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希德C-141"星"式运输机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洛克希德C-141 举星式运输机(英语:Lockheed C-141 Starlifter)是一种军用战略运输机,由洛克希德公司所开发制造,美国空军的军用空运服务(MATS)及后继单位军事空运司令部(MAC)、美国空军机动司令部(AMC)使用。C-141型机也由后备空军(AFRES,后改名为空军后备队指挥部(AFRC))、空中国民警卫队(ANG)的空运和空中机动部队,以及空军教育和训练指挥部(AETC)使用。
Lockheed C-141 Starlifter | |
---|---|
概观 | |
类型 | 军用战略运输机 |
乘员 | 5-7人;2名飞行员、2名飞行工程师、1名领航员、1名装卸员;医护人员5名(护士2名、医护人员3名) |
首飞 | 1963年12月17日 |
服役 | 1965年4月 |
退役 | 2006年5月 |
生产 | 洛克希德 |
产量 | 285架 |
现况 | 已退役 |
主要用户 | 美国空军 |
技术数据 | |
长度 | 168ft4in(51.3m) |
翼展 | 160ft0in(48.8m) |
高度 | 39ft3in(12m) |
翼面积 | 3,228sq ft(300m²) |
空重 | 144,492lb(65,542kg) |
最大起飞重量 | 342,100lb(147,000kg) |
发动机 | 4具普惠TF33-P-7涡轮扇发动机 |
推力 | 每具20,250lbf(90.1kN) |
性能数据 | |
最大速度 | 567mph(912km/h,493kn) |
爬升率 | 2,600ft/min(13.2m/s) |
最大升限 | 41,000ft(12,500m) |
作战半径 | 2,935mi(4,723km,2,550nmi) |
为了取代C-124环球霸王II和C-133货运霸王等速度较慢的螺旋桨运输机,C-141依照于1960年提出的要求设计,并于1963年首次飞行。自1965年开始,共交付了285架,包括空军284架,以及一架给美国太空总署(NASA)用作空中观测台。本型机服役了40多年,最后一架C-141于2006年退役,美国空军改用波音C-17环球霸王III型运输机。
发展历史
在1960年代初期,美国空军的军用航空运输服务(MATS)依靠大量螺旋桨飞机进行战略空运。[1][2] 当时这些运输机已经过时,美国空军希望能有喷气动力提供运输的优点,订购了48架波音C-135作为临时措施。C-135有效填补了此一需求,但机身只有侧边机门,无法装卸许多超大型和重型货物。[3]
在1960年春天,空军发布了特别需求提案182号,征求一种能够执行战略和战术空运任务的新型飞机。[4] 战略运输方面要求为载重为60,000磅(27,000公斤)下任务半径至少3,500海里(6,500公里); 战术运输方面要求能够执行低空空投物资以及伞兵。[5] 对此提案做出回应的公司包括波音,洛克希德和通用动力公司。[6]
洛克希德设计团队提出内部称为洛克希德300型的独特设计。这是第一架从设计开始就针对货运需求的大型喷气式飞机。相较于该公司先前的设计(使用涡轮螺旋桨动力的C-130型),300型更大、更有动力、更快。[7]基本构型上,300型是一架大型飞机,采用T型尾翼,主翼为高位后掠翼,并装有四具TF33涡扇发动机。[4] [4]
洛克希德的设计于1961年3月获选。[4] 约翰肯尼迪总统就职后的第一个官方行动就是于1961年3月13日下令开发洛克希德300型机,提出初步合约下订五架飞机以供测试和评估,机型指定为C-141。本型机另一个特点是设计上同时符合军用和民用适航标准。C-141A原型机(序列号61-2775)以创纪录的时间制造和组装,于1963年8月22日在乔治亚州玛丽埃塔的洛克希德工厂出厂;本型机也是首型于该厂设计并量产的飞机。[8]原型机于12月17日首飞,刚好是赖特兄弟第一次飞行60周年。[4]
洛克希德公司与美国空军合作,利用五架原型机进行了密集测试飞行。[4] 第一架量产型 C-141 于1965年4月出厂。[4] 接下来的三年,洛克希德生产了284架C-141型机(未计入先前的五架原型机),于1968年2月停止C-141型的新机生产作业。[4]
设计
洛克希德 C-141 "星"式运输机是长程战略运输机,设计用于运输大量货物或乘客。动力来源为四台 TF33 涡轮风扇引擎,每部推力 21,000 英磅力(93千牛顿),安装在高位后掠翼下方的吊舱中。[4]机身下方容纳可收起的三点式起落架,鼻轮为双轮,主轮为四轮,后者向前收回于机身两侧的起落架舱中。板通常由四名机组人员操作。[4]
