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齐斯坦省

伊朗省份

胡齐斯坦省,又译胡泽斯坦省波斯语استان خوزستان‎,罗马化Ostān-e Khūzestān)是伊朗的31个行省之一,位于西南部,与伊拉克接壤,临波斯湾,省会是阿瓦士,面积63,238平方公里。在2014年6月,伊朗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域,胡齐斯坦省属于第4区。[3]

胡齐斯坦省
استان خوزستان (波斯语)
胡泽斯坦省
伊朗省份
恰高·占比尔的金字形神塔,公元前13世纪
恰高·占比尔金字形神塔,公元前13世纪
胡齐斯坦省各县
胡齐斯坦省各县
胡齐斯坦省在伊朗位置
胡齐斯坦省在伊朗位置
坐标:31°19′38″N 48°41′38″E / 31.3273°N 48.6940°E / 31.3273; 48.6940
国家 伊朗
地区第四区
省会阿瓦士
县数27
面积
 • 总计64,055 平方公里(24,732 平方英里)
人口(2016)
 • 总计4,711,000人
 • 估计(2020)4,936,000[1]
 • 密度73.5人/平方公里(190人/平方英里)
时区伊朗标准时间(IRST)(UTC+03:30
 • 夏时制伊朗夏令时间英语Daylight saving time in Iran(IRDT)(UTC+04:30
主要语言英语Languages of Iran波斯语, 胡齐斯坦阿拉伯语英语Khuzestani Arabic, 卢里语英语Luri language, 胡齐斯坦波斯方言英语Persian dialects in Khuzestan, 卡什加语, 亚美尼亚语
人类发展指数(HDI) (2017)0.802[2]
very high · 伊朗各省人类发展指数列表第12名
相片中的圆顶在胡齐斯坦省随处可见,是当地建筑工艺的特殊标志。这座圆顶属于Imamzadeh Hamzeh陵寝,位于马赫夏赫尔港亨迪詹之间。

这个省的历史在伊朗最悠久,常被称为“国家诞生之地”,因为它是埃兰文明肇始之地。胡齐斯坦在历史上属于古代近东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历史学家将这里定为古埃兰王朝的所在,当时的都城是在苏萨阿契美尼德帝国古波斯语中称埃兰(Elam)为Hujiyā,阿契美尼德人征服这里,建立帝国。胡齐斯坦的意思是“胡齐人的土地”,指的是这个省的原始居民,即“苏萨人(Susian)”(古波斯语“Huza”或“Huja”,如在纳克什鲁斯塔姆大流士大帝陵寝上的铭文所示)。希伯来语资料称这个地方为蜀山(Shushan),记录写为“Hauja”或“Huja”。在中古波斯语中,写法又演变为“Khuz”和“Kuzi”。早期安息帝国萨珊王朝的铭文将这个省的名称写为Khwuzestan。

在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省会所在地都在当地北部,首先是苏萨,然后是舒什塔尔。在萨珊王朝时曾短暂把省会建在当地的地理中心,一处称为霍尔木兹·阿达瑟(Hormuz-Ardasher)的河镇,这个地方是王朝创建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在公元三世纪于一座古老,称为Hoorpahir的地点上所建,这个城镇就是今日的阿瓦士。但在后来的萨珊王朝,和整个伊斯兰时代,省会所在迁回舒什塔尔,并继续留在那里,直到卡扎尔王朝晚期才有所改变。

随着抵达胡齐斯坦海岸的海上国际贸易增加,阿瓦士更适合作为省会的地点。船舶可由海上沿卡伦河一直通航至阿瓦士(再往上,就是急流,不利船舶航行)。因此卡扎尔王朝国王纳赛尔丁·沙重新再造阿瓦士,并以他的名字纳塞里(Nâseri)重新命名(到1930年代,再改回阿瓦士的名称)。舒什塔尔很快的没落,而阿瓦士/纳塞里则繁荣到今日。

胡齐斯坦省以其种族多样而闻名。当地的人口包括卢尔人阿拉伯裔伊朗人卡什加人阿夫沙尔人、本地波斯人、和亚美尼亚裔伊朗人英语Iranian-Armenians[4] 当地人口主要是什叶派穆斯林,但有少数的基督教犹太教逊尼派穆斯林、和极少数的曼达安信徒[4]胡齐斯坦人口中有一半是巴赫蒂亚里人英语Bakhtiari People(卢尔人的一个分支)。[5]

