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
杨善(14世纪—1458年),字思敬,北直隶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明朝礼部尚书,有善辩之才。曾不理明景帝敕命,以自己的口才说服了瓦剌太师也先,迎回了被俘虏的明英宗。又在明英宗回国一段时间之后参与了夺门之变,复辟了被软禁的明英宗,赠兴济侯,谥忠敏。
生平
其先祖自太原至燕京,故成为燕京人,秀才出身,跟随燕王朱棣,担任礼官,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声音洪亮,擅长雄辩,巧舌如簧。但内心诡诈,常有妙计。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而称帝,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杨善改鸿胪寺序班,后下狱。方孝孺被成祖所杀时,杨善与狱友章朴成为好友,并暗中检举章朴私藏方孝孺文集,不愿销毁,章朴因此被处死,而杨善得以复官[1]。后累进右鸿胪寺丞。
1424年明仁宗继位,杨善升为鸿胪卿。宣德六年(1431年),杨善曾被弹劾下狱。
正统六年(1441年),儿子杨容诈作中官书,被发觉,谪戍威远卫,杨善则没有被追究。之后,升为礼部左侍郎,仍视鸿胪事。正统十四年(1449年),跟随明英宗北伐,在土木堡之变后逃回燕京。也先围攻顺天府时,他担任左副都御史,与都督王通提督京城守备。北京保卫战结束后,进右都御史,仍然掌管鸿胪寺事。英宗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后,于谦等人拥立了景帝,尊英宗为太上皇。
景泰元年,群臣在朝房相贺新年,唯独杨善落泪道:“太上皇在什么地方?而我们居然自顾自地贺年啊!”群臣惭愧,纷纷停止庆贺。同年夏,李实、罗绮出使瓦剌,商议罢兵事情,他们尚未归来时,也先使者已经到达,并称朝廷遣使到阿剌知院,而不遣大臣报可汗及太师,事必不济。吏部尚书王直进言请求派遣使者同行,明景帝命李实还议,当时李实刚至,于是改命杨善与工部侍郎赵荣率随行人员,携带金银书币出使瓦剌[2]。
明景帝本无意迎接明英宗归国,所以当时廷臣胡濙等人纷纷进言,请购买衣服等物给被俘的明英宗,明景帝均不予批准。当时也先欲归还明英宗,但明景帝书写的敕书中却无奉迎语,而自赍赐也先的东西外,别无他物。杨善因此拿出家财,在集市上购买一些所需品,一同带在路上[3]。在抵达后,蒙古馆伴与其对饮,问他:“当时土木堡之变时,你们部队为何战败?”杨善对故意谎称道:“当时军队主力均在南征,而王司礼邀明英宗到其故里,不是为战备而出,所以被你们战胜。现在南征的将士均归还,有二十万部队。其中又募集官员及有将能者,有三十万。并悉数教导神枪火器药弩,都能在百步外射穿人马腹。又采用策士进言,在边界等要害地点,藏三尺铁椎,只要马蹄越过均被刺穿。同时派遣大量刺客,夜度到你们营幕中。”蒙古馆伴听后色变。杨善接着说:“可惜了,以后这些都用不上了。”问道:“为什么?”杨善回答:“和议成了后,我们就相好若兄弟了,还需要这些做什么?”之后赠送其赍。蒙古人大喜,把这些话都传给也先[4]。
