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兴宗(415年—472年9月26日),兴宗济阳郡考城县人。南朝宋时期官员,为祠部尚书蔡廓之子。蔡兴宗历仕宋文帝宋后废帝五朝,并为宋明帝遗命的五位顾命大臣之一。

蔡兴宗
出生415年
东晋
逝世472年9月26日
南朝宋建康
职业南朝宋官员

生平

幼有异行

蔡兴宗年尚幼时就得父亲蔡廓看重,认为有自己的风范,故以兴宗为名及字[1]。兴宗十岁时丧父,表现出的伤心亦不像平常小孩那样。昔日蔡廓离任豫章太守后建了两座屋宅,东宅先造好,就给了哥哥蔡轨,另一宅却到蔡廓去世还未建成,蔡轨自长沙回来,就给兴宗一家五十万钱补偿屋宅的价值,不过兴宗却对母亲说:“一家人一直丰俭与共,今天这些钱不该收呀。”母亲感高兴并听从,而蔡轨就对儿子感叹自己还不及小孩好。但不久兴宗的母亲也去世了[2]

为故冒讳

蔡兴宗年少好学,以学问及品德见称,最初就任彭城王刘义康的司徒行参军,后历太子舍人、南平王冠军参军、武昌太守、太子洗马、义阳王友、中书侍郎等职。时中书令建平王刘宏侍中王僧绰都与兴宗亲厚交好。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弑父夺位,及后因发现王僧绰参与文帝废太子的图谋而将之诛杀,王僧绰亲好故友怯于刘劭之威不敢前去丧礼,惟兴宗有去。刘劭后让其任司空何尚之的长史和太子中庶子。[3]

宋孝武帝讨平刘劭后登位,复兴宗本职中书侍郎,转临海太守,又历黄门郎、太子中庶子、游击将军、尚书吏部郎等职。当吏部郎时尚书何偃因病无法办公,孝武帝于是对兴宗说:“你熟悉分辨人们清浊,现在交给你选举之任,你就安心接受吧,不要推让了。”后转司徒左长史,又再为太子中庶子,领前军将军,后又转侍中。兴宗每次都直言得失,说话无所顾忌,故令孝武帝有所不快。大明三年(459年),竟陵王刘诞广陵起兵失败被杀,朝廷以兴宗奉旨慰劳当地,南兖州别驾范义在变乱中于城内被杀,因为兴宗与其交好,故兴宗到后亲自殡殓他,还丧至其豫章旧墓。不过孝武帝听闻此事后相当不满。庐陵内史周朗因正言而获罪,要被放到偏远的宁州,亲戚故友都不敢去送,但当值中的兴宗竟心急地请求去送周朗,这更令孝武帝愤怒不已,以其多日托病为由让其白衣领职,后更贬他为司空沈庆之的长史,行兖州事,后转廷尉卿。[3]

铨衡所寄

兴宗及后转任东阳太守,本将转任安陆王刘子绥的后军长史、领江夏内史,行郢州事,但未拜官就获征还入朝,留在朝内当左民尚书,不久更转掌吏部,为吏部尚书。孝武帝在位后期办大量奢华宴会,并常虐侮群臣,自太宰江夏王刘义恭起众官都曾遭皇帝戏辱,惟兴宗以端庄正直而让孝武帝不敢对其无礼[3]。大明八年(464年),孝武帝死,太子刘子业即位,即宋前废帝。当时兴宗向刘义恭表示新君即位需要策文,并以昔日宋少帝以太子身份即位时亦有策文作理据,然而刘义恭坚持认为储君即位无需外加策命,不听。即位时,兴宗奉玺绶予新君,但见前废帝对新丧父亲并无任何哀伤的表现,神情自若,故在出宫后对亲信以鲁昭公即位时有喜色,终导致与臣下失和相攻的“斗鸡之变”,叔孙昭子欲救鲁昭公不果而自祷求死的故事表示国家将有大祸[4]。当时太宰刘义恭受遗诏辅政,并加录尚书事,但他却想回避事务,主要政事都由孝武帝宠臣越骑校尉戴法兴及中书舍人巢尚之掌握。身为吏部尚书的兴宗作为选拔人才的官员,在朝上就多次陈述想要招引贤士入朝之意,又进言指出朝政得失,议论朝事。怕事的刘义恭一直奉承戴法兴等,深怕得失他们,每听到兴宗的发言都胆战心惊,无计可施。时朝廷将孝武帝晚年订立的大量法规不论是非一概废置,兴宗并不认同此种行为,曾对尚书仆射颜师伯表示反对,但对方没有听从他。兴宗又见自已上表的选任人才名单都会被戴法兴和巢尚之随意删改,仅保留极少其原有的选任内容,故以有人胡乱干涉机密的选举事务向刘义恭及颜师伯表示不满;兴宗又图给官员选到合适的位置,因而多次为选举问题和刘义恭等争论。最终让刘义恭、戴法兴等讨厌他,外调他到吴郡当太守。兴宗辞让职位后令刘义恭更为愤怒,改调他任新安王刘子鸾的抚军司马、辅国将军、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但兴宗又自求益州,盛怒的刘义恭遂上奏弹劾兴宗,最终令其贬到属交州的新昌郡当太守,此一调迁令朝廷中人都嗟叹惊骇。[3]

