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嘉义围城战

臺灣清領時期同治朝,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

嘉义围城战戴潮春事件系列战役之一,嘉义地方豪族黄猪羔、严办等,偕天地会戴彩龙等反政府军红旗部队,自农历三月廿八日起至六月初八日之间包围嘉义县城的战事。清军守城指挥官为安平水师协副将王国忠,围城期间,城内屡遭粮尽,多赖嘉义仕绅发赀赈济、运送粮米,得以支撑至台湾镇总兵林向荣率兵勇解围。[1]

第一次嘉义围城战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乾隆台湾舆图,诸罗县城部分。(诸罗为嘉义之古名)
日期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三月廿八日起,至六月初八日。
地点
结果 台湾镇总兵官林向荣率兵驰援,嘉义县城围始解。
参战方
天地会
嘉义乡绅
嘉义县城
嘉义乡绅
大清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 嘉义诸绅
  • 林有才(义首)
  • 李志扬(义首)
  • 李成龙(义首)
  • 林向荣(总兵)
  • 王国忠(副将)
  • 陈国铨(副将)
  • 颜常春(游击)
  • 龚朝俊(千总)
  • 参战单位
  • 天地会
  • 柳仔林庄
  • 湖仔内庄
  • 店仔口
  • 嘉义县城内民团
  • 嘉义县城郊民团
  • 绿营台湾镇本部标营
  • 台湾水师协
  • 澎湖水师协
  • 背景

    清领时期,朝廷以台湾孤悬海外,唯恐将领叛乱拥兵自重,全岛驻军编制不多,甚至18世纪乾隆朝之后,全台人口大量增长,驻军数量调整幅度亦不高[2][3]:375-378,官民比例失衡导致有治安不佳的问题,所以当地方若有武装械斗冲突,政府多要求地方豪族出“团练”协助镇压,自嘉庆年间蔡牵事件后,透过民间自组“团练”、“联境”参与城防、随同营兵征战的现象日益普遍[4]:172-175,导致台湾地方若出现叛乱,各庄之间民间武备力量强大,单凭官军之力往往无法直接镇压。[5]:96-103

    郡城筹防

    同治元年(1862年)春,戴潮春及天地会众在大墩一带抢粮倡乱。[6]三月间,台湾道道台孔昭慈逢春巡北上,檄召台湾北路协副将林得成淡水同知秋曰觐南下平乱,却接连兵败。三月二十日,天地会攻下彰化县城,孔昭慈仰药自尽。彰化县城失陷消息传至台湾府城,原台湾府知府洪毓琛原已升汉黄德道,为抚慰民心,自请改调台湾道,留台平叛。[1]

    洪毓琛在台湾府筹防局,以举人黄景祈、吴尚震、拔贡生黄应清等为筹防局长,因彰化县至台湾府路程绵延,中途投敌村庄甚多,如萧垄庄有黄文滔,嘉义县则有吕仔梓、吴仔墙、黄猪羔、严办等悉揭竿响应,致使南北讯息不通,遂于各处设腰站,传递文书,并修筑城垣,为此向洋商筹借十五万两[7][8][a],约以关税抵债。[9]

    过程

     
    1910年代的嘉义县城遗迹。

    三月战事

    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三月下旬,台湾镇总兵林向荣原驻军台湾府城,闻彰化城陷,为堵防台湾府城,先遣派安平水师协副将王国忠(嘉义人)、游击颜常春(龙溪人)前往嘉义,戍守嘉义城[10][9][6]:280-281

    颜常春率领百余名番勇部队途中行经柳仔林(嘉义县水上乡[11])遭股首黄猪羔截断,只得一边行军、一边作战,终于至三月廿八日抵达嘉义县城,与王国忠率领水师部队 50 名会师,仓促备战守城;当日入暮之际,黄猪羔率众冒死攀堞攻城,颜常春守军先以瓦石抛之,不退,后改以火药抛掷,黄军始溃,守军开门出击、驱逐贼党,但周遭村庄仍惨遭抢掠、屋舍焚毁。嘉义县城乡绅王朝辅陈熙年遂会同百姓至城隍庙,焚香设誓,并联络各庄,约同官兵,戒严抗贼。[1][9]

    四月战事

     
    1930年台南州行政区划图。(含括今云林县、嘉义县、台南市)

