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

明朝皇太子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建文帝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之兄。自明朝建立时,即被册封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巡西安府回京后,骤然病逝。

朱标
明朝皇太子
明朝追尊皇帝
明朝皇太子
统治1368年-1392年
前任无(明太祖册封)
继任朱允炆(明太祖之太孙)
朱文奎(建文帝之太子)
出生至正十五年九月五日
(1355-10-10)1355年10月10日
逝世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1392年5月17日(1392岁—05—17)(36岁)
安葬
王后敬懿皇太子妃常氏
皇太子次妃吕氏
子嗣虞怀王朱雄英
建文帝朱允炆
吴王朱允熥
衡王朱允熞
徐王朱允熙
江都公主朱氏
宜伦郡主朱氏
兴宗三女朱氏
南平郡主朱氏
谥号
懿文太子(明太祖初谥,明成祖复谥)
孝康皇帝(建文帝谥)
和天敬道宪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 (弘光元年上谥)
庙号
兴宗
政权明朝
父亲明太祖朱元璋
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

生平

元至正十五年,朱标生于太平陈迪[1]。1364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由李善长等人劝进即吴王位后,立朱标为世子,从学于宋濂[2]

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明太祖对朱标极其爱护,命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瑞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𤩽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等,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3]

洪武十年后,各政事奏令均先由太子处分,再呈上明太祖,以训练其治理天下的能力。太子朱标温文儒雅,政见常与其父相左,朱标常劝谏其父对大臣与吏员的责罚过于严厉,导致父子二人的关系偶显紧张,但朱标的太子地位终生没被动摇[4]

洪武二十五年,自秦中视察返京,患病,先于太祖去世,终年36岁,未即皇位,谥懿文太子。发丧之日,朱元璋痛哭不已。丧期已过,朱元璋仍不忍除去丧服,经礼官劝说,方才上朝议政,并下旨将太子陪葬在自己皇陵之东[5]。朱标庶长子明惠帝即位后追谥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明成祖靖难以后复称懿文太子[6]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明安宗追封其谥号为和天敬道宪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朱标葬于南京明孝陵东侧。惠宗所上陵号已无考,朱棣登基后改其名为“懿文太子园寝”,世人称之为“东陵”。21世纪初,东陵墓道被发现。

家庭

朱标系谱名行辈: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朱标家族
 
 
 
 
 
 
 
 
 
 
 
 
 
 
 
 
 
 
高祖父:(追尊)懿祖恒皇帝朱四九
 
 
 
 
 
 
 
曾祖父:(追尊)熙祖裕皇帝朱初一
 
 
 
 
 
 
 
 
 
 
 
高祖母:(追尊)恒皇后侯氏
 
 
 
 
 
 
 
祖父:(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曾祖母:(追尊)裕皇后王氏
 
 
 
 
 
 
 
 
 
 
 
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外曾祖父:(追封)杨王陈公
 
 
 
 
 
 
 
 
 
 
 
祖母:(追尊)淳皇后陈氏
 
 
 
 
 
 
 
 
 
 
 
 
 
 
外曾祖母:(追封)杨王夫人
 
 
 
 
 
 
 
 
 
 
 
(追尊)兴宗孝康皇帝朱标
 
 
 
 
 
 
 
 
 
 
 
 
 
 
 
 
 
 
 
 
外祖父:(追封)徐王马公
 
 
 
 
 
 
 
 
 
 
 
 
 
 
母:孝慈高皇后马氏
 
 
 
 
 
 
 
 
 
 
 
 
 
 
 
 
 
外祖母:(追封)徐王夫人郑媪
 
 
 
 
 
 
 
 
 
 
 
 
 
家庭成员 姓名 备注
明太祖朱元璋
孝慈高皇后
敬懿皇太子妃常氏、吕氏[7] 孝康皇后为开平王常遇春女,皇太后吕氏吕本女。
朱雄英虞怀王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熥吴王[8]朱允熞衡王[9]朱允熙徐王[10] 朱雄英、朱允熥为常氏生。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11]为吕氏生。
江都公主宜伦郡主、三女、南平郡主 四女生母皆无记载,常氏所生两女是否在其中,无考。

影视形象

延伸阅读

[]

 国朝献征录·卷之一》,出自焦竑国朝献征录
 明史卷一百一十五》,出自《明史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文献

