,忧波毱多在世末后,育王大集论师,共论佛法。是时诸人各情见不同,为所偏执。毱多不能刊正,遂分此藏,以为五典,如释论云毱多即受持十诵,在罽宾国流通,故名罽宾律师。此亦一经所明,大集经云佛告㤭陈如,我涅槃后……。分为十二部者,萨婆多部中分出婆蹉,婆蹉部中复出三部,一名法上,二名贤,三名六识,此本末合五。迦叶遗中分出二部,一僧伽提,二浅摩提,本末合三,以三配五合八。弥沙塞部分出一部,名中间见。以二配八,合为十部。昙无德僧祇此二不分,通前合有十二部。分十八部者,但僧祇部中分出六部,一名唯迹,二名弥多,三名施设,四名毗陀,五施罗,六名止施罗。六兼十二,合十八部。文殊问经为二十部。……”
  4. ^ 《十八部论》:“彼弥沙塞部根本见者,无过去未来世,唯有现在及无为……。如是等根本见同。此等诸中间见者,有过去未来世……”
    《异部宗轮论》:“其化地部本宗同义,谓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此等是彼本宗同义。其末宗异义者,谓说实有过去未来……”
  5. ^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国相承大纲唯四(一、阿离耶莫诃僧祇尼迦耶,唐云圣大众部,分出七部,三藏各有十万颂,唐译可成千卷;二、阿离耶悉他陛攞尼迦耶,唐云圣上座部,分出三部,三藏多少同前;三、阿离耶慕攞萨婆悉底婆拖尼迦耶,唐云圣根本说一切有部,分出四部,三藏多少同前;四、阿离耶三蜜栗底尼迦耶,唐云圣正量部,分出四部,三藏三十万颂。然而部执所传多有同异,且依现事言其十八。分为五部,不闻于西国耳)。……凡此所论,皆依根本说一切有部,不可将余部事见糅于斯。此与《十诵》大归相似。有部所分,三部之别:一法护、二化地、三迦摄卑。此并不行五天,唯乌长那国及龟兹、于阗杂有行者。然《十诵律》亦不是根本有部也。”
  6. ^ 玄奘《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律仪传训,有五部焉:一法密部,二化地部,三饮光部,四说一切有部,五大众部。”
  7. ^ 印顺《印度之佛教》:“盖分别说之上座,初与大众及余上座鼎立为三。分别说者重律,又出化地,法藏,饮光三家律。其铜鍱部之传于海南者,与大陆之关系不深,故传者略之。大众部律务要略,虽分派而律唯一。余上座又分说一切有及犊子二派,犊子重论义,疑初与说一切有者同用一律。于分别说三家,加大众、一切有为五部,为大陆佛教律典之初分。迨后犊子别成一律,即成六家。大众及萨婆多学者,习闻五部之说,乃以犊子入五部中,而自居于根本、综贯之位。古今未见五、六之别,乃疑惑于大众及犊子之间。大众及萨婆多学者,习闻五部之说,乃以犊子入五部中,而自居于根本、综贯之位。古今未见五、六之别,乃疑惑于大众及犊子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