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纪念建筑

战争纪念建筑是用来纪念在战争中的死者或伤者的建筑物、古迹雕像或其他雄伟的建筑物。

这个在英国的纪念建筑列出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士兵的名字。

早期的战争纪念建筑

大部分人类历史中的战争纪念建筑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胜利而竖立的,纪念死者是次要目的。在拿破仑时期,尸体都是被大量地埋在没有标记的坟墓中。[来源请求]巴黎凯旋门纳尔逊纪念碑上都没有死者的名字。

现代的战争纪念建筑

现代的战争纪念建筑不再是为了赞扬战争,而是为了向死者授予荣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纪念建筑

这种改变大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大量生命遭蹂躏时发生。对此很多牵涉在战争中的国内城市纷纷竖立起纪念建筑,在小村庄和小市镇的纪念建筑通常会列出每个死去的当地士兵名字。大量纪念碑亦为了纪念那些被葬于没有识别的战争墓地中的死者而建造,如位于伊普尔门宁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的战争纪念建筑

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念建筑后来都加上了当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死者的名字。由那时起,西方在其他冲突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的纪念建筑上记录了个人贡献。在苏联中国日本及其他国家,纪念建筑倾向地方自治主义,会列出死者名字的属于非常罕有。

不同种类的战争纪念建筑

战争纪念建筑可以是一座建筑物,当中通常有博物馆或简单的匾。很多战争纪念建筑都以纪念碑或雕像形式出现,并用作纪念日会场。因此为了让公众能易于到达,它们通常座落于市中心附近或于公园或广场之中。

许多战争纪念建筑都会在匾上刻上战役中死者的名字,因此有时列表会很长。有些战争纪念建筑是为了某场战役而设的,另一些则较一般性而且刻有战争条约的碑铭。

许多战争纪念建筑都刻有与该战役或战争有关的单位的墓志铭。例如属共和联邦的墓地都以由Laurence Binyon所题的“The Ode”作墓志铭

They shall grow not old, as we that are left grow old.
Age shall not weary them, nor the years condemn.
At the going down of the sun and in the morning
We will remember them.

为纪念在科希马战役中死去的盟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纪念建筑刻有科希马碑文:

When You Go Home, Tell Them Of Us And Say,
For Their Tomorrow, We Gave Our Today

墓地的战争纪念建筑

许多由共和联邦战争公墓委员会英语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管理的墓地都有着相同的战争纪念建筑,由Reginald Blomfield设计的救赎十字架英语Cross of Sacrifice。它的大小视乎墓地大小而定,一般约4.5米至9米高。若葬礼超过一千次,这个共和联邦的墓地将会放置一块由Edwin Lutyens设计,刻有“THEIR NAME LIVETH FOR EVERMORE”(出自《便西拉智训》)的纪念石碑“Stone of Remembrance”。所有纪念石碑都长3.5米,高1.5米并且有三级梯阶。阿灵顿国家公墓有一个加拿大的救赎十字架,上面刻有所有于朝鲜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中,属加拿大势力并奋战而死的美国公民的名字。

争议

某些战争纪念建筑会受到政治争议。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位于日本的靖国神社,当中供奉了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

著名战争纪念建筑

亚洲

 
位于新德里印度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

印度

日本

中华民国

新加坡

韩国

朝鲜

欧洲

 
一个在德国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念建筑。
 
位于诺曼底的美军坟场。
 
位于波兰纪念华沙起义中英雄的纪念碑。

比利时

法国

德国

英国

爱尔兰

俄罗斯

美洲

加拿大

美国

大洋洲

 
位于澳洲墨尔本忠烈祠

澳洲

新西兰

参见

注释

  1. ^ Welcome to Gapyeong County:加拿大战斗纪念碑. [201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6). 
  2. ^ 存档副本. [2012-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