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英语: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中国大陆译《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台湾译《正义:一场思辨之旅》)是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关于政治哲学的一本著作。本书是为了桑德尔在哈佛大学教了三十多年的著名课程“正义”而写,并在网上和电视有各种摘要版。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原名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1]
作者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中华民国乐为良(雅言文化);[2]
中华人民共和国朱慧玲(中信出版社)[3]
类型文学作品[*]
语言英文
主题政治哲学 编辑维基数据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出版时间2010年8月17日
出版地点美国
中译本出版日期中华民国《正义:一场思辨之旅》(雅言文化)ISBN 978-9-868-2712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信出版社)ISBN 978-7-508-62587-4
规范控制
ISBN978-0-374-53250-5

桑德尔的课程“正义”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已有超过一万五千名学生。[4]本书对各种“正义”的理论作了一系列介绍。本书概述边沁功利主义并加以批评,然后讨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对功利主义的改进。然后对自由主义者—特别是罗伯特·诺齐克 —的论点进行了讨论。然后讨论康德和他的“绝对命令”,接着讨论约翰·罗尔斯的观点,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终极目的”的概念。桑德尔最后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正义是有目地的,是一种社群主义;正义并非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或是约翰·罗尔斯所说的自主权。桑德尔引用麦金太尔所说的人类特性是“说故事的生物”,说明人类生命中对叙事的追求。本书结尾说:“与回避的政治相比,道德参与的政治不仅仅是一种更加激动人心的理想,它也为一个公正社会提供了一种更有希望的基础。”[5]

中译本

内容摘要

正义的理论有两大类:以结果衡量行为是否正义;结果不能使某类行为变得正义(范畴命令)。本书首先介绍后果类的功利主义:寻求最多人的最大利益,也就是以成本效益分析决定什么是正义的行为。例如女王诉杜德利与斯蒂芬案中,三名船员为了生存杀死并食用了另一名船员,是否正义?引入结果是否使某类行为变得正义的讨论。又如福特平托的油箱在被追撞的时候容易爆炸,在法律诉讼中发现:福特公司对于此问题曾经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论回收修改的成本超过效益,因此没有回收。福特公司在分析时采用了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于一条人命的估价:$200,000;本案最后判决$2,500,000补偿及$3,500,000罚金。成本效益分析的支持者认为决策应该理性;反对者则批评用单一价值—金钱—来衡量人命是错误的。

书评

  • 华盛顿邮报公共电视网使得桑德尔从哲学教授变成电视明星。桑德尔的魅力,部分来自他提出生动的问题(例如在一艘超载的救生艇上,是否可以杀一人以救三人),部分来自他擅于运用来自学生的回答。对于棘手的问题,他提出了清晰、具有洞见、旁征博引的讨论。在讨论平等的时候,他引用约翰·罗尔斯的问题:“教师的平均年薪是$43000美元,而喜剧演员大卫·莱特曼年薪3千1百万。我们是否满意这样一个系统?”罗尔斯谈到个人才能符合社会需求有各种不确定性,本书引用《星尘往事》的对话结束讨论;名利双收的喜剧演员对当出租司机的老友辩解,如果自己生为阿帕契族,他们用不着喜剧演员,我就会失业。老友回答,这个说法没让我觉得好过一点。[6]
  • 纽约时报:桑德尔说,在关于平权法案代孕堕胎同性婚姻的辩论中,我们要讨论的除了同情与选择,还要包括美德应得英语Desert (philosophy)。正义无法避免价值判断。[7]
  • 卫报:桑德尔的“社群主义”挑战西方当代的主流观点-道德与宗教属于私领域,不属于政治辩论的范畴。[8]

参考资料

  1. ^ Michael J. Sandel.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7 August 2010 [2014-05-07]. ISBN 978-0-374-532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7). 
  2. ^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乐为良译. 台北: 雅言文化. 2011年 [2014-05-07]. ISBN 9789868271265. OCLC 8628889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7) (中文(台湾)). 
  3. ^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朱慧玲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1年 [2014-05-07]. ISBN 9787508625874. OCLC 7126129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7) (中文(中国大陆)). (中文)
  4. ^ Justice with Michael Sandel - Online Harvard Course Exploring Justice, Equality, Democracy, and Citizenship. 哈佛大学. [201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英文)
  5. ^ 何帆. 假如中国大学生听了《公正》课. 英国: 《金融时报》中文网. 2014年4月28日 [201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1). 
  6. ^ Dennis Drabelle. Philosophy. 华盛顿邮报. 2009年10月25日 [2014-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1). (英文)
  7. ^ JONATHAN RAUCH. You Be the Judge. 纽约时报. 2009年11月27日 [2014-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8). (英文)
  8. ^ Jonathan Reé. Michael Sandel offers an exemplary analysis of why morality is rarely a private matter. 卫报. 2009年10月31日 [2014-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2). (英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