自1920年代以来,基于宗教和种族原因所产生的紧张局势,常引发暴力和分裂的企图,包括1979年的暴乱(请参考1979年胡齐斯坦省暴乱英语1979 Khuzestan uprising)、2005年的动乱(请参考2005年阿瓦士动乱英语2005 Ahvaz unrest)、2005-06年炸弹袭击(请参考2005-2006年阿瓦士炸弹袭击英语2005–06 Ahvaz bombings)、和2011年抗议(请参考胡齐斯坦省2011抗议事件英语2011 Khuzestan protests),引起国际人权组织对伊朗的批评。1980年,该地区被伊拉克军队入侵,而引发两伊战争。目前,胡齐斯坦省在伊斯兰议会中有18名代表(迄2020年,全国有290名代表),同时,它在专家会议上有6名代表(迄2016年,全国总共有90名代表)。

名词来源

胡齐斯坦的意思是“胡齐人的土地”[6],指的是这个省的原始居民,即“苏萨人(Susian)”(古波斯语“Huza”,中古波斯语“Khuzi”或“Husa” )[7]阿瓦士的名称也与胡齐斯坦的名称具有相同的起源,是阿拉伯文中不规则复数名称“Suq al-Ahvaz”(胡齐人的市场,中世纪时对这个城镇的称呼),取代伊斯兰时期之前的波斯名称。

萨法维王朝塔赫玛斯普一世(1524-1576年)统治时,以及整个16世纪,这个省仍被称为Khudhi或Khooji。该省南部一半-阿瓦士岭英语Ahwaz Ridge的南部和西南部,到17世纪是以阿拉伯斯坦(Arabistan)而知名(至少是萨法维王朝贵族间)。同时代的历史,由伊斯坎达·贝格·芒什英语Iskandar Beg Munshi撰写的历史作品《阿拉玛拉伊·阿巴贝》(Alamara-i Abbasi,阿拉玛拉伊·阿巴贝的历史英语History of Aalam Aray Abbasi,在国王阿拔斯一世(1588年–1629年)统治期间写成),将胡齐斯坦省南部称为“阿拉伯斯坦”。北半部仍被称为胡齐斯坦。1925年,全省恢复旧名称,阿拉伯斯坦的名称被废除。

还有一种很古老的民间传说名称来源,它用“khouz”代表糖,而“Khouzi”则代表制作原糖(红糖)的人。自萨珊王朝时代以来,这个省一直是蔗糖产区,例如迪兹富勒迪兹河英语Dez River一带的蔗田。Khouzhestan一直是Khouzhies(根据民间说法-制糖人)的土地,即使到今日,人们仍在哈夫特·提埤英语Haft Tepe种植甘蔗。有很多想寻找其他线索来佐证前述名词来源的尝试,但没一项站得住脚。

地理和气候

胡齐斯坦省基本上可分为两个地区;阿瓦士岭以北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和山区,以及以南的平原和沼泽地。该地区由卡伦河、卡克赫河英语Karkheh贾拉希河英语Jarahi River、和马龙河英语Maroun river提供灌溉水源。北部地区存有非波斯裔的巴赫蒂亚里人少数民族,而南部地区则始终拥有称为 Khuzis的各种少数民族。自1940年代以来,来自伊朗各地寻求工作机会者大量涌入波斯湾沿岸的石油和商业中心,使得这里操波斯语的人越来越多。目前,胡齐斯坦省仍保有其多样化的族群。

胡齐斯坦省具有庞大的农业发展英语agricultural expansion潜力,伊朗其他省份难以比拟。一年四季不断流的大河遍布全省,为肥沃土地提供水源。伊朗水量最大的卡伦河,长850公里,跨越全省,注入波斯湾。然而,这些河流中的大多数(尤其是在其下游地区)的农业潜力,因为受河水携带盐分而有阻碍,盐分的含量随着河水远离发源的山地和丘陵,越往下游,累积越多。

以卡伦河为例,它有一条支流,叫Rud-i Shur(“咸水河”),在舒什塔尔上方注入卡伦河,卡伦河绝大部分的盐分都来自条支流。因此,如果可以将Rud-i Shur河水引开,则可大幅提高卡伦河淡水的水量。贾拉希河和卡尔凯河越往下游,盐分问题越大。只有马鲁恩河无此问题。

当地气温通常很高,偶尔潮湿,特别是在南部,而冬季则寒冷又干燥。夏季几乎每天气温都超过摄氏45度(华氏113度),而冬季则可能降至零度以下,偶尔降雪,范围最南延伸到阿瓦士为界。这个省可能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之一,因为夏季最高温度可升至摄氏55度(华氏131度)。但是卫星影像显示,伊朗最热的地方,是位于伊朗东方的卢特沙漠。在城市中,可靠的温度范围为摄氏−5至53度(华氏23至127度)之间。

