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增

美國天主教傳教士

阿道夫·若望·柏增(英语:Adolph John Paschang;1895年4月16日—1968年2月3日) 是天主教美国籍主教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会士。曾任广东省江门宗座代牧区宗座代牧及江门教区主教(1937年-1968年)。[1][2]

柏增
Adolph John Paschang
前江门教区主教
教区江门教区
任命1946年4月11日
卸任1968年2月3日
前任华理柱
继任梁建森 (教座从缺45年)
圣秩
晋铎于1921年5月21日晋铎
晋牧福尔德
于1937年11月30日晋牧
个人资料
出生1895年4月16日
美国密苏里州奥德雷恩县马丁斯堡
逝世1968年2月3日(1968岁—02—03)(72岁)
英属香港
国籍美国籍
教派天主教
曾任职位
母校

生平

早年生活

柏增出生于1895年4月16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奥德雷恩县的小镇马丁斯堡的一个农场家庭。他少年时入读威斯康辛州圣心坎庇恩高中英语Campion High School[3]圣路易斯市肯里克神学院英语Kenrick–Glennon Seminary。1917年,他21岁时加入成立不久的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于1921年5月21日,柏增在26岁时晋铎[4]。晋铎后,被派遣到中国广东省江门传教。[5]

柏增神父于阳江嘉应梧州台山江门等地传教,并在当地开办玛利诺会第二所学校。其后,又在茂名高州圣心学校工作。

 
玛利诺神父会宿舍小教堂内的柏增主教晋牧纪念碑
 
旧主教座堂江门圣母圣心堂

牧职

1936年7月,华理柱主教获选为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第二任总会长。1937年6月17日,柏增在42岁时获时任教宗庇护十一世江门宗座代牧区宗座代牧,领衔土耳其萨西玛教区意大利语Diocesi di Sasima主教。同年11月30日,在英属香港嘉应宗座代牧福尔德主教主礼,香港宗座代牧恩理觉主教北海宗座代牧祝福主教襄礼晋牧。

抗日战争初期,广东省被日本占领,美国籍的柏增主教获准继续在当地服务。1941年2月,柏主教前往英属香港,后再前往江门宗座代牧区尚未沦陷区域。[6]柏主教出发前曾于道明会玫瑰岗教堂协助主持祝圣仪式[6]二战后期,柏主教再次被迫离开江门,被送往葡属澳门。期间,他曾多次秘密前往江门,继续传教及救济工作。[7]

1946年4月11日,圣座在中国设立圣统制,江门宗座代牧区升格为江门教区,属于广东教省,柏增留任成为江门教区首任主教。

受迫害

 
旧主教座堂江门圣母圣心堂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地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开始针对天主教进行宗教迫害及打压,教会已经无法正常功能,柏增主教选择留守。1951年12月5日纽约时报报导,柏增主教因为教会拥有土地而被指为是地主,被拘捕及强迫他致电英属香港的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告知中国政府需要22,000美元的保金。[8]同月7日,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总会院收到一份要求6,000美元赎金的勒索电报,但是会方没有作出交付。[9][10]同月19日纽约时报再报导指,随着中国大陆土地改革运动加剧,柏增主教再度受压,并曾被迫跪碎砖。[11][12][13]

获释返港

威廉·敦斯神父所著《玛利诺香港编年史》1952年6月9日纪录如下: “历尽苦待,柏增主教从江门北街圣母圣心座堂被押解至一小艇,驱逐出境。押解途上,柏增心内咕嘀,小艇终究往何方航行,心里没底;日占时江能士神父之下场定在他心中闪过。”[5]1952年6月6日晚上,柏增主教到达葡属澳门后,[14] 并于同月9日晚上抵达英属香港,并一直居住在赤柱玛利诺神父宿舍[15]

 
柏增主教安息所

晚年

其后,柏增主教曾一度短暂返回美国探望亲友[4]1957年3月,柏主教中风入往湾仔嘉诺撒医院。同年10月,会见访港的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总会长。1958年5月,柏主教需要坐轮椅代步。[5]1968年2月3日,柏增主教于英属香港铜锣湾圣保禄医院去世,享年72岁。[4]

纪念

 
位于香港九龙九龙湾天主教柏德学校 外貌

1969年,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会士陆伯仁神父于香港牛头角以柏增主教,取名一所小学为柏德学校[16]

至1990年代,香港政府计划将柏德学校所在的牛头角下邨拆卸重建。因此,时任柏德学校校长梁国雄于1997年起,向政府申请新校舍。[17]直至2000年,政府在九龙湾批出新校舍给柏德学校,以转全日制方式实行分阶段搬迁。柏德学校上午校于2002年迁往新校舍及易名为天主教柏德学校,实施全日制[18]

2008年,在牛头角的柏德学校校舍交还政府及拆卸,而柏德学校下午校所余班别,自此亦合并入九龙湾天主教柏德学校,完成历时11年的搬迁计划。[19]

趣事

1946年5月,柏增主教抵达赤柱玛利诺神父宿舍时,虬髯满面。对久未修整仪容之神父,玛利诺神父宿舍传统提供强迫服务——手拔胡须。由于,柏增有主教身份免受酷刑。[6]

延伸阅读

参考资料

  1. ^ Diocese of Jiangmen 江門. [2022年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2月1日). 
  2. ^ Bishop Adolph John Paschang, M.M. †. [2020年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7日). 
  3. ^ SHORT HISTORY OF CAMPION HIGH SCHOOL -- PRAIRIE DU CHIEN, WISCONSIN BY SYLVESTER J. STABER, S.J. 1979. [2011年5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5日). 
  4. ^ 4.0 4.1 4.2 天主教柏德學校40周年特刊 1969- 2009. 香港: 柏德学校. 2009年. 
  5. ^ 5.0 5.1 5.2 Smith, Jim, Downs, William, Maryknoll Hong Kong Chronicle 1918 - 1975 (Chronicle), Catholic foreign Mission Society of America, 1978 
  6. ^ 6.0 6.1 6.2 SMITH, James, The Maryknoll Mission, Hong Kong, 1941 - 1946 (book), 香港大学历史学系, 1980年 
  7. ^ 温顺天神父, 瑪利諾會在華傳教簡史 (硕士论文),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 1977年 
  8. ^ The New York Times 1951 Dec 06. [2011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6日). 
  9. ^ Long Beach (Calif.) Press-Telegram Friday, December 7, 1951 (PDF). [2011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年3月8日). 
  10. ^ Reference guide to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ies in China: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by R.G. Tiedemann. [2011年5月3日]. 
  11. ^ The New York Times 1952 June 10. [2011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6日). 
  12. ^ The New York Times 1951 Dec 19. [2011-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6). 
  13. ^ The Chinese Catholic Church in Conflict 1949 - 2001 by Beatrice Leung and William T Liu. [2011-05-03]. 
  14. ^ The New York Times 1952 June 8 Sunday. [2011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6日). 
  15. ^ Chinahands (official blog of the Maryknoll Fathers and Brothers in China). [2011-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9). 
  16. ^ 柏德學校二十五週年校慶校刊. 香港: 柏德学校. 1994. 
  17. ^ 柏德濃情紀念集 1969 - 2008. 香港: 柏德学校. 2008. 
  18. ^ Bishop Paschang Catholic School website. [2011-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3). 
  19. ^ 回憶.情 在牛頭角下邨的共同歲月. 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 2009. ISBN 9789627967286.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