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

文理分科是在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实行的教育制度,即将教学课程分为文科(Art Stream)和理科(Science Stream)让学生选择后进行分别教育。

中国大陆

沿革

文理分科在中国始于1977年的恢复高考。但事实上这种制度源于对苏联模式的照搬。二战使苏联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因此战后重建急需以分科教育来快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中国1949年后,同样急需专业人才,因此开始了文理分化的步伐,首先成立了西安南京重庆等最早的8所外语学校,并在1950年代开始了对高校的合并。当时实现工业化是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为了适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自1952年起,将同类专业院校合并为专业学院,建起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校体制。这样的合并加强了工科院校的专业性,但也造成专业面窄,且理工、文理分家,文法财经等学科也被削减。

但在文革结束前,中国的高中一般都没有实行文理分科。1977年,恢复高考制后,为分类选拔人才,高中文理分科才开始。

上海浙江从2014年起新入学的高中学生在高考时不再文理分科,实行“六选三”政策(在物、化、生、政、史、地六门学科中任选三科作为高考科目),山东北京天津海南则在2017年开始实行这一政策[1]。各高等院校在这些省(市)的录取方法也由文理分录改为设置特定选考科目要求,例如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就要求考生一定要选考物理才可投档。

第三批新高考,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八省市,2018年启动,2021年首届新高考,采取措施“3+1+2”高考模式(语、数、外必修,在物和历中二选一,再在政、地、化、生中任选其二),不分文理科。

自2024年高考起,江西安徽贵州省取消高考文理分科制度。

内容

分科一般是在高一进入高二阶段进行的。

目前制度要求在分科前仍保留对不选的科目的教学。通常在高二开始时学校会重新分班,分为物化班和史政班,各班学生会将重点放在选考科目上,随着合格考的结束,高三时学生会全力攻克高考科目。而如果在合格考或其它的考试之后,学校就直接将这些科目从课程表上删除。[来源请求]

目前各省的高考制度略有不同,某些地区增加学业水平测试作为参加考试的判定,或有综合能力测试。

选择

对于学生选文还是选理,学生乃至家长、老师都有一番艰难的抉择。当然有部分家长对分科持反对态度,但面对高考的指挥仍须作出决定,不是选文就是选理。总体而言选理的人数要多于选文[来源请求]。影响学生作出选择的因素有和很多,主要包括:某个学生是擅长文还是理、未来就业形势、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理想。但有时候其它因素也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选择;老师的实力对比,如果某科教师的实力强劲,则易吸引学生选择此科。

香港

大部分中学于中四(即高中)开始分科。

现时的高中学制(2009/2012学年-)

  •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为公开考试及通用的大学入学试。
  • 中英数为必修科(包括非华人学生);而且所有学生必须读公民与社会发展科 (由2021/2024学年开始) ,在2009/2012至2020/2023学年,则需修读通识教育科。
  • 一些学校不再强制文理分科等组合,学生可以选一至两科文,一至两科理科;一些学校提供给学生的选择组别仍是类似文理分科。
  • 如果大学想升读数理有关的科目,可选修数学科延伸部分
  • 选修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资讯及通讯科技、中国历史世界历史[a]地理经济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伦理与宗教、数学延伸部分(M1或M2)、设计与应用科技、旅游与款待、企业、会计与财务概论、视觉艺术体育音乐 、科技与生活、健康管理与社会关怀、综合或组合科学的科目。
  • 而言,在大学选科,不少学系仍然要求学生选修指定的科目,或者给予某些科会有额外分数。一般而言,不少工程科目会要求学生修读物理、化学、数学科延申部分。不少医疗护理科目,要求学生修读化学或生物。

旧高中学制常见科目(2009/2012学年前)

过去文法中学主要分为文(或文商)、理两组,部分学校则分为文、理、三组,工业学校另以工科代替部分理科。各校修读的科目会略有差异,因为并非所有学校都有开办全部科目,部分学校亦容许学生选修不同组别的科目, 如理科生可同时选修地理经济会计,文科生可修读人类生物学电脑资讯科技等。

