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电影)
《风吹麦浪》(英语: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是一部肯·洛区导演的2006年英国电影,由肯·洛区的长期合作伙伴——保罗·拉维提编剧、莉碧加·奥拜恩监制、Sixteen Films制作。影片背景是爱尔兰独立战争(1919年-1921年)、爱尔兰内战(1922年-1923年)期间,讲述一对爱尔兰南部科克郡的年轻兄弟戴文(Damien)与泰迪(Teddy),参与爱尔兰共和军争取爱尔兰独立,以及后来兄弟因对《英爱条约》的不同见解,引发兄弟阋墙的悲剧。电影名称取自19世纪爱尔兰诗人Robert Dwyer Joyce的同名民谣(风吹麦浪)。
风吹麦浪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肯·洛区 (Ken Loach) |
监制 | 莉碧加·奥拜恩 (Rebecca O'Brien) |
编剧 | 保罗·拉维提 (Paul Laverty) |
主演 | 斯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德莱克·德兰尼 (Pádraic Delaney) 欧拉·费兹婕勒 (Orla Fitzgerald) 连恩·高尼汉 (Liam Cunningham) |
配乐 | 乔治·芬顿 (George Fenton) |
摄影 | Barry Ackroyd |
剪辑 | Jonathan Morris |
制片商 | Sixteen Films |
片长 | 127分钟 |
产地 | 爱尔兰 英国 德国 意大利 西班牙 法国 |
语言 | 英语、爱尔兰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第59届康城影展 (2006年5月18日 ) 英国及爱尔兰 (2006年6月23日 ) 美国 (2007年3月14日 ) |
发行商 | 百代电影公司 |
票房 | 约22,800,000美元[1]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风吹麦浪 |
香港 | 风吹麦动 |
台湾 | 吹动大麦的风 |
本片入围2006年第59届康城影展,导演凭本片首次获得最高荣誉的金棕榈奖[2]。本片是肯·洛区仡今最卖座的电影,同时也是历来最高收益的爱尔兰独立电影[3]。
剧情
1920年开始,当时正值爱尔兰独立战争爆发,年轻医科生戴文(Damien O'Donovan)准备离开爱尔兰南部家乡到伦敦医院工作,其兄泰迪则参与了爱尔兰共和军的游击队。戴文起行前在Peggy 家共聚,英国皇家爱尔兰警队的非正规武装部队黑棕部队前来搜查,他目睹了Peggy 的孙儿Micheál Ó Súilleabháin 因与非正规军队黑棕部队发生龃龉及没有以英语说出名字而被部队打死;以及准备乘火车时,目睹车长与站长因奉行工会政策不准英军及军备登车而被殴打和侮辱。此时戴文改变初衷,决定留下参加游击队和泰迪一起作战。
泰迪与队友一行11人为了报复,突袭皇家爱尔兰警队武器库并取得军火,并杀死了四名警队预备队队员。其后,农庄主人John Hamilton 爵士威逼一名工人兼共和军成员Chris Reilly 向英军情报机构透露他们的行踪,他们全部被捕。在拘留所里,英军使用酷刑(剥指甲)拷问泰迪有关武器及共和军下落,泰迪不肯就范,全队人面临被处决。戴文在牢房里重遇了那名火车司机丹(Dan),他是工会组织者很早的时候就参与了1913年都柏林大罢工,是当年领袖占士·康诺利的追随者,两人都交流了共同理念——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最后,一名牢房士兵协助他们逃狱,然而有三人未能逃走而被处决。泰迪狱中受刑讯逼供因伤在Peggy 的农场休养,戴文暂时领导小队。Peggy 的孙女Sinead 得知John 和Chris 泄漏消息,抓了他们作为人质报复。虽然戴文与Chris 自幼认识,戴文在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亲自处决他们。
泰迪逐渐康复,一天戴文与泰迪来到市会堂,见到共和军的法庭运作。当时一名商人被法庭控告向妇人放高利贷,泰迪却把商人放走,泰迪指没有商人的财政支持难以获得军火保住胜果,戴文与丹则持相反意见指他们如果不能维持公义就难以取信于民,就跟英国管治无异——最多只是国旗颜色的不同。
戴文与战友一起在路边突袭皇家爱尔兰警队,双方发生枪战,警队被歼而共和军亦有伤亡。戴文等人回到Peggy 的农场,黑棕部队到来大肆破坏,侮辱农社内的妇人并焚烧房舍,戴文一行这时没有子弹只能躲在一旁无法协助。戴文之后走去安慰Sinead,这时共和军传来停火的消息。《英爱条约》的签订将取代英国管治,并成立爱尔兰自由邦成为英国辖下的自治领,惟北部的六个郡成为北爱尔兰仍被英国管治。共和军内部对《英爱条约》意见纷纭,泰迪等主和派认为条约能即时带来和平,并希望稍后继续争取全面爱尔兰独立,戴文与丹则认为要继续战争直到爱尔兰完全独立。
泰迪成为新成立的爱尔兰自由邦的军队,而戴文与反对条约的盟友则加入反条约的爱尔兰共和军。爱尔兰内战爆发,戴文与丹的小队以游击战对付新成立的爱尔兰军,双方暴力冲突仍频,泰迪则忧虑爱尔兰问题不能自己解决会促使英国重新介入爱尔兰事务。
