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彝志

《西南彝志》是一部重要的彝文古籍,为彝文文献资料的汇编。全书内容包括彝族先民的宇宙观人类起源观,古代彝民部族的社会生活,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源流,彝族各部的世系和相互关系,彝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共计彝文37万余字,堪称古代西南彝族历史的百科全书。[1]

《西南彝志》是该书的汉语译名,彝语原名念作“哎哺啥额”。“哎”(ɣei˧˧)、“哺”(bu˧˧)在彝语中指影和形,;“啥”(sa˨˧)、“额”(ŋe˧˩)指清气和浊气。“哎哺啥额”就是对“”(阴阳)思想的统称。[2]

据传,《西南彝志》的编纂者是古代水西热卧土目家的一位摩史(彝族传统社会中集史官、礼官、外交官等多种身份于一身的角色[3]),姓名已不可考。他生前搜集、整理了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彝文资料,于七十五岁高龄时,终于编纂完成了《西南彝志》。从书中记载的事实推论,具体成书年代可能在康熙三年(1664年)吴三桂平水西之后,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归流之前。[1]

《西南彝志》彝文原本,目前仅存一部,共三大卷,为贵州省大方县三元彝族苗族白族乡陈朝光家祖传,后在毕节专署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劝说下,于1956年捐献。原书现存北京民族文化宫,为一级文物。汉语译本于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出版[1]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耿恒. 贵州彝文古籍《西南彝志》选集审稿会议在毕节召开. 贵州民族研究. 1981, (1): 100–101. 
  2. ^ 冯利. 《西南彝志》的宇宙观试探.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5, (1): 35–38. 
  3. ^ 王俊、吴勰、罗沁、文启扬、王明亮. 论“摩史”在彝族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彝文古籍《摩史苏》的文本分析与田野调查. 毕节学院学报. 2014, (2):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