胡齐斯坦省有沙漠情况,每年会经历许多沙尘暴

主要城市

省会阿瓦士,其他主要城市包括:阿巴丹霍拉姆沙赫尔迪兹富勒安迪梅什克舒什舒什塔尔贝赫贝汉霍梅尼港欧米迪耶伊泽巴格埃马列克英语Baq-e-Malek马赫夏赫尔港苏桑盖尔德拉姆霍尔木兹沙代甘马斯吉德苏莱曼、和霍韦伊泽

胡齐斯坦省的县

全省有26个县。其中的17个的波斯语名称及英语译名分别如下:

波斯语 英语译音 汉语译音
شهرستان آبادان Abadan County 阿巴丹县
شهرستان اندیمشک Andimeshk County 安迪梅什克县
شهرستان اهواز Ahvaz County 阿瓦士县
شهرستان ایذه Izeh County 伊泽县
شهرستان باغ‌ملک Bagh-e Malek County 巴格埃马列克县
شهرستان ماهشهر Mahshahr County 马赫夏赫尔县
شهرستان بهبهان Behbahan County 贝赫贝汉县
شهرستان خرمشهر Khorramshahr County 霍拉姆沙赫尔县
شهرستان دزفول Dezful County 迪兹富勒加纳县
شهرستان دشت آزادگان Dasht-e-Azadegan County 达什特埃阿扎德甘县
شهرستان رامهرمز Ramhormoz County 拉姆霍尔木兹县
شهرستان شادگان Shadegan County 沙代甘县
شهرستان شوش Shush County 舒什县
شهرستان شوشت Shushtar County 舒什塔尔县
شهرستان لالی Lali County 拉利县
شهرستان مسجد سلیمان Masjed-Soleyman County 马斯吉德苏莱曼县
شهرستان هندیجان Hendijan County 亨迪詹县

历史

古代

 
恰高·占比尔金字形神塔埃兰王朝时期所建。

胡齐斯坦省是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在苏萨一带,也是古代近东地区里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在此建立的第一个大型王国,是公元前四千年的埃兰王朝。

考古遗址证实胡齐斯坦全省是埃兰文明(埃兰人并非闪族,也是个不操印欧语系的种族),以及“波斯最早文明”发源地。[8]Khuzestan(胡齐斯坦)这个名称源自埃兰(古波斯语写为Ūvja)的名称。[9]

实际上,用伊朗研究学者埃尔顿·丹尼尔英语Elton L. Daniel的说法,埃兰人是“第一个地理意义上“伊朗”帝国的创始人”。[10]

公元前640年,埃兰人被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击败,埃兰的城市苏萨和恰高·占比尔被亚述人摧毁。但经过米底王国80年的统治之后,阿契美尼德帝国居鲁士大帝在公元前538年得以重新征服这个原来是埃兰人的领土。苏萨随后被宣布为帝国首都之一。大流士于公元前521年在苏萨建造一座宏伟的宫殿,称为阿帕达纳宫英语Apadana。但由于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阿契美尼亚王朝的辉煌时期结束。苏萨集体婚礼是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24年于苏萨举行的盛大婚礼,马其顿人集体迎娶波斯女性。[11]在亚历山大时期之后,统治这个地区的是塞琉古帝国

塞琉古王朝衰落后,米特里达梯一世(在位时期公元前171年到137年)在此建立安息帝国萨珊王朝兴起后,这个地区恢复元气,蓬勃发展,萨珊王朝时期在阿瓦士,舒什塔尔,和安迪梅什克北部建有许多宏伟建筑。

在萨珊王朝沙普尔二世(在位期间公元309/310年到379年)统治初期,阿拉伯人从巴林越过波斯湾到达法尔斯的“阿达希尔-霍拉(Ardashir-Khora)”,并向内陆突袭。沙普尔二世率领一支远征军,穿越巴林以为报复,击败“Taghleb”,“Bakr bin Wael”和“Abd Al-Qays”三个阿拉伯部落的联合部队,并短暂进入内志中部的阿尔雅马马英语Al-Yamamah。萨珊王朝把这些部落迁往克尔曼和阿瓦士安置。战争之后,阿拉伯人将沙普尔二世称为为“Shabur Dhul-aktāf”(英译有"he who pierces shoulders","the man of the shoulders","The Possessor of Shoulder Blades",因为他会将敌对的阿拉伯领导者或者杀死,或者将肩胛骨伤害,让他们永远无法执武器作战)。[12]

