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文本或话语等资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
翻译的过程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必须从源语言的资讯中理解其含义,然后把资讯重新以目标语言表达。这两个步骤都要求对语言语义学的知识以及对语言用户文化的了解。一个好的翻译除了要准确传达资讯原有的意义外,也应该要能使目标语言的用户通顺地理解,并符合目标语言的使用习惯(除非是在特殊情况下,演说者并不打算像一个本语言用户那样说话,例如在戏剧中)。
翻译分为口译、笔译和手语翻译。口译又称为“传译”,顾名思义,是指译员以口语的方式,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由于口语出现早于文字,因此口译的出现也因此早于笔译。承担翻译工作的职业人士可总称为“翻译家”,并可细分为“口译员”、“笔译员”、或是如果两者都做,称为“口笔译员”。不过民间常使用“翻译”作为此职位的称呼,这是错误的,因为“翻译”是指这项工作和活动,作为动词和名词,而不是指执行此工作的人士。
口译可以分为“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和“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同声传译”是在讲者发表演说的同时,译者以相隔较短的时差开始即时翻译,译者需要一边聆听、理解并记住讲者的内容,重组成自然的语句表达成目标语言。因所费精神较大,一场较长的会议需要由至少2-3名同声传译员,每15-20分钟轮流交替工作。“交替传译”并不是在同声传译时接手翻译的意思,而是另一种传译模式,指在讲者完成一段说话后停顿,然后由译者翻译,接着讲者继续下一段演说,再由译者翻译,讲者、译者两人交替发言直至演说终结。
概述
所有与语言相关的事物(例如文学和演讲)基本上都可以进行翻译,包括小说、电影、诗歌、演讲等等。但是不同的领域,翻译的困难度也不同。例如,诗歌几乎是不可能准确翻译的,因为诗歌的形式、音韵等,都是组成其含义的一分子。
很多非文学类文本的翻译工作,包括软件手册和其他商业及专业文本,注重的是意义的传达,以能通顺传意为主要要求。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不但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同时企业的经营也越来越以全球观点出发,这也带动了国际化与本地化产业的兴起。
如果说非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项可以学习的技能的话,那么翻译文学作品甚至诗歌,往往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需要一些天赋。文学翻译出于美学的考量,在翻译时不能仅注重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更不能忽略了文化间的不同点,否则经常会导致译文在语义、美感、风格上的流失。总之,一个优秀的翻译人员必须在准确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
除了出版业以及本地化相关产业外,很多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也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例如官方语言有两种的加拿大政府,所有的政府文件都必须翻译为英语和法语;另外像拥有很多官方语言的欧盟,更是必须雇用大量的翻译人员。
对于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的学科,一般称为翻译研究。
美国学者尤金·奈达(Nida,1964)将翻译的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1.分析(analysis)、2.转换(transfer)、3.重建(restructuring)[1]。
翻译理论也有“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之分,是以原文与译文各自所属的文化背景为准区分。译文若保留原文的文化背景则属“异化”的翻译,若偏向取用译文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寻求点对点则属“归化”。归化的译法因为在无损原意的前提下改用了当地的文化元素以代替原文中对译语读者陌生的文化元素,遂较易获取当地的观众共鸣。
历史
宗教文献翻译
由于中国早期历史所处的环境,中华文化的近邻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直到佛教传入前,翻译并不广泛存在。
宗教文献翻译在历史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在佛经翻译中,译者在翻译经藏的时候往往会在文件中修饰,令译文更切合中国文化。他们会在译本中增加一些中国的传统观念,如孝道等。
在西方,其中一项最早被记录的翻译活动是将旧约圣经译成希腊语,此亦是著名的“七十士译本”。公元前3世纪,七十名(一说七十二)译者被委派担任翻译圣经的工作,他们在佩浮思岛上,分别在不同的单人小室内进行翻译工作,后来他们发现所有的译本竟然完全一模一样。自此,七十士译本有着崇高的地位,其他语言(包括拉丁语、科普特语、亚美尼亚语、格鲁吉亚语)版本的圣经在翻译时亦参考了七十士译本。
罗马圣哲杰罗姆,更被誉为翻译历史中的圣人,因为他将圣经翻译成拉丁语。而几个世纪以来,天主教都是使用这个译本(亦称作“通俗本圣经”),不过,这译本在当初面世时亦惹来不少争议。
随着宗教改革,圣经被翻译成欧洲各地的当地语言,而新教与天主教的分歧亦愈来愈大,这是因为两者对于一些特别字眼和段落的翻译有着不同的见解。
马丁·路德所译的德文版圣经、Jakub Wujek所译的波兰版圣经以及以英文写成的钦定版圣经无论在宗教、文化和语言方面都对当地有深远影响。
原则
- 严复《天演论》:信、达、雅[2](后来著名翻译家傅雷即开此例。)
- 准确、通顺、贴切。
- 人名和地名的翻译应该名从主人[3]
