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研究
文革研究,也称文化大革命研究,由于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不承认文革具有“革命”性质,也称“文革”研究或“文化大革命”研究[1][2],是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专门研究,一般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范畴,肇始于1970年代末期。[3]
简介
1978年后,中国大陆官方对文革的历史编纂主要见于中国共产党1981年《历史决议》以及五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
内容
文革研究中存在一些基本问题和研究重点。
分期问题
1981年《历史决议》认为文革持续十年(1966—1976),以1969年中共九大和1973年中共十大为标准分为前、中、后三期。麦克法夸尔也持这种观点。[6]但有学者持文革三年论(1966—1969),认为中共九大后政治路线斗争仅限高层,随着大规模上山下乡,城市的学生和工人群众运动已经很少见。还有观点认为文革仅持续两年,军队介入后已经不再是“造反”运动。
动机问题
1981年《历史决议》认为文革存在两种动机,即毛泽东的“思想上的极左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野心”。但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主因是“大权旁落”,而非“防修反修”。另有同情四人帮者认为,江青、王洪文等是毛泽东路线的忠实履行者,不是“野心家”。
人物和事件专题
文革研究中,林彪事件和周恩来的作用尤其受到学术界关注。[7] 德国学术界对红卫兵运动特别关注。[5] 刘少奇的个人命运也受到关注。[8]
对象和方法
传统上文革研究属于政治史范畴,但近来也出现文化史、社会史、口述史、知青回忆录、社会学的视角。[9][10][11][12]
参考资料
- ^ 金大陆. "“文革” 研究的四个层面与两个向度." 社会学家茶座 3 (2010): 34-40.
- ^ 谢世诚. "周恩来与 “文化大革命” 研究述评." 周恩来研究述评 (1996).
- ^ 郑谦. "大陆 “文化大革命” 研究 40 年漫议." 北京党史 6 (2015).
- ^ 关智英. "近年日本的文化大革命研究." Modern China Studies 23, no. 2 (2016).
- ^ 5.0 5.1 李长山. "德国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 14, no. 4 (2007): 115-115.
- ^ MacFarquhar, Roderick.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Vol. 3.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 ^ 柳国庆. "近十五年来周恩来与 “文化大革命” 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研究 10 (2010): 101-110.
- ^ Dittmer, Lowell. Liu Shaoqi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Routledge, 2015.
- ^ 阎长贵. "读《 社会史视野下的 “文化大革命” 研究》 一文有感." 中共党史研究 6 (2013): 118-119.
- ^ 王宇英. "口述史方法对 “文革” 史研究的意义." 晋阳学刊 2 (2006): 125-126.
- ^ 郜元宝. "关于文革研究的一些话." 当代作家评论 4 (2002): 74-77.
- ^ 佟新, and 沈旭. "文革研究对认识中国社会的意义——一种国家与社会的视角." 开放时代 2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