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越,又作荆粤,也被称为楚越,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古代民族,为百越之一。其先为扬越,因为与荆蛮居住相近,随着楚国势力扩大,将他们并入领土,慢慢与荆蛮混居,因此也被视为是荆蛮之一。

概论

在商朝时,长江中下游与汉水流域之间,原居住着被称为扬越的族群,也有称为夔越的越人,与荆蛮混居。在周惠王时,楚国熊渠向南发展,与荆蛮居地相近的越人,归附于楚国,因此称为荆越[1][2]

在战国末年,仍然有荆越这个称呼[3]

注释

  1. ^ 《广东新语》卷2〈地语〉〈越〉:“《元命苞》云:‘牵牛流为扬,分为越国。’故越号‘扬越’,谓扬州之末,上扬之越也。……曰‘扬越’者,始周武王时。曰‘荆越’者,以在蛮荆之南,与长沙接壤,又当周惠王时归附于楚也。若‘蛮扬’,则始于汤也。”
  2. ^ 《广东新语》卷17〈楚庭〉:“越宫室始于楚庭。初,周惠王赐楚子熊恽胙,命之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于是南海臣服于楚,作楚庭焉。越本扬越,至是又为荆越,本蛮扬,至是又为蛮荆矣。地为楚有,故筑庭以朝楚。”
  3. ^ 《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