- 如有公众通用之文法字句,应照公众通用之笔法。(例见《清秀佳人》、《哈德逊河流浪记》(马克·吐温著))
回译
“回译”(英语:back-translation)指对译文翻译回原文语言,同时不引用原文[4]。
方法
对于新接触或不熟练的语言,机械翻译的辞典法(即逐字翻译)是翻译方法的最根本,所以把欲翻译的文字的字面意思表达出来,是商务翻译中的重要应用,也是翻译的最初通行方法。
翻译家思果指出,理想的译法是这样的:先把原文看懂,照原文译出来,看看念不念得下去,试删掉几个不一定用得着的字,看看是否有损文义和文气。如果有损,再补回来。试把不可少的字加进去,看看是否超出原文范围,增减以后和原文再校对一次。有些地方是否译错,语气的轻重是否恰如其分,原文的弦外之音译文里找不找得到?原文的意思要消化;译文的文字要推敲。有经验的译者,可能一下笔就译好了,不过还是要花更多时间来推敲疑问的遣词造句。
科技与技术
机器翻译
所谓机器翻译,是指利用计算机程序对译入语文本进行分析,然后自动将译入语翻译为译出语,亦即翻译程序本质上是由机器进行,没有经过人工润饰,它是自然语言理解的一种应用,也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一项主要目标。目前的一些翻译机器,例如雅虎翻译(收购前称宝贝鱼,Babel Fish)和Google翻译,有时是可以将译入语的资讯,转变成某种程度上尚可理解的译出语(翻译),但是想要得到较有意义的翻译结果,往往必须在输入语句时适当地编辑,以利计算机程序分析。在仅应用有限词汇,同时文句语法单纯的领域,例如气象报告等,机器翻译往往能发挥较大的功能。
但是,机器翻译的结果好坏,往往取决于译入跟译出语之间在词汇、文法结构、语系甚至文化上的差异,例如英文与法文这两种语言间的机器翻译结果表现极为优良,而中文与英文间机器对译的结果则相对不准确。一般而言,大众使用机器翻译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要得知原文句子或段落的要旨,而不是精确的翻译。总的说来,机器翻译还没有达到可以威胁(人工)专业翻译的程度。
电脑辅助翻译
电脑辅助翻译(又称机器辅助翻译),顾名思义,是以计算机程序软件辅助人工翻译,协助译者更快速地翻译以及维持词汇的一致性。
电脑辅助翻译中最常见的工具,便是翻译记忆库(Translation Memory,简称 TM),这是以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原文与译文,译者在翻译时可利用电脑分析与搜索翻译记忆库,找出相同或类似的句子,供译者使用或参考。使用 翻译记忆库,对于维持文件中词汇用法以及句型的一致性,有很大的帮助。一般而言,句型变化较少、内容重复性高的文件,诸如法律、技术或说明书等文件,比较适合使用翻译辅助软件。因此在国际化与本地化领域中,电脑辅助翻译软件是很重要的工具。
翻译记忆库
翻译记忆库的优点[7]
- 在翻译高重复性且多专业术语的技术性文件时,翻译记忆库可是译者的无价至宝!它能够使这些频繁使用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在译文中保有一致性
- 翻译大型文档时,通常需要数名译者协作,此时翻译记忆库能够保证每一位译者所翻译出的专业术语和行文措辞皆一致且准确。
- 当前后需要翻译多个文档时,一份有效的翻译记忆库能节省译者重新翻译常用词汇,或是翻译固定段落格式的时间。
翻译记忆库的局限性
- 当词汇在上下文的使用方式一致,翻译记忆库可发挥极大功效。反之,当相同词汇却有着不同的意思及用法时,翻译记忆库则难以依照语境,判断出适切的译语。
- 翻译记忆库有助于翻译出具有一定水准的国际化文件,但若要将文件当地化,则需要针对在地语言的使用方式,建立一个新的语言翻译记忆库。
- 一份文件交由不同的翻译社来进行翻译,除非他们使用同一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否则翻译的结果极有可能不一致。尤其是翻译过程可能有兼职译者参与,这让翻译记忆库的运作更为困难。这点也正好抵触了翻译记忆库最大的优势。
- 若一段文字最初就被错译,除非错误经发现后校正,否则这段错误译文将继续被使用于类似的翻译之中。因为译者可能会顺着翻译记忆库的建议译法,不一定会逐字检查翻译内容是否符合文件上下文的语境。
电话翻译
电话翻译,顾名思义,是以现代通讯手段的电话或手机,进行实时的交传或同传,协助不同语种人员的语言交流和沟通。这是各国在努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应用。
视频翻译
翻译家
称职的翻译家具有以下的特质:
- 对于源语言有非常好的了解,不论是书面文字或者是口语。
- 他的翻译使沟通变得容易[8]
- 在目的语言上有优美的文笔。
- 熟悉被翻译文本的主题。
- 对于二个语言的语源及熟语有深入的认识。
- 可以巧妙的判断何时要直译,何者要意译,确保目的文本可以真实反应被翻译文本[9]
称职的翻译家不止是多语主义者,也是双文化主义者。语言不只是字、文法及语法规则的组合而已,也是巨大的互连系统,其中包括许多内涵及文化在内。语言学家Mario Pei曾说“(翻译)差不多是要用一辈子来完成的工作”[10]。
翻译工作的复杂程度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有作者认为翻译者在语言和文化上都已有很好的基础知识后,需要十年的经验才能成为优秀的翻译者。以这种观点来看,认为“一个人只要两种语言都很流利,就一定可以胜任翻译的工作”是很严重的误解[11]。
翻译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曾和艺术家和其艺术作品的关系相比。翻译和其他艺术一様,不可避免的需要有选择的成分在内,而选择也代表了诠释[12]英文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曾告诉他的侄女,波兰文翻译者Zagórska:
不要太过严格。...我可以(用法文)告诉你我的看法"il vaut mieux interpréter que traduire" ["诠释比翻译要好"].... Il s'agit donc de trouver les équivalents. Et là, ma chère, je vous prie laissez vous guider plutôt par votre tempérament que par une conscience sévère.... [查找点对点的词句常常是个问题,若遇到那种情形,亲爱的,我求你更多让你的气质来引导你,而不是被严格的理性控制....][13]