在那段萨珊王朝时期,有例如甘迪沙布尔学院英语Academy of Gundishapur著名的科学和文化中心设立,以汇集由埃及拜占庭帝国、和罗马而来的杰出医药家,显示这个地区在当时的重要性和繁荣程度。甘迪沙布尔学院(医学院)是奉沙普尔一世之命建立,由沙普尔二世修葺和复原,并在霍斯劳一世统治期间完成,并加以扩建。

穆斯林征服胡齐斯坦

 
迪兹富勒聚礼清真寺英语Jameh Mosque of Dezful

由统治巴士拉阿布·穆萨·阿什哈里英语Abu Musa al-Ash'ari指挥下的穆斯林阿拉伯人,在公元639年征服胡齐斯坦,他将波斯总督 霍姆赞英语Hormuzan赶出阿瓦士,接着攻陷苏萨,霍姆赞因此逃往舒舒塔尔。他的部队在那里被阿布·穆萨·阿什哈里围困18个月。舒舒塔尔最终在公元642年沦陷。《胡齐斯坦纪事英语Khuzistan Chronicle》记录说,一个住在城里不知名的阿拉伯人,与阿拉伯军人结识,他挖隧道穿过城墙,以换取城破之后三分之一的战利品。阿拉伯征服者将聂斯脱里派教会信徒杀死-包括这座城市的牧师、霍尔米兹德主教、及其所有学生,但霍姆赞保住一命。[13]

随后是贡德沙布尔英语Gundeshapur底格里斯河沿线其他许多地区沦陷。纳哈万德战役后,穆斯林军队终于夺下整个胡齐斯坦。[14]在穆斯林征服期间,萨珊王朝与非穆斯林阿拉伯部族结盟,这意味着这些战争是宗教性,而非民族性。例如在633-634年间,穆斯林军队的将领哈立德·本·瓦利德,在'Ayn Al-Tamr击溃萨珊王朝旗下的几个阿拉伯部族(Bakr、'Ejl、Taghleb、以及 Namer)的辅助部队就是一例。[15]

在伊朗南部驻军的穆斯林定居点很快就有其他类型的扩张。例如,一些家庭借此机会取得私人地产控制权。[16]穆斯林征服后,胡齐斯坦人与其他伊朗人一样受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阿拉伯王朝统治,直到伊朗东南部的雅库伯·本·莱什萨法英语Ya'qub bin Laith as-Saffar揭竿起义,最终建立短暂的萨法维王朝,重新取得对胡齐斯坦以及伊朗其他地区的控制。从那时起,由伊朗人所建立的王朝,将继续统治这在伊朗历史中有重要地位的胡齐斯坦。

在倭马亚王朝时期,发生过两次伊斯兰内部斗争,第一次是在公元661年到665年,第二次是在年公元680年到684年(第二次伊斯兰内战英语Second Islamic Civil War),大批游牧民族,有哈尼法(Hanifa)、巴努·塔米姆英语Banu Tamim、和阿卜杜勒·盖斯英语Banu Abdul Qays,他们越过波斯湾,占领阿瓦士和法尔斯附近最富庶的巴士拉地区。[17]

阿巴斯王朝灭亡后,阿拉伯人向波斯移民的数目逐渐减少,但未曾停止过。在16世纪后期,来自科威特巴尼·喀博英语Bani Kaab部族(在波斯湾当地方言中发音为Chaub)移到胡齐斯坦定居。[18]在随后几个世纪中,更多的阿拉伯部族从伊拉克南部迁移到胡齐斯坦。[19] [20]

卡扎尔王朝时期

根据伊朗百科全书中的克利福德·埃德蒙·博斯沃思英语C.E. Bosworth所说,在卡扎尔王朝时期,“这个省在萨法维王朝时被称为阿拉伯斯坦。在卡扎尔时期,这个省由总督府统治。” 胡齐斯坦的另一半则没被称为阿拉伯斯坦。 这个省的北部,人口较多的地区,首府在舒什塔尔,仍保留胡齐斯坦的旧名称,但由于在这一半有数量庞大的巴赫蒂亚里人英语Bakhtiari People,偶尔也被当作是大卢尔人区域的一部分。

