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辛的青年时代

苏联电影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俄语:Юность Максима),是一部发行于1935年的苏联电影,由格里戈里·科津采夫列昂尼德·塔拉乌别尔格英语Leonid Trauberg执导,讲述1910年代青年马克辛参与革命运动的故事。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
Юность Максима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电影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格里戈里·科津采夫
列昂尼德·塔拉乌别尔格英语Leonid Trauberg
剧本格里戈里·科津采夫
列昂尼德·塔拉乌别尔格
主演鲍里斯·奇尔科夫[*]
Aleksandr Kulakov[*]
斯捷潘·卡尤科夫[*]
配乐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摄影安德烈·莫斯科文英语Andrei Moskvin
制片商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
片长92分钟
产地 苏联
语言俄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苏联:1935年1月27日
发行商 苏联:国家电影摄影及摄影部门
 美国:阿姆基诺
 奥地利:全苏影片出口联合公司
前作与续作
续作马克辛的归来英语The Return of Maxim

剧情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电影片段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的故事发生于1910年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工厂区,主角马克辛是一个为人开朗乐观、坚毅勇敢的青年,与安得列和焦码两人结为好友;三人是当地一座工厂的工人,那时的工人受到工厂主、监工等人的剥削,令充满正义感的马克辛感到厌恶[1]

一天,马克辛在上班途中看见一名女子正被监工追捕,便与两名好友一起协助她躲避,后来意外发现她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工厂在同一天发现该名女子派发的政治传单,车间主任和监工利诱马克辛协助调查传单的由来,马克辛却以装疯卖傻来拒绝[2]。刚巧,安得列因工受伤,监工便要求马克辛和焦码视察工人开办的学校有否鼓吹革命思想,作为工厂向安得列提供医药费的交换条件,两人无奈答应[3]。在那所学校里,两人发现早前所救的女子是一名女教师,她名为娜塔莎,暗中讲述工厂主对工人的剥削;马克辛对娜塔莎产生好感,又从她的讲解中领悟到一些道理,便不肯向监工指认她[4]

马克辛令娜塔莎再次幸免于难,但监工也拒绝支付安得列的医药费,最终安得列死去了,引起工人群情震动[3]。此后,工厂又有一名工人因工致死,工人们感到愤怒,发起游行抗议;马克辛在游行中派发传单而被捕下狱,焦码为救友而向警员掷石,遭到处死[5]。两个好友的死对马克辛造成沉重打击,马克辛打算与统治者抗争后一死了之,却因同室狱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地下组织领袖巴利瓦诺夫的鼓励而打消死念,并在后者的教导之下得到许多革命知识[6]

出狱后,马克辛继续参与革命运动,得到巴利瓦诺夫的赏识,也受到其他革命份子的尊敬[6]。电影以马克辛离开家乡、改到俄国其他地方推动革命告终[7]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剧照
马克辛 鲍里斯·奇尔科夫英语Boris Chirkov[8]  
安得列 亚历山大·库拉科夫  
焦码 斯捷潘·卡尤科夫英语Stepan Kayukov[8]  
娜塔莎 瓦莲京娜·基芭尔季娜俄语Кибардина, Валентина Тихоновна[8]  
巴利瓦诺夫 米哈伊尔·塔尔哈诺夫英语Mikhail Tarkhanov (actor)[8]  

制作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是“马克辛三部曲”的首部,后两部分别是《马克辛的归来英语The Return of Maxim》和《革命摇篮维堡区英语The Vyborg Side[7]。电影的剧情是基于真实工人的回忆录,并据此创作了马克辛这个角色,作为革命英雄的原型、革命时代贫苦青年的典型[9][10]。导演表示,此电影旨在通过马克辛的成长经历来反映整个时代[11]

此电影起初几乎遭到打压,后来因工人委员会将其评为“足够现实”,才得以发行[9]。电影在制成之初招致“太轻浮”的批评,而且当时的片名是《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列宁为首的派别、苏联共产党前身),引起“电影内容是否承受得起此片名”的质疑[12]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的电影摄影采用了印象主义风格[13]。此电影的摄影风格朴实而严谨,每一帧镜头均结构完整,明暗色调形成了强烈对比,既令人物突出,也令观众对背景环境留下深刻印象[14]

