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斯特·威塞尔
霍斯特·威塞尔(Horst Ludwig Wessel,1907年10月9日—1930年2月23日)是一名德国纳粹活动家,于1930年被杀后,被追授为纳粹运动的英雄。他是歌曲《霍斯特·威塞尔之歌》,又称《旗帜高扬》(Die Fahne hoch)的歌词作者,这首歌曲是纳粹党的党歌,从1933年到1945年,也是纳粹德国的第二国歌。
霍斯特·威塞尔 Horst Wessel | |
---|---|
出生 | 德意志帝国比勒费尔德 | 1907年10月9日
逝世 | 1930年2月23日 魏玛共和国柏林 | (22岁)
早年
霍斯特·威塞尔出生在威斯特法伦的比勒费尔德,他的父亲路德维希·韦塞尔博士是一位路德会牧师,从1913年直到1930年去世一直担任柏林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尼古拉教堂的主任牧师。他的母亲路易丝·玛格丽特·韦塞尔也来自路德会牧师的家庭。他们全家住在附近的犹太大街(Judenstrasse)[1] 其在中世纪曾是柏林犹太人隔都的中心。
威塞尔受过良好的教育,从1914年到1922年就读小学(Volksschule des Köllnischen Gymnasiums),从1922年就读文法中学(Königstadt)。1926年4月他进入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法学院(今菩提树下大街的洪堡大学),表现为令人满意的学生,直到他决定将全部时间献给纳粹运动[2]。
威塞尔在早年就热衷于政治活动。他的父亲支持保守的德国国家人民党,威塞尔在15岁时加入了该党的青年团体俾斯麦青年(Bismarckjugend),很快他成为当地领袖,参加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青年团体的街头战斗。
纳粹活动家
不过,到1926年,霍斯特·威塞尔变得对德国国家人民党而言还是太激进了,于是同年12月他加入纳粹党及其准军事组织冲锋队。直到这时,纳粹在“红色的柏林”还很虚弱,但是从1926年在新任精力充沛的大区长官约瑟夫·戈培尔博士的带领下,纳粹党迅速击败了其他政党。威塞尔是由给戈培尔带入的纳粹化浪潮中的一员。
威塞尔很快给戈培尔留下了深刻印象,在1928年1月,柏林市当局为限制街头政治暴力取缔了冲锋队,他被派往维也纳,在那里学习纳粹运动的组织和策略。1929年5月威塞尔被任命为leader of SA-Troop 34, 当时他所居住的腓特烈斯海因区。1929年10月,他决定把全部时间投入纳粹运动,放弃了大学学业。
除了从事政治活动之外,威塞尔还有一些音乐天分。他演奏一种德国流行的双簧管芦笛(schalmei),成立了一支冲锋队芦笛乐队,用于在冲锋队列队行进、会议和吸引新的追随者时演奏音乐。1929年初,威塞尔为一首新的纳粹战歌(Kampflied)写了歌词,最初于9月发表在戈培尔的报纸《进攻》(Der Angriff)上,标题是《不知名的冲锋队员》(Der Unbekannte SA-Mann),这首歌后来称为《旗帜高扬》或《霍斯特·威塞尔之歌》。后来纳粹宣称他还作了曲,但是事实上曲调似乎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帝国海军歌曲,最初可能是一首民歌。
当时柏林夜生活的中心亚历山大广场,是威塞尔的冲锋队版图的一部分。按照Richter Norton所说,威塞尔从事于为其他纳粹人物获得妓女[3]。1929年9月,他在亚历山大广场的酒吧结识一名18岁的妓女 Erna Jänicke。不久,他搬到她在大法兰克福街(今卡尔·马克思大街)的房间与她同居。女房东Frau Salm,其已故丈夫是一名活跃的共产党员。Frau Salm 看来相当不喜欢威塞尔,几个月后由于未付房租而爆发了争吵[4]。
1930年1月14日晚上,有人敲门,威塞尔去开门时,被枪击中脸部,袭击者随后逃离现场。威塞尔严重受伤,在医院弥留多日,直到2月23日死亡。杀死他的刺客是阿布雷契或阿里·霍勒尔,是当地共产党的一名活跃成员。霍勒尔被判处六年监禁,到1933年纳粹党执政后被盖世太保杀死[5]。德国共产党宣布对这次袭击不知情,并表示这是由于威塞尔和女房东之间的金钱纠纷而引起。另一个版本说,杀死霍斯特·威塞尔的凶手是争夺Jänicke感情的竞争对手。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有可能是女人Frau Salm 请她已故丈夫的老同志帮助对付顽抗房租的房客[6],也可能是当地共产党为当天早些时候一名17岁的共产党员卡米洛·罗斯被当地纳粹谋杀而进行的报复性枪击事件。