1856年,英国海军部队在针对伊朗赫拉特而发动的英国-波斯战争英语Anglo–Persian War中,沿着卡伦河航行,一直攻到阿瓦士。但在随后的协议,英国人从胡齐斯坦撤离。战争期间,在霍拉姆沙赫尔的酋长谢赫·贾比尔·阿尔·卡比英语Sheikh Jabir al-Kaabi领导的部落部队抵抗入侵的英军时,比中央政府所派遣的软弱部队,表现得更为英勇。但英国人入侵波斯胡齐斯坦和伊朗南部其他沿海地区,重点是迫使波斯人撤离赫拉特,而非永久占领这些地区。

巴列维王朝时代

Arab separatism in Khuzestan英语Arab separatism in Khuzestan}{further information]],这些冲突即为胡齐斯坦的阿拉伯分离主义。

在1925年之前的二十年中,胡齐斯坦西部虽然名义上是波斯领土的一部分,但当地是被称为“阿拉伯斯坦”自治酋长国,已经运作多年。胡齐斯坦东部则由巴赫蒂亚里人的酋长所统治。巴勒维王朝的礼萨汗登基,推动中央集权,阿拉伯斯坦酋长谢赫·贾比尔·阿尔·卡比针对此发动叛变,被迅速弭平,伤亡不多。胡齐斯坦西部地区酋长国,以及波斯的其他自治区于1925年被礼萨汗政府解散。此后,伊朗中央政府与当地阿拉伯民族主义者间低度冲突持续发生。

“胡齐斯坦”这个名字在1936年开始涵盖全省。[21]在巴列维王朝统治后的几十年,胡齐斯坦省局势相对平静,并逐步获得重要的经济上,和防御战略上的地位。

伊斯兰共和国

革命之后

随着1979年初发生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地方性的叛乱席卷全国,胡齐斯坦省也不例外。1979年4月,该省爆发由阿拉伯分裂主义团体-阿拉伯政治和文化组织(APCO)领导的叛乱(胡齐斯坦省1979年暴乱英语1979 Khuzestan uprising),试图摆脱伊朗新的神权政府的统治。[22]

阿拉伯分离主义团体在1979年在胡齐斯坦省发动叛乱后,在1980年又于英国伦敦发起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这是分离主义者对伊朗政府在胡齐斯坦地区所做镇压行动的回应。恐怖分子最初希望拥有胡齐斯坦省自治权。后来他们要求释放关在伊朗监狱里面的91名同志。.[23][24]声称对伦敦伊朗使馆人质行动负责的组织(请参考胡齐斯坦冲突英语Arab separatism in Khuzestan)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举行多次新闻发表会,称伊朗在胡齐斯坦省的统治是“霍梅尼的种族主义统治”。并威胁要采取进一步国际行动,以争取胡齐斯坦省自治。但是由于这个团体与巴格达有联系,让他们作为一纯粹的伊朗反对团体论点无法立足,而被指控为他们实际上受伊拉克支持。他们的首领(“萨利姆”-艾恩·阿里·穆罕默德(Awn Ali Mohammed))和小组的另外四名成员被杀,第五名成员Fowzi Badavi Nejad被判处无期徒刑。[24]

两伊战争

在两伊战争期间,胡齐斯坦省是伊拉克入侵伊朗的重点,导致该省众多的居民逃离。战争期间,胡齐斯坦受到伊朗各省中最严重的破坏。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充满信心,认为胡齐斯坦的阿拉伯人将对与伊拉克结盟的前景作出积极反应。但伊朗对入侵的抵抗异常猛烈,让伊拉克军队挺进受绊,最终为伊朗的反攻开创机会。

曾经是伊朗最大的阿巴丹炼油厂被摧毁,长时间仍无法完全恢复。 许多著名的纳克斯坦(nakhlestans(椰枣树林))被摧毁,城市被破坏,历史遗迹被拆除,该省将近一半曾被伊拉克军队占领。[25]有大量省民逃至其他省份,但这些省份并无足够的后勤能力来接纳这么多的难民。

到1982年,伊朗军队终于将伊拉克部队逐出伊朗。“光复霍拉姆沙赫尔英语the Liberation of Khorramshahr”战役(霍拉姆沙赫尔是战争前胡齐斯坦省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伊朗最重要的港口)是战争的转折点,伊朗每年都举行公开仪式,庆祝这个胜利日。

由于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下令实施焦土政策,霍拉姆沙赫尔市在被收复之战期间,几乎被夷平。但伊朗军队终能因此把伊拉克人对伊朗其他城市的焦土政策成功遏制。

