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华
易安华(1900年—1937年),字福如,号济沈,江西宜春人[注 1],中国国民党党员,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易安华 | |
---|---|
出生 |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中国江西宜春 |
逝世 |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中华民国南京市 |
效命 | 中华民国 |
军种 | 国民革命军 |
军衔 | 少将 |
生平
易安华生于1900年4月2日,肄业于江西省立第八中学,于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前往广州并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宪兵科。毕业后,担任中央宪兵团排长。1926年,以陆军总部学兵团中尉排长之职随军北伐。1927年,因表现突出擢升中尉连长,任浙江省补充团连长。1928年,易安华进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29年入中央教导队学习,结业后留任教导团连长。1930年,随部参加中原大战,固守杞县雷寨,以一连之众,挫敌数千,后连升少校营长、中校副团长。此后,教导团先后改编为警卫师、第八十七师,易安华于第八十七师中任中校副团长。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第八十七师奉命开赴上海作战。此时,易安华任八十七师二六一旅五二二团中校副团长。此役中,该团接防蕰藻浜、张华浜一线防线,配合友军击退日军第三次总攻,取得庙行大捷。1933年冬,升任第八十七师第五二二团上校团长。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易安华随八十七师奉命驻守闸北,因身先士卒,指挥有方,升任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上海失陷后,11月下旬,易安华所部奉命退守南京,防守光华门外复廓阵地。
阵亡经过
1937年12月,易安华所部奉命驻守光华门、通济门一线。此前,易安华将妻子及3个孩子送回宜春老家送别时,叮嘱道:“汝等领我的抚恤金,赡养家小”,又有赠言,曰“不灭倭寇,誓不生还。国将不保,何以家为?吾妻存之。”12月10日上午,日军炮轰光华门城门,小部分日军突入南京城内。二五九旅奋勇反击,易安华亲率一个加强团向光华门东北方向的敌阵穿插。八十七师二六一旅旅长陈颐鼎[注 2][参 1]则率两个加强营由光华门北侧向南猛攻。此时,日军入城先锋被夹在城墙和易、陈两部之间,易、陈二部又被夹在日军前锋与日军后援之间。经过一昼夜的血战,入城日军遭全歼。中国军队重夺光华门阵地。此次战斗后,易安华虽头部、腰部、臂部等5处负伤仍坚持不撤离,说:“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决不偷生而负国负民,我誓与将士们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12月12日,光华门右翼雨花台阵地失守,左翼中山门阵地亦被日军突破,易安华旅三面受敌,易安华指挥部队向唯一缺口莫愁湖方向突围,途中易安华腰部中弹身亡,遗体滚入了护城河,卒年37岁。遗体最终未运出南京城。同日于南京阵亡的将领还有宪兵副司令萧山令中将,156师参谋长姚中英少将,160师参谋长司徒非少将等。
评价
1938年春,江西宜春民众获知易安华罹难消息,在箭道里[注 3]为他举行万人追悼大会,以灯草束装作为衣冠冢,葬于宜春八景之一的化成岩南麓,供后世瞻仰。是时,蒋介石、张治中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纷纷寄电悼唁。
198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 易安华.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党史. 2009-04-28.[永久失效链接]
- 祭祀抗战先烈和遇难同胞的价值评析及思考.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1937网. 2005-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