先见之明

永光元年(465年),戴法兴被前废帝赐死,不久刘义恭与柳元景、颜师伯等人皆因密谋废帝而被处死,兴宗遂再获任用,当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长史、辅国将军、南郡太守、行荆州事,但兴宗没有起行。兴宗外甥袁𫖮当时任雍州刺史,力劝舅舅上任,说:“现在人人都知道朝廷形势如何,在内的大臣人人都朝不保夕。舅舅今天出居陕西,行八州之事[5],而我就在襄水沔水之间,地利优势且兵力强盛,离江陵很近,通讯容易。若果朝廷中有事,我们可以一起建立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勋,难道这也和现在受制于凶狂之人,不知祸难何时来到的日子一样么?现在不离开虎口,而守在这儿,日后想再出也不能了。”不过兴宗答:“我是因门第而进仕,和主上疏远,未会有危险。宫省内外人人自危,是会有变乱发生。但若果内难被平定,跟着的外乱就未必可知了。你想在外面求存,我想在内免祸,大家走自己的路,不是很好吗?”昔日袁𫖮外任雍州,兴宗亦曾以星象劝其不要去,但袁𫖮亦一心以外任逃避朝内危机,故此就上任。而其时建康有很多人都以离开以期逃避祸乱,最终却在义嘉之难的战乱中遭受严重打击[6][7]。兴宗及后再度当上吏部尚书,时太尉沈庆之虽然一手揭发刘义恭等人的图谋而获前废帝嘉奖,然而其屡次正直进谏和废帝日渐凶暴令他很不心安,故特别不通宾客以图避祸。兴宗藉一次沈庆之派范羡前来的机会传话,请求见面,二人相见后兴宗就请沈庆之自凭声望和实力起事废帝,挽救社稷。然而沈庆之不肯举事,并声言当“抱忠以没”,最终沈庆之遭前废帝赐死。另一方面,领军将军王玄谟亦有威名,当时有他已遭诛杀的流言,王玄谟亦心不自安,兴宗就藉王玄谟亲信包法兴传话,要王玄谟以时在宫中中堂守卫的三千旧部曲起事,但王玄谟听后以事难而拒绝实行。兴宗又曾试图邀请得到前废帝宠信,掌管禁军的右卫将军刘道隆,然而刘道隆知兴宗所图,于是请其不要多言。不过,前废帝当时殴打群臣,连同前废帝叔父建安王刘休仁等诸王都遭折辱,唯独兴宗得免于屈辱。[3]

景和元年(465年),前废帝被与湘东王刘彧等人勾结的寿寂之刺杀,众人拥立刘彧,随后即位为帝,即宋明帝。不过,其时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支持先起兵的江州刺史刘子勋,包括兴宗外甥袁𫖮,建康朝廷所控只有丹阳、淮南几郡而已,且兵刃亦将至。面对如此不利情形,明帝召集群臣以谋对策,兴宗提出“镇之以静,以至信待人”之策,建议不要诛杀起兵反对明帝者留在建康的家属,表明罪不相及,待人情安定后才能让军队有战意出讨。明帝就以兴宗为尚书右仆射,领卫尉及兖州大中正。其时豫州刺史殷琰亦加入刘子勋一方,明帝又向兴宗表示担心,然而兴宗则以“商旅断绝而米甚丰贱,四方云合而人情更安”而表示事情必定成功,但忧心平定乱事后,如羊祜忧灭吴后事。时褚渊亦在,以手板击打兴宗,但兴宗仍然直说不已。泰始二年(466年)八月,江州治所寻阳陷落,刘子勋被杀,敌方势力大致平定,朝廷以功封兴宗为乐安县开国伯,食邑三百户。不过,袁𫖮在期间战死,首级被送到建康,兴宗随同登南掖门楼观看,兴宗看得流下泪来,引来明帝不快。[3]