2005年至今

2005年,在2005年阿瓦士暴动英语2005 Ahvaz unrest事件之后,阿瓦士又发生过几次恐怖袭击。第一次爆炸发生在2005年6月12日总统大选之前。2011年,阿拉伯部族的另一波抗议浪潮主要发生在阿瓦士市区(请参考2011年胡齐斯坦抗议事件英语2011 Khuzestan protests)。

政治

胡齐斯坦省是一个种族多元的省份,是许多不同种族的家园。[4]这与胡齐斯坦的选举政治息息相关,少数民族的权利在该省的政治文化中占着重要的角色。它与伊拉克接壤的地理位置,及其石油资源,也使其成为政治敏感地区,特别是考虑到外国干预的历史,特别是1980年伊拉克的入侵。

一些种族团体抱怨石油资源产生的收入分配问题,声称中央政府没将石油行业的利润用于创造就业机会,战后重建和福利项目。当地胡齐斯坦人的人类发展指数低下,与当地石油工业所产生的财富形成对比。少数群体权利经常被视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伊朗政府认为种族动荡是外国政府为破坏该国的石油工业及其内部稳定而产生。因此,胡齐斯坦的政治具有国际意义,并超越选举政治领域。

根据詹氏资讯集团的说法,“大多数伊朗阿拉伯人寻求宪法保障的权利,没有分裂主义的议程……虽然某些阿拉伯激进主义者确实是分裂主义者,但大多数人视自己为伊朗人,并宣示他们对国家领土完整的承诺。” [26]

人民与文化

 
安息帝国弗拉特斯四世妻子穆萨半身像,1939年在胡齐斯坦发掘而得,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

根据1996年人口普查,该省人口估计为370万人,其中约62.5%住在城市中、36.5%为农村居民、其余1%为非居民。根据2004年的人口普查,这个省估计有4,711,000居民。[27] 胡齐斯坦省居住许多不同的种族。[4]

文学

长期以来,胡齐斯坦一直是波斯许多作家和诗人的主题,并利用其丰富的食糖生产托寓为“甜蜜”。一些流行的词句是:

“她的嘴唇流淌著蜜糖,
那种在胡齐斯坦流淌的蜜糖。”
--尼扎米

“你的优雅体型像卡什马尔的柏树,
你甜美的嘴唇就像胡齐斯坦的糖。”
附注:cypress in Kashmar为卡什马尔的柏树英语cypress in Kashmar祆教中的圣树 --尼扎里·古希斯塔尼英语Nizari Quhistani

“所以萨姆不用骑马走太远
从阿瓦士一直到坎大哈。”
--菲尔多西

语言

Languages of Khuzestan Province
Language Percente
卢里语Luri language英语盧里語Luri language
33.6%
波斯语
31.9%
阿拉伯语
30.2%
卡什加语
2.5%
库尔德语
1%
其他
0.7%

根据伊朗文化和伊斯兰指导部在2010年所做的调查,胡齐斯坦省阿拉伯人占33.6%、波斯人约占31.9%、卢尔人及巴赫蒂亚里人则占30.2%。除波斯语外,胡齐斯坦还使用其他语言/方言。例如,胡齐斯坦的一部分人说阿拉伯语(胡齐斯坦阿拉伯语英语Khuzestani Arabic)。[28][29][30]另有一部分使用巴赫蒂亚里方言[31][32][33],等等。

胡齐斯坦省的原始居民操胡齐斯坦波斯方言,这是当地所特有,根植于古波斯语埃兰语言。胡齐斯坦语中最广泛使用的方言是巴赫蒂亚里方言。除苏桑盖尔德霍韦伊泽之外,到处都有巴赫蒂亚里人。许多当地人都讲双语,既讲波斯语,又讲以下语言/方言之一:胡齐语(如 Dezfuli/Shushtari、Behbahani、Ramhormozi、Ghanavati、和Mahshahri),或部族语言,如巴赫蒂亚里方言、胡齐斯坦阿拉伯语、Bahmee、和Qashqai。少数曼达安人使用现代曼达安语英语Neo-Mandaic,主要是在阿瓦士和迪兹富勒使用。这是古老的曼达安语,混杂着胡齐语。胡齐斯坦说的阿拉伯语是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语,与伊拉克说的相同。阿瓦士、苏桑盖尔德、霍韦伊泽、沙代甘欧米迪耶,和近来的的霍拉姆沙赫尔是主要使用阿拉伯语的城市。但是主要的阿拉伯裔人是在西南部,从伊朗与伊拉克交界的的游牧和农村地区,一直到阿瓦士市区。胡齐斯坦省西部的波斯人和巴赫蒂亚里人群体都说他们当地独特的方言。找到能够说他们自己的语言外,还能说其他几种当地方言的人,并不罕见。

