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星

小行星

花神星(8 Flora)是一颗大型小行星,是小行星带中的天体之一。

花神星
发现
发现者约翰·罗素·欣德
发现日期1847年10月18日
编号
命名依据佛洛拉
其它名称8 Flora
小行星分类主带花神星族
形容词Florian
轨道参数[1]
历元 2005年11月26日(JD 2453700.5)
远日点380.850 Gm (2.546 AU)
近日点277.995 Gm (1.858 AU)
半长轴329.422 Gm (2.202 AU)
离心率0.1561
轨道周期1193.549 (3.27 a)
平均轨道速度19.95 km/s
平近点角156.401°
轨道倾角5.886°
升交点黄经111.011°
近日点参数285.128°
物理特征
大小136×136×113 km[2]
128 km (mean)
145×145×120 km[3]
质量8.47×1018 kg[2]
4.3×1018 kg[4][5]
平均密度3.13±1.43 g/cm³[2]
~3.3 g/cm³[6]
表面重力~0.045 m/s²
~0.081 km/s
自转周期0.533 d (12.799 h)[1]
反照率0.243 (geometric)[1]
温度~180 K
max: 276 K (+3 °C)
光谱类型S-型小行星[1]
视星等7.9[7] to 11.6
绝对星等(H)6.49[1]
角直径0.21" to 0.053"

发现与命名

 
大小比较:前十颗小行星与月球的大小比较。花神星是由右边数来第三颗。

花神星是第八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由英国天文学家约翰·罗素·欣德于1847年10月18日发现,是他发现的第二颗小行星。 他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是虹神星(7 Iris)。

这颗小行星是由发现者约翰·罗素·欣德命名的,其来源是罗马神话中的花神、春之女神佛洛拉(对应希腊神话中的春与花之仙女克洛里斯)。

特征

光度曲线的分析指出花神星的自转轴指向黄道座标(β,λ)= (16°,160°)± 10°。[3]这使得轴向倾斜为78° ± 10° 。

花神星是花神星族小行星的母体,而且显然是族群中最大的成员,占有家族总质量的80%。然而,形成家族的冲击显然相当巨大,而且大多数的碎片是靠重力才能聚集在一起。

花神星的光谱指出表面由硅酸盐的混合物(包括辉石橄榄石)和金属构成。花神星和家族中的成员都是L球粒陨石来源的良好后选者。[8]这类陨石占了撞击地球陨石总数的38%。

琐事

在1917年3月25日的观测中,花神星被错认为狮子座 TU,导致该颗恒星被分类为双子座U型激变变星,这个错误一直延续到1995年。

附加资料

留,逆行 至地球的
距离 (AU)
最大
亮度 (mag)
留, 顺行 合日
2004年12月2日 2005年1月14日 1.09127 8.3 2005年2月24日 2005年9月28日
2006年3月31日 2006年5月19日 1.50597 9.6 2006年7月10日 2007年1月22日
2007年10月12日 2007年11月19日 0.89021 8.0 2007年12月28日 2008年8月24日
2009年3月3日 2009年4月19日 1.54627 9.8 2009年6月12日 2009年12月17日
2010年8月7日 2010年9月11日 0.94229 8.2 2010年10月22日 2011年7月11日
2012年2月4日 2012年3月20日 1.46862 9.6 2012年5月10日 2012年11月17日
2013年6月6日 2013年7月20日 1.17851 8.7 2013年9月4日 2014年5月6日
2015年1月3日 2015年2月15日 1.28123 9.1 2015年4月2日 2015年10月20日
2016年4月24日 2016年6月11日 1.39989 9.4 2016年8月1日 2017年2月27日
2017年11月21日 2018年1月2日 1.02997 8.2 2018年2月11日 2018年9月20日
2019年3月25日 2019年5月12日 1.52664 9.7 2019年7月4日 2020年1月13日
2020年9月27日 2020年11月1日 0.87505 8.0 2020年12月12日 2021年8月15日

相关条目

资料来源

  1. ^ 1.0 1.1 1.2 1.3 1.4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8 Flora. 2008-04-14 [200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0). 
  2. ^ 2.0 2.1 2.2 Jim Baer. Recent Asteroid Mass Determinations. Personal Website. 2008 [200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8). 
  3. ^ 3.0 3.1 Torppa, J.; et al. Shapes and rotational properties of thirty asteroids from photometric data (PDF). Icarus. 2003, 164 (2): 346 [2006-08-25]. Bibcode:2003Icar..164..346T. doi:10.1016/S0019-1035(03)00146-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1-06). 
  4. ^ Michalak, G. Determination of asteroid masses.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01, 374 (2): 703–711 [2008-11-10]. Bibcode:2001A&A...374..703M. doi:10.1051/0004-6361:2001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4). 
  5. ^ Michalak2001 assumed masses of perturbing asteroids used in calculations of perturbations of the test asteroids.
  6. ^ Density (D=Mass/Volume=4.376/1.317=~3.3) calculated using JPL radius of 68km and the Michalak2001 assumed mass of 4.376E+18.
  7. ^ Donald H. Menzel and Jay M. Pasachoff. A Field Guide to the Stars and Planets 2n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1983: 391. ISBN 0-395-34835-8. 
  8. ^ Nesvorný, D.; et al. The Flora Family: A Case of the Dynamically Dispersed Collisional Swarm?. Icarus. 2002, 157: 155. 

外部链接


前一小行星:
(7)虹神星
小行星列表 后一小行星:
(9)颖神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