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女孩 (歌剧)

波西米亚女孩》(The Bohemian Girl)是迈克尔·威廉·巴尔夫作曲的一部歌剧,剧本由阿尔弗雷德·邦恩(Alfred Bunn)编写。走进梦中的大礼堂(I Dreamt I Dwelt in Marble Halls)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咏叹调

波希米亚女孩
剧本扉页
原文名
The Bohemian Girl
作曲家迈克尔·威廉·巴尔夫
形式浪漫主义歌剧
作词阿尔弗雷德·邦恩(Alfred Bunn)
语言英语
原著La Gitanilla
塞万提斯作品
首演
日期1843年11月27日 (1843-11-27)
地点伦敦皇家剧院

1843年11月27日,它在伦敦皇家剧院首演,连演了100多天,之后又在纽约市(1844年11月25日)、都柏林(1844年)和费城(1844年)再次上演[1]。并衍生出了德语、法语版。1922年和36年两度被改编为电影。

角色

 
1869年法语乐谱首页
角色 声域 1843年11月27日首演人员[2]
(迈克尔·威廉·巴尔夫指挥)
Arline(安海姆伯爵的女儿) 女高音 Miss Payne(第一幕)
Elizabeth Rainforth(2-3幕)
Thaddeus(波兰来的逃亡者) 男高音 William Harrison
安海姆伯爵(Count Arnheim) 男中音 Conrado Borrani[3]
吉普赛女王 女低音 Abigail Elizabeth Betts
Devilshoof(吉普赛酋长) 男低音 George Stretton
Florestein(伯爵的外甥) 男高音 James Hudson
Buda(Arline的随从) 女高音 Miss Payne
卫队长 男低音 Howell
官员 男高音 John Binge
第一个吉普赛人 Birt
第二个吉普赛人 T. Ridgway

情节

第一幕

波兰贵族撒迪厄斯(Thaddeus)被流放到奥地利,加入了一伙吉普赛人的队伍。他救下了险些被一头鹿杀死的安海姆伯爵的小女儿阿利纳(Arline)。为表示感谢,伯爵请他赴宴,宴会上撒迪尔斯拒绝向奥地利国王的雕像敬酒,反而将酒泼到了雕像上。主人十分愤怒。他的吉普赛朋友Devilshoof劫持了阿利纳,帮助他逃脱。

第二幕

十二年过去了,长大的阿利纳几乎不记得自己出身贵族。她与撒迪厄斯相恋,但吉普赛女王也很喜欢撒迪厄斯,安海姆的侄子Florestein爱上了阿利纳,女王设计陷害了阿利纳,结果导致阿利纳被Florestein逮捕。在受审时,安海姆伯爵通过她手臂上的伤疤认出了自己的女儿。

第三幕

阿利纳回到了父亲身边,在自家城堡的一场舞会上,她开始怀念自己的爱人。撒迪厄斯潜入城堡找到了她。他最终获得了伯爵的信任,伯爵将女儿许配给他。吉普赛女王也跟着撒迪厄斯潜入了城堡,打算杀死阿利纳。Devilshoof发现了她,在抢夺武器的过程中,女王被杀死。

音乐

参考文献

  1. ^ Loewenberg, columns 832-833.
  2. ^ Bunn, p. 2
  3. ^ Italianate stage name of Conrad Boisragon (Graham Lockwood, The Holst family contribution to Cheltenham music making in the 19th century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06-07., "The Gustav Holst Birthplace Museum's website").
  • Bunn, Alfred, The Bohemian Girl (original libretto). London: W.S. Johnson, 1843 on books.google.it
  • Loewenberg, Alfred, Annals of Opera 1597-1940, Cambridge: W. Heffer & Sons, 1943, 3rd edition, London: John Calder, 1978. ISBN 0-7145-3657-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