传统与宗教

胡齐斯坦省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充满欢乐气氛,每个当地族群在这里都有自己丰富的传统和遗产。

当地人主要是什叶派穆斯林,也包括少数的逊尼派穆斯林、犹太人、基督教徒、以及甚小的曼德安人族群。胡齐斯坦人也因热情好客,和慷慨大方而备受推崇。[4]

美食

海鲜是当地美食中最重要的部分,但也有许多其他菜肴。最流行的胡齐斯坦菜叫Ghalyeh Mahi,是一种用大量香料,加上洋葱和香菜烹制的菜肴。菜中使用的鱼在当地称为mahi soboor(鲱鱼),一种在波斯湾捕捞的鱼。其他地方特色菜肴还包括Ghalyeh Meygu(“砂锅虾”),ashe-mohshala(一种在霍拉姆沙赫尔炖煮的早餐),særshir(一种在迪兹富勒提供的重奶油早餐),hælim(一种在舒什塔尔用小麦粉和羊肉丝做的早餐)和kohbbeh(一种源自阿拉伯黎凡特羊肉饼英语kibbeh (包有有牛肉馅及香料的油炸米糕)。[34] 另请参阅伊朗饮食

经济

 
新近完成的卡伦河三号大坝

胡齐斯坦省是伊朗的主要产油区,因此是伊朗最富有的省份之一。在伊朗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排名第三。[35]

2005年,伊朗政府宣布计划在胡齐斯坦省建造该国的第二座核子反应堆。[36]这座360百万瓦(请参考瓦特)反应堆是轻水反应堆[37]

胡齐斯坦省内还有阿凡德自由贸易区英语Arvand Free Trade Zone[38]它是伊朗的六个经济自由贸易区之一。[39]另外在马赫夏赫尔港有个石油化工经济特区。

船运

卡伦河是伊朗唯一可通行船舶的河流。在英国的奥斯丁·亨利·莱亚德发现之后,直到几十年前,英国人通过卡伦河的水路,将他们的商品,透过阿瓦士运到舒什塔尔附近的兰加尔(Langar),然后再经陆路,将货物运往马斯吉德苏莱曼,在那儿的那纳富顿油田有他们首开挖出的油井。卡伦河道能容纳相当大的船舶航行到舒什塔尔。

卡克赫河英语Karkheh贾拉希河英语Jarrahi river阿拉伯河、Handian河、Shavoor河、巴曼瑟河英语Bahmanshir channel马龙河英语Marun River迪兹河英语Dez river,以及许多其他以潟湖、池塘、和沼泽等形式的河流和水源,证明这个省水资源的丰沛,也是该地区得以生产多样农产品的主要原因。

 
阿巴丹岛的素描,显示河流以及椰枣林分布。

农业

胡齐斯坦省有丰富的水和肥沃的土地,而成一个富饶的区域。各种农产品,例如小麦大麦植物油种籽、稻米桉树、草药,当地有许多椰枣柑橘农场;有适合种植橄榄的山地,再加上甘蔗,在在显示出这座肥沃平原的巨大潜力。 2005年,甘蔗种植面积为51,000公顷,蔗糖产量35万吨。.[40]丰沛的供水,河流,和水坝也促成这个地区有丰富的鱼类养殖事业。 。 阿巴丹岛英语Abadan island是生产椰枣的重要地区,但是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侵入后将之破坏。椰枣林通过潮汐灌溉英语Tidal irrigation方式进行灌溉。[41]海水涨潮时,河流中的(淡水)水位上升,河流淡水透过运河流进往种植果园的人工灌溉渠道。退潮时,运河将剩余河水排回河中。

工业

胡齐斯坦省有几家蔗糖厂,其中包括舒什塔尔附近的Haft Tepe和Karun Agro Industry。

卡伦河三号大坝卡伦河四号大坝卡克赫河大坝英语Karkheh Dam大坝,以及石油储备为伊朗提供国家收入和能源来源。石油化工、钢铁业、管线制造、发电厂、化工厂、和大型炼油厂,是伊朗的一些主要工业设施。

石油

胡齐斯坦省还是亚达瓦兰油田的所在地,该地区本身就是主要油田,也占了有争议的阿尔-法卡油田英语Al-Fakkah的一部分。胡齐斯坦省拥有伊朗80%的陆上石油蕴藏量,占伊朗全国石油总蕴藏量的57%,对伊朗经济不可或缺。[42]