翻译者可能只翻译原文中的一部分,只是这是翻译者的原意即可。不过翻译者不应该有审查者的角色,为了取悦某政治利益或道德利益而暗中删除相关的文字[14]。
翻译是许多作者训练文笔的方式之一。翻译者,包括东亚翻译佛经的僧侣,以及近代早期欧洲的圣经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将语言或文字使用的一些特征带入作品中。翻译者是不同文化之间传播知识的桥梁,翻译者将源语言中的许多特质及概念带到目的语言中,包括外来语、文法结构的借译、熟语及词语等。
以下是一些华人著名的翻译家。
- 严复(译作包括《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书)
- 朱生豪(主要译作为《莎士比亚戏剧集》)
- 梁实秋(译作有《莎士比亚全集》)
- 傅雷(译作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幻灭》,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 林纾(译作包括《伊索寓言》(与严璩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与王寿昌合译)、《黑奴吁天录》(与魏易合译))
- 马坚(译作包括《古兰经》、《伊斯兰哲学史》、《回教哲学》、《回教教育史》、《阿拉伯通史》、《教义学大纲》、《回教真相》、《论语》、《论人民民主专政》)
- 任溶溶(主要译作为《安徒生童话》等)
- 林文月,译作:紫氏部《源氏物语》、清少纳言《枕草子》等。
误译
事件:
- “常凯申”误译事件,当事人:王奇,是将蒋中正的英文名字Chiang Kai-shek误译为其他的人名。
- “门修斯”误译事件,当事人:王铭铭(校对),胡宗泽、赵力涛(翻译),是将孟子的英文Mencius误译为门修斯。
图书:
水果:
电子游戏: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 ^ Eugene Albert Nida; Charles Russell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BRILL. 1 January 2003: 33– [2014-04-17]. ISBN 90-04-132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9).
- ^ 嚴復“信、達、雅”新解 ─ 以《天演論》翻譯為例. [2014-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9).
- ^ 也谈译名的大陆和海外腔. Archives.cnd.org. [2014-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中文).
- ^ 翻译的“回译”问题:“T形台”英译. [2016-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 ^ 岁月里的《四世同堂》——“东方本”与“人文本”回译比较 _光明网. news.gmw.cn. [2024-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4).
- ^ 1979年9月8日《人民日报》
- ^ 機器翻譯的精髓――翻譯記憶庫和術語庫. Ulatus优译堂. [201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8) (中文).
- ^ 亲爱的翻译官. 翻譯到底是什麼東西?. 痞客邦部落格. 2018-08-23 [2020-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
- ^ Christopher Kasparek, "Prus' Pharaoh and Curtin'S Translation," The Polish Review, vol. XXXI, nos. 2–3(1986), p. 135.
- ^ Mario Pei, The Story of Language, p. 424. “comes close to being a lifetime job”
- ^ Cited by Kasparek, "The Translator's Endless Toil", p. 87, from Ignacy Krasicki, "O tłumaczeniu ksiąg" ("On Translating Books"), in Dzieła wierszem i prozą (Works in Verse and Prose), 1803, reprinted in Edward Balcerzan, ed., Pisarze polscy o sztuce przekładu, 1440–1974: Antologia (Polish Writers on the Art of Translation, 1440–1974: an Anthology), p. 86.
- ^ Kasparek, "The Translator's Endless Toil", p. 85.
- ^ Zdzisław Najder, Joseph Conrad: A Life, 2007, p. 524.
- ^ Billiani, Francesca (2001)
来源
- 书籍
- 廖柏森. 英中筆譯1:基礎翻譯理論與技巧. 众文图书公司. 2013-06: 17. ISBN 9789575324346 (中文).
- Pei, Mario. The Story of Language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tuart Berg Flexner revised ed.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984. ISBN 978-0-452-25527-2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