身后
3月1日,霍斯特·威塞尔埋葬在普伦茨劳大道的尼古拉公墓。据报道有3万人排列在街道两旁,观看出殡队伍。戈培尔发表了悼词,赫尔曼·戈林和前皇帝威廉二世的儿子奥古斯特·威廉王子(他也加入了冲锋队)出席了葬礼仪式。
1933年纳粹党执政后,在他的坟墓前竖立了精心制作的纪念碑,是纳粹党人每年前去朝圣的地点,并且要在那里唱霍斯特·威塞尔之歌,以及发表演讲。戈培尔的宣传机器将威塞尔拔高到纳粹运动头号烈士的地位。纳粹宣传颂扬他的生活。冲锋队杂志Die Brünnen宣称,“霍斯特·威塞尔远远超过拿撒勒的耶稣多少-耶稣尚且请求将苦杯取开。威塞尔超过耶稣何等高不可攀的高度!”[7]霍斯特·威塞尔得到了纪念碑、书籍和电影等各种方式的纪念。汉斯·海因茨·埃韦斯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小说。纳粹时期最早的电影之一就是根据埃韦斯的小说改编,关于他生平的理想化版本。但是戈培尔不喜欢这部电影,临时加以取缔,在改动后才允许发行,主角的名字也被改为虚构的“汉斯 Westmar”[8]。
威塞尔去世的柏林的腓特烈斯海因区,被更名为霍斯特·威塞尔区,米特区的一个广场 Bülowplatz也被更名为霍斯特·威塞尔广场,附近的地铁车站也一同更名。战后,腓特烈斯海因区恢复原名,位于东柏林的霍斯特·威塞尔广场以卡尔·李卜克内西命名为李卜克内西广场。1969年以社会主义者女英雄罗莎·卢森堡重新命名为罗莎·卢森堡广场,直到今日[9]。
1936年,德国海军将一艘三桅训练舰命名为“霍斯特·威塞尔号”。这艘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美国的战利品。经过维修和改装,1946年5月15日加入美国海岸警卫队,目前仍在服役。
霍斯特·威塞尔的“殉道”直接促使他的《霍斯特·威塞尔之歌》成为纳粹党正式的奉献之歌(Weihelied)。从1933年起,这首歌又成为德国国歌非正式的第二部分,紧接着《德意志高于一切》之后演唱。1945年,这首歌曲和其他所有纳粹标志遭到禁止,直到今日,无论歌词还是旋律在德国都是非法的。
1945年纳粹德国倒台后,威塞尔的坟墓位于共产党统治的东柏林。纪念物被摧毁,威塞尔的遗体被挖出销毁。其坟墓的方位现在只能威塞尔父亲路德维希的墓碑来标明,那上面的姓氏“威塞尔”也被除去[10]。
参考文献
- ^ The Horst-Wessel-Lied - A Reappraisal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08-08. This document is the main reference used for this article.
- ^ Lesser known facts of WW II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8-12.
- ^ Richter Norton, One Day They Were Simply Gone: The Nazi Persecution of Homosexual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5-12.
- ^ Michael Burleigh (2000) The Third Reich, a new history, Pan p138
- ^ Joachim Fest, Hitler
- ^ History Today, October 2007 p.27
- ^ Die Brünnen, 2 Jan, 1934, quoted in Schumann, F.L., Hitler and the Nazi Dictatorship, London, 1936, p.368
- ^ Welch, D., Propaganda and the German Cinema, pp. 61-71.
- ^ Horst-Wessel-Platz. [200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See photos of Horst Wessel's grave. [200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