由于采用高位机翼,货舱内部净空可达10英尺(3.0)宽、9英尺(2.7米)高和70英尺(21米)长。因此C-141 能够装载完整的 LGM-30 义勇兵洲际弹道导弹 ;它在短距离内的最大装载量为 70,847 英磅(32,136公斤),如经适当安排以用于装载无其他配件的义勇兵导弹时,载重量可达 92,000 英磅(42,000公斤)。本型机最多可运载154名全副武装的士兵、123名伞兵或80名担架病人。但实务上装载时,一般条件下,尚未达到C-141A 的载重量上限,货舱空间即已耗尽。[9]
对于地面物流,C-141 的一个重要设计是机舱的地板高度仅距地面 50 英寸(130公分),且后部机身底部上斜,于是经由大型后门可以轻松进入机舱。此处配有大型单件式液压驱动装载坡道,可简化车辆和货物的装卸。[4]机身后部侧面有两个门,方便空投伞兵(1965 年 8 月,C-141 进行了首次从喷气机空投伞兵的行动)。后货舱门也可以在飞行中打开以空投货物。[4]
使用单位
美国空军 – 共284架C-141A、B与C
- 第44空运中队
- 第75空运中队
- 第20空运中队
- 第3空运中队
- 第1741空运中队
- 第60军事空运联队 - 特拉维斯空军基地 1966–1998
- 第7军事空运中队 1966-1993
- 第19空运中队 1993-1996
- 第20空运中队 1993-1998
- 第44军事空运中队 1966-1972
- 第75军事空运中队 1966-1971
- 第86军事空运中队 1966-1993
- 第62军事空运联队 - 麦科德空军基地 1966–2000
- 第4军事空运中队 1966-2000
- 第7空运中队 1993-2000
- 第8军事空运中队 1966-2000
- 第36军事空运中队 1989-1993
- 第63军事空运联队 - 诺顿空军基地 1967–1993
- 第14军事空运中队 1967-1992
- 第15军事空运中队 1967-1993
- 第52军事空运中队 1988-1992
- 第53军事空运中队 1973-1993
- 第305空中机动联队 - 麦奎尔空军基地 1994-2004
- 第6空运中队 1994-2004
- 第13空运中队 1994-2000
- 第18空运中队 1994-1995
- 第436军事空运联队 - 多佛空军基地 1966-1973
- 第9军事空运中队 1966-68
- 第20军事空运中队 1966-1973
- 第58军事空运中队 (驻扎于罗宾斯空军基地) 1967-1971
- 第437军事空运联队 - 查尔斯顿空军基地 1966-2000
- 第3军事空运中队 1966-70
- 第14空运中队 1992-1995
- 第15空运中队 1993-1997
- 第16空运中队 1993-2000
- 第17军事空运中队 1987-1993
- 第20军事空运中队 1973-1993
- 第41军事空运中队 1966-92
- 第76军事空运中队 1966-1993
- 第438军事空运联队 - 麦奎尔空军基地 1967-1994 (后改为第305空中机动联队)
- 第6军事空运中队 1970-1994
- 第13空运中队 1993-1994
- 第18军事空运中队 1968-1994
- 第30军事空运中队 1967-1993
- 第443军事空运联队 - 廷克尔空军基地 1966-1992
- 第57军事空运中队
- 第57空运中队
- 华纳-罗宾斯空军后勤中心 - 罗宾斯空军基地 1966-1992 (负责维修后的飞行测试)
- 第2875测试中队
- 航空系统部 - 莱特-派特森空军基地 1967-1971 (进行飞行测试)
- 第4950测试联队 - 莱特-派特森空军基地 1971-1993
- 第4953测试中队 1975-1993
- 第418飞行测试中队
- 华纳-罗宾斯空军后勤中心 - 罗宾斯空军基地 1992-2003 (负责维修后的飞行测试)
- 第339飞行测试中队
参考资料
- ^ Eden 2004,第232页.
- ^ Davis and Willson 2019, p. 74.
- ^ Davis and Willson 2019, p. 150.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Lockheed C-141 Starlifter. Forecast International. August 2001.
- ^ Lockheed C-141 Starlif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Aviation Zone
- ^ Lockheed C-141 Starlif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rld Military Aircraft
- ^ Kirby 2011, p. 68.
- ^ Kirby 2011, p. 50.
- ^ Kirby 2011, p.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