寻阳虽定,但殷琰所据的寿阳仍未下,刘勔等军仍然在围城。明帝此时命令中书代为作诏去劝降殷琰,兴宗建议明帝亲手写诏抚慰殷琰以利招降,为让中书写诏会令对方质疑,无助于快速解决寿阳问题。然而明帝不听,殷琰获诏后亦果然认为是作假,不敢降,令寿阳一直至泰始二年十二月才降。另外,寻阳失陷的消息传开后,各州相继遣使归降建康朝廷,其中包括徐州刺史薛安都。不过,明帝意欲示威淮外,故意派了张永及沈攸之率重兵迎降,兴宗就说:“薛安都使归顺,这份诚意不是虚假的。现在应该以和抚慰,在当地就令其安心,只需要一位使者以及一封诏书而已。若果用重兵迎降,势将令他疑虑恐惧,或者更会招引北方胡虏,引来不能预计的祸患。叛臣罪重,诛戮必然,那最近作出的宽恕的也算得上宽弘了。何况薛安都在外据有强地,紧接边界,考虑到国家就更应驯养他。如果他因而叛变,那会造成极大忧虑。彭城险要坚固,兵强将勇,围困已难,更不能攻下,这有关疆土战事的问题,应该多作考虑,臣为对此朝廷忧心呀。”不过明帝没听从。薛安都知大军压境就怕不获赦罪,于是自守并写信请北魏支援。魏军援至,张永攻城失败引退,但被魏军所攻,最终大败而仓皇撤退。当时正值泰始三年(467年)年初,仍然是寒雪天气,张永败军因河水结冰弃舟步行,因魏军追击而在吕梁以东再败,死了数万人,而剩下的士兵也有很多因天冷冻死,张永自己也冻坏了脚趾,第四子亦亡,大量军需物资以及淮北四州都落入北魏之手。明帝收到张永战败的战报时在乾明殿,先召见司徒建安王刘休仁,后又召兴宗。他对刘休仁说:“吾惭蔡仆射。”又对兴宗展示战报,说:“我愧卿。”[8][9][10][11][12]

整治会稽

泰始三年(467年),兴宗出任使持节、都督郢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但因屡次向尚书请以何始真为其咨议参军而惹怒明帝,被贬号平西将军。不久又复号。三年后,兴宗转任镇东将军、会稽太守,加散骑常侍。不久再获领兵置佐,加都督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诸军事。当时会稽郡内豪族横行,并不遵守朝廷律法,又有一半宫省中得宠官员在郡中擅自封划山岭湖泽,妨碍民众。兴宗到郡后都一概惩治这些罪行。会稽郡地方富裕,民丰物阜,故吸引王公大臣和他们的妃及公主在那建宅居住,故引发起不少困扰人民的事件,大量王公子弟在那成长居住亦造成治理问题,故兴宗提议将这些居住点一概罢省。另又提出免去当地诸逋债及解散杂役,都得批准。兴宗亦在当地重启办荒废已久的传统三吴乡射礼,将整个礼仪重现。[3]

顾命大臣

泰豫元年四月己亥(472年5月10日),明帝去世[13]。临终前遗诏兴宗与尚书令袁粲、尚书右仆射褚渊、中领军刘勔及镇军将军沈攸之同受顾命,以兴宗为使持节、都督荆湘雍益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仍加散骑常侍。不久兴宗被征还都。当时右军将军王道隆掌握朝政,权力很重,见兴宗刚正不阿,不想他据领有重兵的荆州上流要地,于是改以其为中书监、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然而兴宗辞让不拜。八月戊午日(9月26日),蔡兴宗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兴宗遗令薄葬,又奏还乐安县伯的封爵,朝廷在其子蔡景玄的坚持下准许[3][14]