此电影由知名音乐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配曲[14]。电影的关键点通常会配以革命歌曲或民歌,而革命行动的片段也会用音乐来遮罩[13]。电影有多首配乐,其中《华沙工人曲英语Warszawianka (1905)》、《你们已英勇牺牲》(Вы жертвою пали)、《我爱夏天加钓竿》(Люблю Я летом с удочкой)与《蓝色球正在自旋转动俄语Крутится, вертится шар голубой》此四首全是以剧情内声音英语Diegesis的形式出现[15]

反响

文化影响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主角马克辛的形象在苏联深入民心[11]。当时,不少苏联人向马克辛写信寻求建议,更有城镇选出马克辛作议会代表[16]。马克辛被视为当代青年的“灯塔”,有家长把小孩取名为马克辛[17]。马克辛在电影内歌唱的《蓝色球正在自旋转动》一曲也变得十分流行,有苏联工人在街上传唱此曲[17]

马克辛的形象亦在其他文化作品出现[11]。一些后来的苏联电影有马克辛的角色,例如1939年的《伟大的公民英语The Great Citizen》与1941年的《战时影片集》[11]苏德战争期间的苏联歌曲《两位马克辛》(Два Максима)描述马克辛用马克沁机枪打击敌人,此歌曲受军人欢迎[18]

评论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发行后的竞争对手是另一苏联电影《恰巴耶夫》,最终两部电影赢得同样多的赞誉,一样备受欢迎[16]。《共青团真理报》等报章报导指,共50万名观众出席了此电影的首映式[17]。《马克辛的青年时代》亦得到苏联官方的认可:据格里戈里·科津采夫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观看此电影时说出“对。不对。这样好……对。”的一句话,这表示斯大林认可此电影,并把电影情节作为事实一样评论[16]

《共青团真理报》评论指,《马克辛的青年时代》现实地描述了1930年代的苏联青年,并提供了正当的苏联人楷模[17]。美国影评家安德烈·森瓦德德语Andre Sennwald认为,《马克辛的青年时代》是俄罗斯现赛主义电影摄影风格“突出而有力”的表达,而且演员的演出完美无瑕[8]。此电影亦在1935年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评为最佳外语片之一[19]

参考资料

引用

  1. ^ 郑雪来 2003,第65, 68页.
  2. ^ 郑雪来 2003,第65–66页.
  3. ^ 3.0 3.1 郑雪来 2003,第66页.
  4. ^ 郑雪来 2003,第66, 68页.
  5. ^ 郑雪来 2003,第66–67页.
  6. ^ 6.0 6.1 郑雪来 2003,第67页.
  7. ^ 7.0 7.1 Klinowski & Garbicz 2012THE RETURN OF MAXIM (Grigori Kozintsev and Leonid Trauberg).
  8. ^ 8.0 8.1 8.2 8.3 8.4 Sennwald 1935.
  9. ^ 9.0 9.1 Kizirian.
  10. ^ 郑雪来 2003,第68–69页.
  11. ^ 11.0 11.1 11.2 11.3 郑雪来 2003,第68页.
  12. ^ Riley 2005,第28–29页.
  13. ^ 13.0 13.1 Riley 2005,第27页.
  14. ^ 14.0 14.1 郑雪来 2003,第69页.
  15. ^ Titus 2016,第135–143页.
  16. ^ 16.0 16.1 16.2 Riley 2005,第29页.
  17. ^ 17.0 17.1 17.2 17.3 Titus 2016,第143页.
  18. ^ Ao.
  19.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文献

书籍

  • Riley, John. Dmitri Shostakovich: A Life in Film: The Filmmaker's Companion 3. I.B.Tauris. 2005. ISBN 9781850437093. 
  • Klinowski, Jacek; Garbicz, Adam. Feature Cinema in the 20th Century: Volume One: 1913-1950: a Comprehensive Guide. Planet RGB Limited. 2012. ISBN 9781624075643. 
  • Titus, Joan. The Early Film Music of Dmitry Shostakovi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ISBN 9780199315147. 
  • 郑雪来.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四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ISBN 9787533431112. 

网页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