  •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中六、中七预科课程)
    • 必修科目:中国语文及文化(1992年开始新增)、英语运用
    • 文科:中国历史、历史、地理、中国文学、经济、数学与统计学
    • 理科
    • 商科:会计学原理、企业概论、经济、电脑应用
    • 工科:电子与电学(AS-Level[5],并非所有学校开办)、设计与科技、工程科学等,其余通常改为理科课程
    • 视觉艺术(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报考高考视觉艺术科)
    • 音乐(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报考高考音乐科)

台湾

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分组。文、理都必修国文、英文、数学(文组与理组的数学在高二时分流,有A、B版,并于高三时分为自然组的“数学甲”,与社会组的“数学乙”),直至高三结束;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等三科,文、理组至二年级皆为必修,高三文组会继续修习;自然科之物理(有分流A、B版,理组上后者)、化学、生物、地球科学,文、理组高一皆为必修,高二视各校配课时数,于四科设定不同权重给文、理组,高三理组会继续修习。

过去联考时代,文、理分为甲组(理工)、乙组(文哲)、丙组(农医)、丁组(法商)共四组,其中甲组、丙组为自然组;乙组、丁组为社会组。

目前则分为三类组:

  • 第一类组(简称一类):社会组/文组,主修课程有国文、英文、数学(乙)、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则仅在二年级必修或选修,通常在指定科目考试中应考国文、英文、数学乙、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大学可选择传播教育艺术外语社会科学等学系。
  • 第二类组(简称二类):自然组/理组,主修科目有国文、英文、数学(甲)、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则仅在二年级必修,通常在指定科目考试应考国文、英文、数学甲、物理以及化学。二类与三类的主要差异为不着墨于生物,因此大学以理学院工学院为主要学系。
  • 第三类组(简称三类):自然组/医组,主修科目有国文、英文、数学(甲)、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则仅在二年级必修,通常在指定科目考试应考国文、英文、数学甲、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大学可选择医学院生物学农学院兽医学等学系。

部分学校仅区分为社会组与自然组,不区分二类与三类。目前每个类组都必须参加学科能力测验,且考试范围相同。指定科目考试并未限制应考身份,因此类组可互相跨考。2009年起列公民与社会为指定科目考试的考科之一。

选组的选择

对于学生选组,学生乃至家长、老师都有一番艰难的抉择。当然有人对分组持反对态度,但面对将来升读大学的选系,仍须作出决定。

影响学生作出选择的因素有和很多,主要包括:个人专长、未来就业形势、个人的兴趣理想、家长的期望等。

争议

目前文理分科与应试教育一样存在着大争议。

反对者观点

反对者认为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更少阅读文学经典等,使理科生知识面偏窄,致使缺乏人文精神;而同时这也导致文科生对物理、化学、生物陌生,不知道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导致缺乏科学精神理性,也不懂得用已证明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

支持者观点

支持者认为文理分科有利学生个性发展,让他们自由选择所要学的科目,使学生学有专长。同时文理分科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压力,尤其面对大学入学试,学生更可花充分时间在要考的科目上。 高中文理分科实际上解除了学生的厌学感,重新认识学习之必要,进而“术业有专攻”。

改革

由于文理分科存在着弊端,因此部分人士提出改革方案或直接取消文理分科,支持改革者一般倾向认为应将文理分科推迟进行,不宜在高二,而是在高三总复习时期,由学生自由地作出选择。复习阶段选择文科的学生主攻文科,而理科生则主攻理科。他们这样可以较充分地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是,也有部分人士认为,推迟分科将进一步加大学生课业负担。

也有部分人士呼吁取消文理分科,在2005年,中国大陆政协委员朱永新提出应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争取从2006年高中入学和2008年高考取消文理分科。目前,中国大陆仍在实行文理分科制度。

香港

于2009年开始推行新高中学制通识教育为必修科之一,并鼓励学校以弹性的选科组合和时间表取代传统的文理分科制度。

于2021/22学年起通识教育科被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代替。

相关链接

注脚

  1. ^ 1.0 1.1 世界历史,简称“西史或世史

参考资料

  1. ^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_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7). 
  2. ^ 存档副本. [2016-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 
  3. ^ 3.0 3.1 存档副本. [2016-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4. ^ 前身为“设计与工艺”,再前身为“金工”;现时新高中学课程试亦设同名科目存档副本. [2014年10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31日). 
  5. ^ 存档副本. [2016-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