性格特征

  • 兴宗双亲虽然在兴宗还很年轻时就去世了,但他自幼已有节操,尊奉宗姑寡嫂以及养育孤弱侄儿的事都在当世流传。太子左卫率王锡与其弟王僧达不和,王锡妻范氏写信诘难王僧达:“昔谢太傅奉嫂王夫人如慈母,今蔡兴宗亦有恭和之称。”可见其事已在士族中流传。
  • 兴宗亦重故情,其妻刘氏早死,留下一女,而外甥袁觊妻生下袁彖后亦去世了,这一子一女都交由袁觊母亲,亦即兴宗的姐姐蔡氏抚养。由于他们年纪相约,蔡氏故想让两人成婚,每次见兴宗都会说此事。后来孝武帝下诏让兴宗的女儿嫁给南平王刘敬猷,兴宗尝试阻止但孝武帝不肯收回成命,最终只能接受;袁彖亦因而另娶他人。袁觊一家后来因袁𫖮事而被废徙,兴宗的女儿亦因刘敬猷被前废帝所杀而守寡。当时各高门都向兴宗提亲,宋明帝亦命令兴宗将女儿改嫁谢氏,但兴宗这次坚持要将女嫁给袁彖,还姐姐心愿。吴兴人丘珍孙曾经出言侵犯兴宗,但兴宗却因才能和丘珍孙的儿子丘景先交好。后丘景先到鄱阳郡任官,在义嘉之难中于竟陵被杀,家中女弱流落夏口。兴宗任郢州刺史时就去哭丘景先之死,并还其家眷及灵柩回吴兴。父亲蔡廓与北地傅氏的傅隆交好,兴宗亦对这位父亲故友礼敬。
  • 兴宗为人疾恶扬善,一次一个叫孙敬玉的人和兴宗的一个侍女私通,被擒后兴宗下令施杖刑,但孙敬玉一点也不怕。兴宗见其应对特别就下令松绑并试试他的才能,最终发现他文才很好,于是将那个侍女许配给他,并为他们建屋居住。孙敬玉最终官至尚书右丞。
  • 出身寒门的王道隆在明帝死后掌握朝权,但此时见门第出身的兴宗还是恭敬地前行,并不敢自行坐下,一直等了很久才走,兴宗期间并没有邀请王道隆坐下。同类事情在五十年内发生过三次,其余两次是中书舍人秋当见琅邪王氏的太子詹事王昙首[15],以及中书舍人徐爰见同样是琅邪王氏的王球[16]

子女

  • 蔡景玄,名顺,字景玄,兴宗子,官至太尉从事中郎。
  • 蔡约,蔡顺弟,娶宋孝武帝女安吉公主,在南齐官至太子詹事。
  • 蔡寅,蔡撙第四兄。
  • 蔡撙,蔡约弟,官至南梁中书令。
  • 蔡氏,兴宗女,嫁袁彖。
  • 蔡氏,萧几母。