    柳仔林庄黄猪羔被击退之后,联络埤堵庄罗猪羔、湖仔内庄(今嘉义市湖内里)罗昌,以及同庄的黄万基、黄大戆围困嘉义县城,也引介天地会戴彩龙(戴云从)、小埔心陈弄牛朝山严办西螺廖谈的部队参战。[1][10]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初七,总兵林向荣率 3000 兵勇自府城北上驰援,并以都司陈宝三为总带,令甯长敬督办军粮[b],四月初九驻军八掌溪南岸的崩埤庄[c](今台南市后壁区),与据守南靖厝(今嘉义县水上乡[11])、后寮仔(今嘉义县鹿草乡)的贼军对峙,展开崩埤战役。天地会戴彩龙,偕陈弄、严办、黄猪羔、赖阿矮、王新妇、黄房、黄山虎等数万众来攻,双方鏖战许久。[1][11]

    农历四月间雨季溪涨,清军便将粮饷屯驻盐水港,四月廿八日,贼军发动进攻,占领白沙墩庄(今台南市后壁区,偏盐水区),截断清军粮道。四月廿九日,清军出营,意图夺回白沙墩,过程中义首林有才火药用尽,欲向澎湖水师部队商借,却被拒绝。澎湖水师部队后被敌军包抄夹攻、登时腹背受敌,水师协守备蔡守邦、署把总李连升、外委周得荣皆久战不支,落水而亡。[1]

    四月廿九日一役,清军败阵,不仅未夺回粮饷,青寮庄后壁寮庄也竖起红旗、投向戴营。[1]

    五月战事

     
    八掌溪以南,台南市后壁区相邻村庄示意图。

    嘉义县城胶着期间,天地会戴潮春于五月间进攻斗六门,有赖都司汤得陞死守,嘉义城守将王国忠亦出兵救援,才逼退敌军,千总蔡朝阳战死。[9]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夏,台湾道洪毓琛派兵增援,千总龚朝俊率领屯番 500 名、从九品陆晋带 200 名民勇护饷北上,北上路途之中,陆晋申令乡勇在行军时,均将饷银携于身上。五月初五,援军行经安寮溪(今台南市后壁区),遭遇突袭,陆晋被下属所杀,龚朝俊扎营安寮溪聚众以守。五月初七,双方交战,澎湖水师把总周允魁阵亡,军装尽失。龚朝俊在荒野遇林向荣军队,身边仅剩两卒,并一同撤退返回安溪寮营地待救。五月初九,清军移驻盐水港,沿路收合溃败的兵勇。[1]

    上述龚朝俊林豪东瀛纪事》版本为运粮首领,但在蔡青筠戴案纪略》之中,洪毓琛派兵运粮北上支援,主事的是澎湖水师协副将陈国铨,继而是参将陈宝山(林豪作“陈宝三”),千总龚朝俊以及从九品陆晋仅是随员。运粮部队同样在安寮溪遇袭,陈国铨见敌众我寡,命令陆晋所带 200 民勇负银先行,不意途中民勇哗变,弑杀陆晋,之后瓜分银两四散而去;陈国铨部队后营被破,所载辎重皆被焚毁,500 名屯番落荒而逃,陈宝山力战身亡,陈国铨自刎殉职[10][9],龚朝俊收残兵退守安溪寮[1]

    五月十一日夜,嘉义发生地震,县城西门外土墙出现崩塌数丈,贼兵趁乱入城,仅顾抢掠,百姓乘夜搬运木石、修补土墙倾圯处,持续与贼兵对峙。时嘉义县城以围城三个月。五月间,林向荣族弟林向皋(林向日[d])自厦门原籍招募 500 亲兵来台,清军军心大振。约莫同一时期,柳仔林庄黄猪羔、店仔口(今台南市白河区[11]吴志高(吴墙)脱离天地会,率万人自请投降。[1][9]

    林向荣拣选精兵 800 名,命义首林有才、王飞琥为前锋,另遣署守备龚朝俊、把总宁长泰、外委柯必从、勇首李志扬、李成龙分队进击,屯番把总段得寿、屯番外委刘尊贤另率 300 屯勇来会。[1][9]

    六月战事

    六月初三,嘉义城被围日久,义首林聿成率黄知等 34 位义民冒险出城,解运油米,行经好收庄(今嘉义县民雄乡),贼军出没围抢,林聿成、黄知等 34 名义民皆力战身亡。[9]

    林向荣军队与严辨、陈弄等大战数日,六月初八日,清军转战至嘉义县城外,敌军股首王新妇、黄房等被擒,城中仕绅王朝辅陈熙年亦率勇打开城门,与清军夹击敌军,天地会戴彩龙率军撤退,嘉义县城之围告解。城内举人陈尚恭积劳成疾,在围城解危后病逝。[1][9]

