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衮(519年—581年),公文吴郡盐官[1][2]南北朝南梁南陈官员与儒者

戚衮的祖父戚显是南齐给事中,父亲戚霸则是南梁临贺王萧正德的王府中兵参军。他年少聪明,到建康游学,向国子助教刘文绍学习三礼,在一两年内明白三礼的重点。十九岁时,梁武帝下诏策论孔子正言和《周礼》、《礼记》解释,戚衮获得好成绩,除授扬州祭酒从事史[1][2]。就任国子博士、北方魏人宋怀方质疑仪礼意思,从魏国携仪礼和礼记着疏,秘密保存不外流,到他快要去世,对家人说:“我死后,如果戚衮赴丧,便就给他仪礼、礼记义本,若他不来,就和我的尸体一同下葬吧。”反映戚衮获得其他儒者推许,不久他兼任太学博士[3][4]

梁简文帝为太子时曾经传召戚衮讲论,又设宴聚集儒士,先命令道学互相质问,接着呼唤中庶子徐摛讲述道理,穿插畅谈。徐摛能言善辩,难以反驳,宴席的儒士都垂头丧气,失去常态。戚衮当时和徐摛互相对答,言辞精采、对答如流,使简文帝十分叹赏,很快除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官员外散骑常侍[5][6]梁敬帝承制,他外任江州长史,跟随沈泰镇守南豫州;沈泰出奔北齐时亦逼他同行,后来他从邺下他逃走,又伴随陈朝将领程文季北伐,在吕梁兵败,被俘虏到北周,过了一会才能回国。其后他兼任国子助教,除任中卫将军始兴王陈叔陵的王府录事参军,至太建十三年(581年)去世,虚岁六十三。戚衮在梁朝曾撰写《三礼义记》,但因为战乱散失,有《礼记义》四十卷传世[7][8]

引用

  1. ^ 1.0 1.1 陈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七》:戚衮字公文,吴郡盐官人也。祖显,齐给事中。父霸,梁临贺王府中兵参军。衮少聪慧,游学京都,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一二年中,大义略备。年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并周礼、礼记义,衮对高第。仍除扬州祭酒从事史。
  2. ^ 2.0 2.1 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六十一》:戚衮字公文,吴郡盐官人也。少聪慧,游学都下,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一二年中,大义略举。年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并周礼、礼记义,衮对高第。除扬州祭酒从事史。就国子博士宋怀方质仪礼义。怀方北人,自魏携仪礼、礼记疏,秘惜不传。及将亡,
  3. ^ 《陈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七》:就国子博士宋怀方质仪礼义,怀方北人,自魏携仪礼、礼记疏,秘惜不传,及将亡,谓家人曰“吾死后,戚生若赴,便以仪礼、礼记义本付之,若其不来,即宜随尸而殡”。其为儒者推许如此。寻兼太学博士。
  4. ^ 《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六十一》:就国子博士宋怀方质仪礼义。怀方北人,自魏携仪礼、礼记疏,秘惜不传。及将亡,谓家人曰:“吾死后,戚生若赴,便以仪礼、礼记义本付之,若其不来,即随尸而殡。”为儒者推许如此。寻兼太学博士。
  5. ^ 《陈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七》:梁简文在东宫,召衮讲论。又尝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学互相质难,次令中庶子徐摛驰骋大义,间以剧谈。摛辞辩纵横,难以答抗,诸人慑气,皆失次序。衮时骋义,摛与往复,衮精采自若,对答如流,简文深加叹赏。寻除员外散骑侍郎,又迁员外散骑常侍。
  6. ^ 《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六十一》:简文在东宫,召衮讲论。又尝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学互相质难,次令中庶子徐摛驰骋大义,间以剧谈。摛辞辩从横,难以答抗,诸儒慑气。时衮说朝聘义,摛与往复,衮精采自若,领答如流,简文深加叹赏。
  7. ^ 《陈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七》:敬帝承制,出为江州长史,仍随沈泰镇南豫州。泰之奔齐也,逼衮俱行,后自邺下遁还。又随程文季北伐,吕梁军败,衮没于周,久之得归。仍兼国子助教,除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值乱亡失,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
  8. ^ 《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六十一》:敬帝立,为江州长史。仍随沈泰镇南豫州。泰之奔齐,逼衮俱行。后自齐逃还。又随程文季于吕梁,军败入周,久之得归。卒于始兴王府录事参军。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逢乱亡失。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

延伸阅读

[]

 陈书·卷33》,出自姚思廉陈书

参考文献

  • 陈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七
  • 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