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源
杨爱源(1887年1月—1959年1月2日),字星如,别号革非,山西省代州五台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杨爱源 | |
---|---|
第2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 |
任期 1928年11月27日—1931年1月14日 | |
前任 | 赵戴文 |
继任 | 刘翼飞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87年1月 大清山西省太原府五台县 |
逝世 | 1959年1月2日 中华民国台湾省台北市 | (72岁)
政党 | 中国国民党 |
学历
| |
生平
在晋军的抬头
杨爱源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10年(宣统2年),他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4年(民国3年)冬,他从第1期步兵科毕业。
毕业后他回到山西,加入阎锡山的晋军。1917年(民国6年)8月,他任第1混成旅第1团团长。1924年(民国13年),他升任第6旅旅长。此后,他和冯玉祥的国民军战斗。1926年(民国15年),他任晋绥军第6师师长。1927年春,他任第2军军长。
1927年6月,阎锡山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际,杨爱源继续担任第2军军长。此后他和张作霖的奉军作战,立下军功。1928年(民国17年),他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第3集团军第3军团总指挥,为攻下石家庄、北京、天津做出贡献。同年11月,他被任命为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1930年(民国19年)4月,阎锡山为打倒蒋介石而发起中原大战,杨爱源任副指挥,统率4个军。反蒋军最后以败北告终。阎锡山一度流亡日本,将晋绥军托付给杨爱源和徐永昌,杨和徐对军队进行了缩编。
翌年1月,杨爱源转任第34军军长。8月,阎锡山重归山西省,杨任晋绥军事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建并强化了晋绥军。9月,杨兼任山西清乡督办。1935年(民国24年),他对省内全体公务员、中学校教师和学生实施了军事训练。
阎锡山的忠臣
1937年(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爱源任第二战区第6集团军总司令,守备晋北。10月,他在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的指挥下参加了忻口会战,抗击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1939年(民国28年),他升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6集团军总司令。
阎锡山同进攻山西省的日本军之间时和时战,借以保持自己的权力。杨爱源始终一贯遵循阎锡山的路线,忠实执行命令。1945年(民国34年)5月,杨任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民国35年),杨爱源任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成为山西省内仅次于阎锡山的第2号人物。此后他仍为阎锡山的忠实心腹,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次交战,逐渐处于劣势。
1949年(民国3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太原近在眼前。杨爱源和徐永昌推动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将阎锡山召到南京。阎锡山得到这一逃离太原的借口后,乘専用飞机飞往南京。4月,杨跟随阎逃到台湾。在台湾,杨爱源任总统府顾问委员会顾问。1952年(民国41年)10月他引退。
1959年1月2日,他在台北病逝。享年73岁。
参考文献
- 汪仁泽“杨爱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民国人物传 第8巻. 中华书局. 1996. ISBN 7-101-01328-7.
- 刘寿林等编. 民国職官年表. 中华书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中国(国民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