后来,一次戴文参与突袭爱尔兰军的武器库行动失败,丹战死,戴文被擒。戴文被关押的牢房正是之前越狱的地方,泰迪不想处决弟弟,游说戴文供出共和军及武器库下落以换取特赦。戴文拒绝,并写信给Sinead 交待遗言。戴文被押往牢房空地,并由泰迪下令行刑队枪决。最后,泰迪把信带给Sinead,她非常悲伤并愤怒地打骂泰迪。
评价
本片获得影评的普遍正面评价。截至2010年7月,影评网站烂番茄里的108个评论,其中88%给予正面评价。[4]每日电讯报的首席影评人Sukhdev Sandhu 形容电影勇敢、引人入胜,同时导演表现出高尚和非常英国传统的异见者,处理历史毫不说教,相信观众多少可就银幕所见和当代的军事占领历史之间互相参照。[5]
本片处理爱尔兰独立历史涉及争议,引起英国内部的强烈不同意见,然而一些反对意见的论者并未有看过电影。爱尔兰历史学者Ruth Edwards 在每日邮报撰文以“为何这么憎恨自己的国家”为题,抨击导演肯·洛区把英国人描写成虐待成性,爱尔兰独立分子是浪漫、理想主义的战士,他们采取暴力只因自己坚定信念,并批评导演自60年代从影以来采取的偏激取态。[6]
英国记者及作家Stuart Jeffries 谓自己不会看《风吹麦浪》,并指他的电影犹如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7]
Tim Luckhurst 指以爱尔兰独立历史恶意地反对英国,并以为纳粹德国拍摄政治宣传电影的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相提并论。[8]
奖项
电影获得2006年第59届康城影展金棕榈奖,是导演首次获得这项最高荣誉,影展评审团主席王家卫表示全体成员一致同意颁奖给本片。评审之一的英国演员海伦娜·博纳姆·卡特表示,“这是一部极好的爱尔兰问题教育片,展示了很厚重的人文关怀精神。我们的反响难以言喻,但都被电影深深地打动了。[9]”5月28日,肯·洛区颁奖仪式上表示,这部电影虽然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故事,但也是对美国入侵伊拉克的一种批评。导演在颁奖礼后说:“我们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我们的电影在正视英国帝国主义历史上迈出了一小步,很小的一步。[9]”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引用
- ^ Box Office Mojo上《风吹麦浪》的资料(英文)
- ^ Festival de Cannes: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Festival de Cannes. [201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2).
- ^ Loach Film Sets New Money Mark. RTE. 2006-08-06 [201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20).
- ^ 烂番茄上《风吹麦浪》的资料(英文)
- ^ Sandhu, Sukhdev. Powerful - but never preachy. Daily Telegraph. 2006-06-23 [201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3).
- ^ Edwards, Ruth Dudley. Why does Ken Loach loathe his country so much?. Daily Mail. 2006-05-30 [201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 ^ Come out fighting. The Guardian. [201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30).
- ^ Luckhurst, Tim. Director in a class of his own. UK. 2006-05-31.[失效链接]
- ^ 9.0 9.1 Loach film wins top Cannes prize. BBC. 2006-05-29 [201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23).
来源
- The crying of the wind, Film of the Month: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视与声 (伦敦: 英国电影学会). 2006年7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1) (英国英语).
- Rigoulet, Laurent. 肯․洛區專訪. 电视全览. 2006-08-19 [201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