    后续

     
    嘉义城隍庙典藏之“至诚前知匾”;为感谢城隍爷安定人心、齐心守城抗敌之故,由同治三年(1864年)时任署嘉义县知县白鸾卿敬献。

    林向荣驻军嘉义县城内,原欲招抚附近村庄,按部就班进兵,徐徐夺回彰化县城,但位在台湾府主事的道台洪毓琛不许,屡屡催促进兵。林向荣不得已于七月出师,进驻斗六门,彰化、嘉义村庄屡降而复叛,嗣后被四面村庄合围,粮道断绝、孤掌难鸣,九月战死沙场。[1]

    第二次围城

    嘉义县城围解之后,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间,斗六门被天地会攻占,戴潮春盘算乘胜追击,攻打嘉义县城,柳仔庄黄猪羔亦再度反叛官军,嘉义县城二度被围,此次包围时间自该年九月,迄于隔年(1863年)二月,署水师提督吴鸿源率军来援才告终。[1]

    其他

    • 嘉义县城在围城期间出现缺粮,幸有殷户许安邦(许山)出资供给予军队,城中编籍贫民,每日亦按配额予以钱米,尚可度日。[1][10]
    • 台湾道洪毓琛在五月间林向荣与红军交战期间,不断督造军械、运送粮饷物资至前线。[1]
    •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十三日,曾玉明率 600 人抵达鹿港,经办鹿港防务,并透过水路其他部队联系。[10]

    文学

    嘉义文人赖时辉(1819年-1884年)曾做七言律诗一首〈潮春攻城解围志感三首之三〉,感怀嘉义守城的往事,收录于《全台诗》第伍册:[12]

    相关条目

    注释

    1. ^ 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与法国认为大清帝国并未履行〈南京条约〉的承诺,发动英法联军之役(亦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战败之后,咸丰八年(1858年)间与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签订一系列〈天津条约〉,条约中所涉及台湾的内容,包括开放港口通商,允许外国人等在安平、打狗、淡水、鸡笼等港区设立洋行、医院或者宗教场所;所以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爆发之后,台湾道台洪毓琛为了筹措军费,才有向西方洋行借贷的选项。
    2. ^ 《戴案纪略》讹写作“凌长敬”。
    3. ^ 林豪《东瀛纪事》作“枋埤”,因无此地名,查《台湾地名事典》中,八掌溪以南的台南市后壁区有“崩埤”一庄,台湾话“枋:pang”与“崩:pang ”语音相近,故应为林豪将“崩埤”讹作“枋埤”。
    4. ^ 《台湾通史》作“林向日”。

    参考资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7 [2022-02-19]. ISBN 9570092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台湾)). 
    2. ^ 戴宝村. 〈移民臺灣:臺灣移民史的考察〉,《臺灣史十二講》. 台北市: 国立历史博物馆. 2006. ISBN 9789860085020 (中文(台湾)). 
    3. ^ 许雪姬. 《清代臺灣的綠營》 "The Green Standard i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54. 台北市: 联经. 2015 [1987]. ISBN 9789860459562 (中文(台湾)). 
    4. ^ 吴建昇. 《驚濤戰府城:海賊王蔡牽在臺南》. 台北市: 蔚蓝文化. 2021. ISBN 9789865504311 (中文(台湾)). 
    5. ^ 乔安娜·麦斯基尔(Johanna Margarete Menzel Meskill). 《霧峰宮保第:林文察家族拓荒史 1729-1895》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 由王淑琤翻译. 台北市: 苍璧. 2021 [1986]. ISBN 9789860682502 (中文(台湾)). 
    6. ^ 6.0 6.1 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 《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肆輯.第六十五冊.清咸豐十一年二月至清同治二年十月》. 台南市: 远流. 2008. ISBN 9789860152319 (中文(台湾)). 
    7. ^ 黄富三. 〈外商洋行〉.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2022-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0 (中文(台湾)). 
    8. ^ 黄富三. 〈通商口岸〉.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2022-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中文(台湾)).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吴德功(吴立轩). 《戴施兩案紀略》.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2-19].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中文(台湾)).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蔡青筠 (编).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2-19].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中文(台湾)). 
    11. ^ 11.0 11.1 11.2 11.3 蔡培慧; 陈怡慧; 陆传杰 (编). 《台灣地名事典》 二版一刷. 新北市: 远足文化. 2018. ISBN 9789578630918 (中文(台湾)). 
    12. ^ 赖时辉. 〈潮春攻城解圍誌感三首之三〉. 爱诗网. [20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