次日,杨善拜见也先,亦大赠礼物,也先表示高兴。杨善先诘问道:“正统年间,太师您派遣贡使必有三千人,每年我们必定再次致赠金钱,满满路上都是,怎么会违背盟约,发动攻击,为什么呢?”也先答道:“因为你们削减我马价,给予的丝帛多被剪裂,此前派遣的人都不能回来,又减少岁赐。”杨善称:“并没有削减。太师您的马年龄增加,价格已经贬值,但我们不忍拒绝,只好稍微降低收价。而丝帛剪裂的事情,是通事所为,我们发现事情后,他们都被诛杀了。这就跟太师贡马有劣弱,貂皮都破了,肯定是下面人操作,怎么会是您的意思呢?况且使者每次来朝多至三四千人,其中又一些做强盗或者违法的事情,回国可能会被您处罚,所以都自己逃亡了。而贡使受宴赐的,上面报的人数都有虚数,朝廷核实后均给予,减去的只是虚数,如果有人在,那肯定不会减去的。”也先听后连连称是。杨善再称:“太师您再次攻打我们,屠杀数十万人,太师您的部下也死伤不少。上天有好生之德,太师却喜欢杀人,所以现在数次打雷,作为警报。现在把我们太上皇释放了,和好如故,中国的金钱也会按日到达,两国都很快乐,不是很美好么?”也先说:“那你们的敕书上,为何没有奉迎太上皇的言词?”杨善称:“这是为了成全您的美名,让您自己去做啊。如果我们写到敕书,那会被视为太师您迫于朝廷之命,非太师诚心啊。”也先听后大喜,问:“太上皇回国,还能再当上天子么?”杨善答:“天子的帝位已定,很难再移。”也先曰:“那尧、舜禅让怎么说呢?”杨善答:“古代尧让舜,今日兄让弟,正是相同啊。”此时,瓦剌平章昂克问杨善:“为何不用重宝来赎回你们太上皇?”杨善称:“如果拿来物品交换,人们都说太师您太图利了。这次故意不带来,是想证明太师您仁义,是好男子,将会垂史策,颂扬万世。”也先听后笑称善。随后,知院伯颜帖木儿劝也先留下使者,遣使要上皇复位。也先则害怕失信,认为不可,竟许杨善奉太上皇归国[5]。如此,杨善最后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明英宗。
当时举朝上下均称赞杨善立奇功,而明景帝非常不满,认为自己的帝位会受威胁,“以其并非初遣旨”,并未重赏。之后升迁为左都御史。景泰三年,加太子太保,景泰六年,乞致仕,后诏不许。天顺元年,石亨、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杨善因参与谋划,封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兴济伯,岁禄千二百石,赐世券,掌左军都督府事。尚书胡濙颂善迎驾功,命兼礼部尚书。天顺二年(1458年)去世,赠兴济侯,谥忠敏[6]。
参考文献
- ^ 《明史·卷171·杨善传》:(杨善)为序班,坐事与庶吉士章朴同系狱,久之,相狎。时方穷治方孝孺党,朴言家有孝孺集,未及毁。善从借观,密奏之。朴以是诛死,而善得复官。
- ^ 《明史》(卷171):“杨善,字思敬,大兴人。年十七为诸生。成祖起兵,预城守有劳,授典仪所引礼舍人。永乐元年,改鸿胪寺序班。善伟风仪,音吐洪亮,工进止。每朝谒引进奏时,上目属之。累进右寺丞。仁宗即位,擢本寺卿。宣德六年被劾下狱,褫冠带,逾月。正统六年,子容诈作中官书,假金于尚书吴中。事觉,谪戍威远卫,置善不问。久之,擢礼部左侍郎,仍视鸿胪事。十四年八月扈驾北征。及土木,师溃,善间行得脱。也先将入寇,改左副都御史,与都督王通提督京城守备。寇退,进右都御史,视鸿胪如故。景泰元年,廷臣朝正毕,循故事,相贺于朝房。善独流涕曰:“上皇在何所,而我曹自相贺乎!”众愧,为之止。是年夏,李实、罗绮使瓦剌,议罢兵,未还,而也先使至,言朝廷遣使报阿剌知院,而不遣大臣报可汗及太师,事必不济。尚书王直等奏其言,廷议简四人为正副使,与偕行,帝命俟李实还议之。已而实将至,乃命善及侍郎赵荣为使,赍金银书币往。”