 
胡齐斯坦发掘而得安息帝国王子塑像(约公元100年)。德黑兰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

参见

参考文献

  1. ^ Amar. توجه: تفاوت در سرجمع به دليل گرد شدن ارقام به رقم هزار مي باشد. (in Persian). [September 29,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2. ^ Sub-national HDI - Area Database - Global Data Lab. hdi.globaldatalab.org. [201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3) (英语). 
  3. ^ همشهری آنلاین-استان‌های کشور به ۵ منطقه تقسیم شدند (Provinces were divided into 5 regions). Hamshahri Online. 22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June 2014) (波斯语). 
  4. ^ 4.0 4.1 4.2 4.3 4.4 Iranian Provinces: Khuzestan. Iran chamber.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9). 
  5. ^ History and cultural relations - Lur. Every culture.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5). 
  6. ^ See Encyclopædia Iranica, Columbia University, Vol 1, p687-689.
  7. ^ Iran Provinces. Statoids.com.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4). 
  8. ^ According to: Sir Percy Sykes, A History of Persia, RoutledgeCurzon Publishers. 3rd edition. October 16, 2003. ISBN 0-415-32678-8 p.38
  9. ^ According to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2, 259, ISBN 0-521-20091-1
  10. ^ Daniel, Elton L. The History of Iran.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2001. ISBN 0-313-30731-8. Print. p. 26
  11. ^ Worthington, Ian. Alexander the Great: A Reader. Routledge. 2012: 46 [2020-03-05]. ISBN 978-11366400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12. ^ Encyclopædia Iranica | Home. Iranica.com.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13. ^ Hoyland, Robert G., Seeing Islam as Others Saw It, Darwin Press, 1998, ISBN 0-87850-125-8 p184
  14. ^ Encyclopædia Iranica, p. 206
  15. ^ Encyclopædia Iranica, page 204, under "Arab conquest of Persia"
  16. ^ Encyclopædia Iranica, p. 212
  17. ^ Encyclopædia Iranica, p. 215, under "Arab Tribes of Iran"
  18. ^ See J.R. Perry, "The Banu Ka'b: An Amphibious Brigand State in Khuzestan", Le Monde Iranien et L'Islam I, 1971, p. 133
  19. ^ Encyclopædia Iranica, p. 216
  20. ^ Averting an Iranian geopolitical crisis : a tale of power play for dominance between colonial powers, tribal and government actors in the pre and post World War One era. ISBN 9781460280645. OCLC 978354291. 
  21. ^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 25, No. 3 (August, 1993), pp. 541-543
  22. ^ Number of Conflicts : 1975-2015. Ucdp.uu.se.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9). 
  23. ^ In Depth | Iranian embassy siege | Six days of fear. BBC News. 2000-04-26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8). 
  24. ^ 24.0 24.1 In Depth | Iranian embassy siege | Iran and the hostage-takers. BBC News. 2000-04-26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5). 
  25. ^ Archived copy. [2006-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0). 
  26. ^ Anger among Iran's Arabs.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200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8). 
  27. ^ www.amar.org.ir.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28. ^ Iranian Arab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rsine.com Retrieved 24 June 2018
  29. ^ Khuzestani Arab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parat.com Retrieved 24 June 2018
  30. ^ Khuzestani Arabi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sna.ir Retrieved 24 June 2018
  31. ^ Bakhtiari trib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ojaro.com
  32. ^ Bakhtiari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8-07-25. aparat.com
  33. ^ Arab Kamari/Arab-Bakhtiari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8-07-24. rangvarehayeyekrang.ir
  34. ^ Davidson et al.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Foo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UP Oxford, 21 aug. 2014 ISBN 978-0191040726 pp. 444-445
  35. ^ Archived copy. [200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5-25). 
  36. ^ Middle East | Iran to build new nuclear plant. BBC News. 2005-12-05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7). 
  37. ^ BBCPersian.com. BBC News.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8). 
  38. ^ سازمان منطقه آزاد اروند | Arvand Free Zone Organization. Arvandfreezone.ir.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39. ^ [1]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02-02.
  40. ^ [2] [失效链接]
  41. ^ Consultancy report on the Abadan project. Abvarzan Co., Tehran, Iran, 12 September 2004. Download from web page: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der nr. 1, or directly as PDF : [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2. ^ Facts Global Energy, Iran's Oil and Gas Annual Report 2017 (December 2017). Data duplicated he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