注释

  1. ^ 《南史·卷二十九·蔡兴宗传》:“幼为父廓所重,谓有己风。……故以兴宗为之名,以兴宗为之字。”
  2. ^ 《南史·卷二十九·蔡兴宗传》:“年十岁丧父,哀毁有异凡童。廓罢豫章郡还,起二宅……寻又丧母。”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宋书·卷五十七·蔡兴宗传》
  4. ^ 《宋书·卷五十七·蔡兴宗传》:“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告太宰江夏王义恭,应须策文,义恭曰:‘建立储副,本为今日,复安用此。’兴宗曰:‘累朝故事,莫不皆然。近永初之末,营阳王即位,亦有文策,今在尚书,可检视也。’不从。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兴宗出谓亲故曰:‘鲁昭在戚而有嘉容,终之以衅结大臣,昭子请死。国家之祸,其在此乎。’”
  5. ^ 《宋书·卷八十·临海王子顼传》:“前废帝即位,以本号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刺史如故。”兴宗将以刘子顼长史行荆州事,亦当行其八州都督。
  6. ^ 《宋书·卷五十七·蔡兴宗传》:“封前废帝凶暴,兴宗外甥袁𫖮为雍州刺史,劝兴宗行,曰:‘朝廷形势,人所共见,在内大臣,朝夕难保。舅今出居陕西,为八州行事,𫖮在襄、沔,地胜兵强,去江陵咫尺,水陆通便。若朝廷有事,可共立桓文之功,岂与受制文狂。祸难不测,同年而语乎。今天不去虎口,而守此危逼,后求复出,岂得哉。’兴宗曰:‘吾素门平进,与主上甚疏,未容有患。宫省内外,人不自保,会应有变。若内难得弭,外衅未必可量。汝欲在外求全,我欲居内免祸,各行所见,不亦善乎。’时京城危惧,衣冠咸欲远徙,后皆流离外难,百不一存。”
  7. ^ 《宋书·袁𫖮传》:“𫖮舅蔡兴宗谓之曰:‘襄阳星恶,岂可冒邪?”𫖮曰:‘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事有缓急故也。今者之行,本愿生出虎口。且天道辽远,何必皆验,如其有征,当修德以禳之耳。’”
  8. ^ 《宋书·薛安都传》:“太宗以四方已平,欲示威于淮外,遣张永、沈攸之以重军迎之。安都谓既已归顺,不应遣重兵,惧不免罪,乃遣信要引索虏。三年正月,索虏遣博陵公尉迟苟人、城阳公孔伯恭二万骑救之。永等引退,安都开门纳虏,虏即授安都徐州刺史、河东公。”
  9. ^ 《宋书·张永传》:“时薛安都据彭城请降,而诚心不款,太宗遣永与沈攸之以重兵迎之,加督前锋军事,进军彭城。安都招引索虏之兵既至,士卒离散,永狼狈引军还,为虏所追,大败。复值寒雪,士卒离散,永脚指断落,仅以身免,失其第四子。”
  10. ^ 《魏书·显祖纪》:“皇兴元年春正月癸巳,尉元大破张永、沈攸之于吕梁东,斩首数万级,冻死者甚众。获刘彧秦州刺史垣恭祖、羽林监沈承伯。永、攸之单骑走免。获军资器械不可胜数。”
  11. ^ 《魏书·尉元传》:“元以张永仍据险要,攻守势倍,惧伤士卒。乃命安都与璨等固守,身率精锐,扬兵于外,分击吕梁,绝其粮运。善居遁奔茱萸,仍与张引东走武原。驰骑追击,斩首八百余级。武原穷寇八千余人,拒战不下。元亲擐甲胄,四面攻之,破穆之外营,杀伤太半,获其辎重五百余乘,以给彭城诸军。然后收师缓战,开其走路。穆之率余烬奔于永军。永势挫力屈,元乘胜围之,攻其南门,永遂捐城夜遁。伯恭、安都乘势追击,时大雨雪,泗水冰合,永弃船而走。元豫测永必将奔亡,身率众军,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梁之东。斩首数万级,追北六十余里,死者相枕,手足冻断者十八九。”
  12. ^ 《宋书·蔡兴宗传》:“先徐州刺史薛安都据彭城反,后遣使归顺。泰始二年冬,遣张永率军迎之。兴宗曰:‘安都遣使归顺,此诚不虚。今宜抚之以和,即安所莅,不过须单使及咫尺书耳。若以重兵迎之,势必疑惧,或能招引北虏,为患不测。叛臣衅重,必宜翦戮,则比者所宥,亦已弘矣。况安都外据强地,密迩边关,考之国计,尤宜驯养。如其遂叛,将生旰食之忧。彭城崄固,兵强将勇,围之既难,攻不可拔,疆塞之虞,二三宜虑,臣为朝廷忧之。’时张永已行,不见从。安都闻大军过淮,婴城自守,要取索虏。永战大败,又值寒雪,死者十八九,遂失淮北四州。其先见如此。初,永败问至,上在乾明殿,先召司徒建安王休仁,又召兴宗,谓休仁曰:‘吾惭蔡仆射。’以败书示兴宗,曰:‘我愧卿。’”
  13. ^ 《宋书·明帝纪》:“夏四月己亥……是日,上崩于景福殿。”
  14. ^ 《宋书·后废帝纪》:“八月戊午,新徐中书监、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蔡兴宗薨。”
  15. ^ 《南史·卷三十二·张敷传》中写秋当见的是张敷。
  16. ^ 《南史·卷二十三·王球传》:“时中书舍人徐爰有宠于上,上尝命球及殷景仁与之相知。”

延伸阅读

[]

 宋书·卷57》,出自沈约宋书

参考资料

  • 《宋书·蔡兴宗传》
  • 《南史·蔡兴宗传》
  • 《资治通鉴》(卷一二九至一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