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萨战役
雅克萨战役是17世纪中后期清朝和俄罗斯沙皇国之间因边境冲突而爆发的一场战争,俄国及西欧文献称之为俄清边境冲突(俄语:Русско-цинский пограничный конфликт)或中俄边境冲突(英语:Sino-Russian border conflicts)。
雅克萨战役 | |||||||
---|---|---|---|---|---|---|---|
清军攻打雅克萨城 | |||||||
| |||||||
参战方 | |||||||
清朝 朝鲜国 |
俄罗斯沙皇国 雅克萨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1650年代: 海色 希福 明安达礼 沙尔虎达 巴海 申浏(朝鲜将军) 1680年代: 萨布素 彭春 郎坦 刘兆麒 |
叶罗费·帕夫洛维奇·哈巴罗夫 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 尼基弗尔·切尔尼戈夫斯基(波兰贵族) 阿法纳西·帕什科夫 阿列克谢·托尔布津 † 阿法纳西·贝顿 | ||||||
兵力 | |||||||
第一次3000人(俄方记载为15000人)[1] 第二次2100人(俄方记载为8000人以上)[1] |
第一次450人[1] 第二次826人[1] | ||||||
伤亡与损失 | |||||||
不详 | 超过600人 |
经过
顺治二年(1645年),沙皇俄国向西伯利亚扩张,并且进军黑龙江流域,几次被清军击败,然而满洲地区人烟稀少,一旦清军回撤,俄国人又再卷土重来,在黑龙江流域建城尼布楚(现俄罗斯联邦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津)。1665年—1674年,波兰人尼基弗尔·切尔尼戈夫斯基在雅克萨据地称王,建立“雅克萨”国,后并入俄国。
第一次战争
康熙年间俄国人还在不断侵扰黑龙江流域,并且鼓动当地索伦部酋长叛附,清圣祖玄烨震怒。几次交涉未果后,康熙帝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派遣彭春率领清军3000人围攻雅克萨,于5月25日发动总攻,又准备焚毁木城,俄军于是投降,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在受降仪式上发誓不再返回雅克萨。清军把俘获的700余个俄国人遣送回国,另有40多人不愿回国,被编为康熙俄裔近卫军。[2]
第二次战争
清军回防后,托尔布津撕毁誓言,率领俄军在七,八月间分批重返雅克萨,并全力构筑城堡工事,做了长期固守的准备,此时距其投降不过两月有余。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清军重新攻打雅克萨,城内有俄军826人及12门大炮。6月4日清军攻城未果,于是掘堑筑垒,围困雅克萨城长达10个月。城中俄军接近弹尽粮绝,除战死病死外仅剩下150余人。此时索菲亚派特使在 尼布楚和中国议和,康熙帝命令萨布素撤兵。[2]
1689年,中俄双方达成和议,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俄军撤出雅克萨,毁掉雅克萨城,划定中俄边界,整个外满洲(外东北)归中国所有。
评价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杨方指出,当时在尼布楚地区游牧的蒙古布里亚特部落并不属于清朝,清朝也从未对当地实行过有效统治,因而谈不上清朝割让了领土给俄罗斯,而且条约签订时,喀尔喀蒙古也不属于清朝[3]。
清史学者戴逸认为:“《尼布楚条约》保障了中国东北边境一百多年的安定和平,为清王朝后来平定西北、西南地区的叛乱提供了稳定富饶的大后方,对于清朝的发展和繁荣、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俄方认为,俄罗斯以失去大片领土的代价与清代中国达成了和解,由于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导致从来不属于中国的黑龙江左岸和额尔古纳河左岸大片俄罗斯的土地被划归中国。俄罗斯远东考察家涅维尔斯科伊认为,被迫签署《尼布楚条约》对俄国人而言是悲惨的结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