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以东海战

崇武以东海战(中国大陆作崇武以东海战,台湾作乌坵海战),发生在1965年11月13日-至11月14日,是中华民国海军南区巡逻支队在运输伤患途中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乌坵屿南方海域发生的小型军力驳火冲突[2]

崇武以东海战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的一部分
日期1965年11月13日-14日
地点
 中华民国福建省乌丘屿 24°49′N 119°28′E / 24.82°N 119.46°E / 24.82; 119.46
结果 解放军海军胜利,后双方撤回原有据点
参战方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麦炳坤上校(南区巡逻支队长)
朱普华中校(“山海”舰长)
陈德奎中校(“临淮”舰长)
梅嘉生东海舰队副司令员)
魏垣武(海坛水警区副司令员,护卫艇队海上指挥员)
张逸民(快艇6支队副参谋长,鱼雷艇队海上指挥员)
兵力
巡逻炮舰“临淮”号
猎潜舰“山海”号
快艇31大队鱼雷快艇6艘
护卫艇31大队62型护卫艇2艘、55甲型护卫艇4艘
护卫艇29大队62型护卫艇4艘
伤亡与损失

国军记录:临淮舰中雷沉没。

解放军记录:击沉、击伤敌舰各1艘,毙敌82名、俘敌9名。

解放军记录:护卫艇、鱼雷艇各轻伤2艘,阵亡2人、重伤4人、轻伤12人。

国军记录:击沉4艘敌舰,重创1艘。[1]

1965年1月5日,“永泰”改名“山海”号,“永昌”改名“临淮”号,解放军方面资料至今以“永泰”及“永昌”称之。[3]

交战前态势与布署

1965年11月13日13时20分,中华民国军舰:山海号护航驱潜舰(PCE-41,排水量:640/834吨,巡航:10节(19公里/小时),极速:13节(24公里/小时))、临淮号海岸巡逻舰(PCE-51,排水量:690/880吨,巡航:8节(15公里/小时),极速:13节(24公里/小时))共两艘由澎湖马公驶向乌坵屿执行伤患接运任务。

当晚,解放军海军的海上指挥员魏垣武决定参战艇队布署:

  • 护卫艇31大队的573、579艇与护卫艇29大队的576、577艇组成第1突击艇群,主攻“山海”舰;
  • 护卫艇29大队的588、589艇组成第2突击艇群,29大队参谋长王奇志任群长,牵制“临淮”舰
  • 快艇31大队的6艘6602型鱼雷快艇(124、126;131、152;132、145)组成第3突击艇群,快艇6支队副参谋长张逸民任群长,发展战果。

福建海域解放军海军还部署了:[4]

  • 护卫艇第31大队75吨护卫艇4艘进至崇武东南15海里处,预防金门军舰来援;
  • 护卫艇第29大队75吨护卫艇2艘、125吨护卫艇1艘在西洋岛以东海域钳制东引的军舰。

得到解放军总参谋部的批示后,22时16分,3个艇队从待机点东月屿南日岛东北)出发。[5][4]

当时台湾海峡西侧有6艘中华民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军舰:东引岛泊有“太湖号护卫舰和“柳江号猎潜艇金门岛料罗湾锚泊“维源”号猎潜舰和“珠江号”猎潜舰;美国第七舰队驱逐舰“梅森号英语USS Leonard F. Mason (DD-852)”和“奥布莱恩号英语USS O'Brien (DD-725)”在乌坵屿正南和以东海域游弋。

交战经过

23时14分,指挥艇雷达发现正以12节航渡的国军军舰:山海舰在前,临淮舰由于雷达故障为了防碰而落后7链在后。魏垣武命令2个护卫艇队直插国军两舰之间分割,但单纵队前后脱节。23时33分战斗打响。开火2分钟后,冲在最前的指挥艇573号被山海舰与临淮舰的炮火夹击受创,指挥台中弹,护卫艇31大队副大队长李金华、中队政委苏同锦阵亡,魏垣武胸部、腹部、右眼负伤,还有6人包括操艇的副艇长受伤,573艇失去了指挥能力;同时573艇前机舱与弹药库中弹进水,轮机班长以下9人负伤。战斗开始5分钟,编队指挥员下令停止射击,跟紧编队,召唤鱼雷艇队投入战斗。魏垣武受伤7分钟后,下令转移指挥关系给第1突击群的预备指挥艇576号,但由于573号艇信号兵在指挥台上负伤,指挥关系未能移交。致使从23时42分至0时40分,失去了海上指挥。第一突击群的其余3艘护卫艇随受损的指挥艇在海上背敌航行;第2突击群的2艘护卫艇在海上停车漂泊了半小时。麦炳坤上校(南区巡逻支队长)与朱普华中校(山海舰长)率山海舰撤至8海里之外的乌坵屿。临淮舰已经有20余人伤亡,又见旗舰也撤退,遂转舵南撤向马公岛。[4]

 
遭击沉的临淮舰为战后从美军接收的钦佩级扫雷舰英语Admirable-class minesweeper改装成的巡逻舰,图为同型舰美国AM279号。

接着4艘鱼雷快艇追击临淮舰。双方反复交火,五次进出,抢占战位,并且持续炮战,临淮舰长陈德奎、副舰长陈本维均受伤。0时31分,145号鱼雷快艇在1.9链处以15度提前角齐射2枚鱼雷,其中1枚击中临淮舰艉部。0时34分,两艘护卫艇(588、589)突然参战逼近临淮舰,鱼雷艇为了避免误伤友艇只好撤出战斗。1时06分,临淮舰在护卫艇打击下沉没于乌坵屿以南15.5海里处,舰长陈德奎以下14人被美国驱逐舰梅森号救起、阵亡19人、失踪72人(其中上尉军需补给官邱文以下9人被解放军从海中救起)。[4]

13日22时38分至14日2时26分,乌坵屿守军105毫米火炮射击7次。[4]

战后

战后,中华民国海军的麦炳坤上校(南区巡逻支队长)与朱普华中校(“山海”舰长)因战场脱逃而被问责。[4]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88号护卫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海上猛虎艇”光荣称号。[6][7]145号鱼雷快艇荣立一等功。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派遣的摄影师恰好在588护卫艇上体验生活,拍下了临淮舰沉没时的镜头。

战后,海军副司令员赵启民和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亲自到水警区主持庆功大会,海政文工团演出文艺节目,晚上在码头上设宴会餐,招待参战全体官兵和各舰队、总部及有关部队院校人员。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 烏坵海戰 我以寡擊眾 創輝煌戰果. 青年日报. 2012-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4). 
  2. ^ 夏征农主编;郑中侠编著. 大辞海 军事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7月: 421. ISBN 7-5326-2164-2. 
  3. ^ 金智. 孙建中总编辑. 〈民國54年國共臺灣海峽三次海戰之研析〉. 《军事史评论》 (国防部政务办公室史政编译处). 2020-06-01, (第27期): 210. ISSN 1994-1943. 
  4. ^ 4.0 4.1 4.2 4.3 4.4 4.5 林健华. 烏坵駐軍的故事(四)——烏坵海戰破滅「反攻大陸」夢 | ETtoday軍武新聞. ETtoday新闻云. [202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3). 
  5. ^ 史滇生:《中国海军史》,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6. ^ “海上猛虎艇”的前世今生. 中国国防报. [202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6) –通过中国军网. 
  7. ^ 东海舰队纪念“海上猛虎艇”命名50周年 -新华时政. 新华网. [202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6).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