- ^ 《明史》(卷171):“先是袁敏者,请赍服御物问上皇安,不纳。及是,尚书胡濙等言,上皇蒙尘久,御用服食宜付善等随行,亦不报。时也先欲还上皇,而敕书无奉迎语,自赍赐也先外,善等无他赐。善乃出家财,悉市彼中所需者,携以往。”
- ^ 《明史》(卷171):“既至,其馆伴与饮帐中,诧善曰:“土木之役,六师何怯也?”善曰:“彼时官军壮者悉南征,王司礼邀大驾幸其里,不为战备,故令汝得志耳。今南征将士归,可二十万。又募中外材官技击,可三十万。悉教以神枪火器药弩,百步外洞人马腹立死。又用策士言,缘边要害,隐铁椎三尺,马蹄践辄穿。又刺客林立,夜度营幕若猿猱。”伴色动。善曰:“惜哉,今皆置无用矣。”问:“何故?”曰:“和议成,欢好且若兄弟,安用此?”因以所赍遗之。其人喜,悉以语也先。”
- ^ 《明史》(卷171):“明日谒也先,亦大有所遗,也先亦喜。善因诘之曰:“太上皇帝朝,太师遣贡使必三千人,岁必再赉金币载途,乃背盟见攻何也?”也先曰:“奈何削我马价,予帛多剪裂,前后使人往多不归,又减岁赐?”善曰:“非削也,太师马岁增,价难继而不忍拒,故微损之。太师自度,价比前孰多也?帛剪裂者,通事为之,事露,诛矣。即太师贡马有劣弱,貂或敝,亦岂太师意耶?且使者多至三四千人,有为盗或犯他法,归恐得罪,故自亡耳,留若奚为?贡使受宴赐,上名或浮其人数,朝廷核实而予之。所减乃虚数,有其人者,固不减也。”也先屡称善。善复曰:“太师再攻我,屠戮数十万,太师部曲死伤亦不少矣。上天好生,太师好杀,故数有雷警。今还上皇,和好如故,中国金币日至,两国俱乐,不亦美乎?”也先曰:“敕书何以无奉迎语?”善曰:“此欲成太师令名,使自为之。若载之敕书,是太师迫于朝命,非太师诚心也。”也先大喜,问:“上皇归将复得为天子乎?”善曰:“天位已定,难再移。”也先曰:“尧、舜如何?”善曰:“尧让舜,今兄让弟,正相同也。”其平章昂克问善:“何不以重宝来购?”善曰:“若赍货来,人谓太师图利。今不尔,乃见太师仁义,为好男子,垂史策,颂扬万世。”也先笑称善。知院伯颜帖木耳劝也先留使臣,而遣使要上皇复位。也先惧失信,不可,竟许善奉上皇还。”
- ^ 《明史》(卷171):“时举朝竞奇善功,而景帝以非初遣旨,薄其赏。迁左都御史,仍莅鸿胪事。二年,廷臣朝正旦毕,修贺朝房。善又曰:“上皇不受贺,我曹何相贺也?”三年正月加太子太保。六年以衰老乞致仕,优诏不许。善状貌魁梧,应对捷给。然无学术,滑稽,对客鲜庄语。家京师,治第郭外。园多善果,岁时馈公卿戚里中贵,无不得其欢心。王振用事,善媚事之。至是又与石亨、曹吉祥结。天顺元年正月,亨、吉祥奉上皇复辟。善以预谋,封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兴济伯,岁禄千二百石,赐世券,掌左军都督府事。尚书胡濙颂善迎驾功,命兼礼部尚书,寻改守正文臣。善使瓦剌,携子四人行,至是并得官。又为从子、养子乞恩,得官者复十数人。气势烜赫,招权纳贿。亨辈嫉而间之,以是渐疏外。二年五月卒。赠兴济侯,谥忠敏。善负才辩,以巧取功名,而憸忮为士论所弃。其为序班,坐事与庶吉士章朴同系狱,久之,相狎。时方穷治方孝孺党,朴言家有孝孺集,未及毁。善从借观,密奏之。朴以是诛死,而善得复官。于谦、王文之戮,陈循之窜,善亦有力焉。子宗袭爵,后革“夺门”功,降金吾指挥使。孙增尚公主。”
官衔 | ||
---|---|---|
前任: 胡濙 |
明朝礼部尚书 1457年-1458年 |
继任: 萧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