  1. ^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2. ^ 明史》(卷115):“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受经。吴元年,年十三矣,命省临濠墓,谕曰:“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又命中书省择官辅行。凡所过郡邑城隍山川之神,皆祭以少牢。过太平访迪家,赐白金五十两。至泗、濠告祭诸祖墓。是冬从太祖观郊坛,令左右导之农家,遍观服食器具,又指道旁荆楚曰:“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3. ^ 明史》(卷115):“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教太子。帝嘉纳。中书省都督府请仿元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选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兼领东宫官。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𤩽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佥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又所以特置宾客谕德等官者,欲辅成太子德性,且选名儒为之,职此故也。昔周公教成王克诘戎兵,召公教康王张惶六师,此居安虑危,不忘武备。盖继世之君,生长富贵,昵于安逸,不谙军旅,一有缓急,罔知所措。二公之言,其并识之。”是年,命选国子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余人,侍太子读书禁中。琦等入对谨身殿,仪状明秀,应对详雅。帝喜,因谓殿中侍御史郭渊友等曰:“诸生于文艺习矣,然与太子处,当端其心术,不流浮靡,庶储德亦获裨助。”因厚赐之。未几,以梁贞、王仪为太子宾客,秦庸、卢德明、张昌为太子谕德。”
  4. ^ 明史》(卷115):“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谕曰:“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惟仁不失于疏暴,惟明不惑于邪佞,惟勤不溺于安逸,惟断不牵于文法。凡此皆心为权度。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惟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寝,尔所亲见。尔能体而行之,天下之福也。”时令儒臣为太子讲《大学衍义》。二十二年,置詹事院。”
  5. ^ 明史》(卷115):“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先是,帝以应天、开封为南北京,临濠为中都。御史胡子祺上书曰:“天下形胜地可都者四。河东地势高,控制西北,尧尝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带河、淮,宋尝都之,然其地平旷,无险可凭。洛阳周公卜之,周、汉迁之,然嵩、邙非有殽函、终南之阻,涧、瀍、伊、洛非有泾、渭、灞、浐之雄。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帝称善。至是,谕太子曰:“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汝往以省观风俗,慰劳秦父老子弟。”于是择文武诸臣扈太子行。既行,使谕曰:“尔昨渡江,震雷忽起于东南,导尔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仍申谕从行诸臣以宿顿闻。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
  6. ^ 明史》(卷115):“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太子元妃常氏,继妃吕氏。生子五:长雄英,次建文皇帝,次允熥,次允熞,次允熙。建文元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即帝位,复称懿文皇太子。”
  7. ^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祖初为懿文太子册常遇春女为妃,未薨,又册次室吕本女为妃。又初为秦王王保保妹为妃,继又以邓愈女为妃。皆前代故事所无”
  8. ^ 思文大纪》卷四及《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礼中明绍宗的追复作吴哀王,《明史》诸王世表四、《小腆纪年(附考)》卷第八 自九月至十二月、《小腆纪传》卷第二(纪第二)、《爝火录》卷七、《偏安排日事迹》卷六及《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礼中明安宗的追复作吴悼王。吴王朱允熥(常氏生),兴宗第三子。建文元年封国杭州,未之藩。成祖即位,降为广泽王,居漳州。未几,召还京,废为庶人,锢凤阳。永乐十五年卒。
  9. ^ 《思文大纪》卷四作追复鲁悼王,《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礼中明绍宗的追复作衡悼王,《明史》诸王世表四、《小腆纪年(附考)》卷第八 自九月至十二月、《小腆纪传》卷第二(纪第二)、《爝火录》卷七、《偏安排日事迹》卷六及《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礼中明安宗的追复作衡愍王。衡王朱允熞(吕氏生),兴宗第四子,建文元年封。成祖降为怀恩王,居建昌。与允熥俱召还,锢凤阳,先后卒。
  10. ^ 《思文大纪》卷四及《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礼中明绍宗的追复作徐愍王,《明史》诸王世表四、《小腆纪年(附考)》卷第八 自九月至十二月、《小腆纪传》卷第二(纪第二)、《偏安排日事迹》卷六及《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礼中明安宗的追复作徐哀王、《爝火录》卷七追复徐简王。徐王朱允熙(吕氏生),兴宗第五子,建文元年封。明成祖降为敷惠王,随母吕氏居懿文陵。永乐二年下诏改瓯宁王,奉太子祀。四年十二月,邸中火,暴薨。谥曰哀简。
  11. ^ 熙为火部,另《弇山堂别集》《明书》《明史诸王传》载允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