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杜斯龙属
阿比杜斯龙属(学名:Abydosaurus)是蜥脚下目腕龙科的一属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美国犹他州。阿比杜斯龙是少数发现完整头颅骨的蜥脚类恐龙之一,也是第一个被发现完整头颅骨的北美洲蜥脚类恐龙;大部分蜥脚类恐龙只发现颅后骨骼的个别骨头[1]。此外,阿比杜斯龙的牙齿狭窄,其他早期腕龙科的牙齿较宽[1]。
阿比杜斯龙属 化石时期:早白垩世,
| |
---|---|
阿比杜斯龙的复原图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脚下目 Sauropoda |
科: | †腕龙科 Brachiosauridae |
属: | †阿比杜斯龙属 Abydosaurus Chure et al., 2010 |
模式种 | |
†麦氏阿比杜斯龙 Abydosaurus mcintoshi Chure et al., 2010
|
发现与命名
阿比杜斯龙的化石都发现于犹他州恐龙国家纪念公园的一处砂岩层,属于雪松山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地层的Mussentuchit段。根据岩石中的锆石,这个地层的年代为1亿446万年前,误差值为正负95万年,相当于白垩纪早期的阿尔比阶;若计算最晚时期,阿比杜斯龙生存于森诺曼阶,来自于雪松山组之上的达科他组(Dakota Formation)[1]。
古生物学家共挖掘出了4具头骨化石,其中2个是非常完整的。正模标本(编号DINO 16488)是一个几乎完整的头颅骨与下颌,以及前四节颈椎的椎体(颈椎的其余部分被侵蚀消失)[1]。
编号DINO 17848标本是一个头颅骨与下颌的前半段,外鼻孔之后的骨头被侵蚀消失,剩下部分包含:左右前上颌骨与上颌骨(外鼻孔之前)、左右齿骨、左右上隅骨与隅骨的前段、右方骨、右翼骨、右前关节骨、右方颧骨、右外翼骨、夹板骨、间冠状骨[1]。
编号DINO 17849标本是一个几乎完整、但关节脱落的头颅骨,包含:脑壳、右前上颌骨、右颧骨、右泪骨、右眶后骨、腭骨、左右上颌骨、左右鼻骨、左右翼骨、左右外翼骨、左右方颧骨、左方骨、以及完整的上颌齿列[1]。
编号DINO 39727标本则是一个部分脑壳、一个部分骨盆和相连的荐椎与一节尾椎、一个肩胛骨、一个肱骨、以及数个掌骨。除了正模标本以外的三个标本,都发现于同一采石场的相近地点。这四个头颅骨的大小接近,都约0.5米长。上下颌的左右两侧各有14颗牙齿。上颌牙齿的横剖面呈D形,下颌牙齿较小,横剖面呈椭圆形[1]。
阿比杜斯龙的模式种是A. mcintoshi,是在2010年由丹尼尔·舒尔(Daniel Chure)等人所叙述、命名。属名来源于尼罗河上的埃及古城阿比杜斯,埃及神话中的冥王欧西里斯的头部与颈部被埋在此城。由于古生物学家是在美国犹他州格林河流域发现了这类恐龙的头骨与颈椎化石,便借用阿比杜斯来命名这属恐龙。而种名则是以古动物学家John S. McIntosh为名,John S. McIntosh曾长期在恐龙国家纪念公园挖掘化石[1][2][3]。
分类
根据颈椎的气腔形状,阿比杜斯龙被归类于巨龙形类。而研究人员根据阿比杜斯龙的泪骨有一个前突、颅顶颞上窝(Supratemporal fossa)的分隔狭窄、齿骨有一个分叉的后腹侧突、前段颈椎的横突有明显的后侧凸处,而将阿比杜斯龙分类为长颈巨龙的姊妹分类单元[1]。
特征
阿比杜斯龙的鉴定特征是:鼻骨侧突朝向前方,后缘缺乏钩状边缘、左右鼻骨的连接方式不对称、上颌骨的鼻突以背侧方向与鼻骨连接、外鼻孔小于眼眶、上颌牙齿的中间弯曲,接近45°[1]。
丹尼尔·舒尔等人在命名阿比杜斯龙时,将牠们与其他白垩纪早期的北美洲蜥脚类恐龙相比较。阿比杜斯龙的颈椎椎体短于帕拉克西龙、波塞东龙。阿比杜斯龙的肱骨长度接近雪松龙,都约1.6米长,但阿比杜斯龙的肱骨中段较宽,约26公分宽,而雪松龙的肱骨中段约18公分宽。与毒瘾龙相比,阿比杜斯龙的颈椎椎体两侧没有深凹处,也没有前方的平缓凸处,阿比杜斯龙的四肢骨头较毒瘾龙的宽。在外表上,星牙龙的牙齿化石类似阿比杜斯龙的下颌牙齿,但这些牙齿特征不足以成为巨龙形类的鉴定特征。另外,侧空龙牙齿化石的齿冠形状、磨损状况,相当类似阿比杜斯龙的上颌牙齿。但是,侧空龙的分类状态有争议,侧空龙有可能与星牙龙是相同动物,因此都出现类似阿比杜斯龙的牙齿特征[1]。
齿列
阿比杜斯龙的生存年代晚于长颈巨龙约4500万年,但两者的头颅骨非常类似,除了长颈巨龙的牙齿较宽。根据研究显示,在侏罗纪早期,蜥脚类恐龙的齿冠宽广;在侏罗纪晚期,部分蜥脚类恐龙演化出较狭窄的齿冠。在白垩纪时期,腕龙科与其他蜥脚类演化支的牙齿逐渐往狭窄演化;在白垩纪末期,蜥脚类恐龙都具有狭窄的牙齿。在蜥脚类恐龙中,较宽广的牙齿是原始特征,而蜥脚类恐龙的许多演化支个别演化出较狭窄的牙齿。在早期的理论中,蜥脚类恐龙的牙齿狭窄演化趋势,似乎与植物的演化、多样化有关系。而丹尼尔·舒尔等人提出,狭窄牙齿演化趋势可能与牙齿的高磨损率、高生长与替换率有关联;这是由于蜥脚类恐龙缺乏鸟臀目的许多进食特征,例如:喙状嘴、肉质颊肌、以及异齿型齿列,导致效率较低的进食与消化[1]。
参考资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Chure, Daniel; Britt, Brooks; Whitlock, John A.; and Wilson, Jeffrey A. First complete sauropod dinosaur skull from the Cretaceous of the Americas and the evolution of sauropod dentition (PDF). Naturwissenschaften. 2010,. Forthcoming. doi:10.1007/s00114-010-0650-6. [永久失效链接]
- ^ Liu, Pei Xiong. Recently Discovered Dinosaur Named After Retired Professor. The Wesleyan Argus. Wesleyan University. 26 February 2010 [1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9).
- ^ Wesleyan University Physics Department People. Wesleyan University. [1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6).
外部链接
- New dinosaur discovered head first, for a change. ScienceDaily. Feb 24, 2010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考古发现长颈恐龙新物种 不会咀嚼只能吞咽. 北方网. [201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2).
- 阿杜比斯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ino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