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特尔·克莱尔·巴舍尔德

American chemist

默特尔·克莱尔·巴舍尔德(英语:Myrtle Claire Bachelder,1908年3月13日—1997年5月22日)美国化学家陆军妇女队英语Women's Army Corps军官,曾秘密工作于曼哈顿计划从事原子弹研发,在金属化学技术上亦有贡献。

默特尔·巴舍尔德
出生1908年3月13日
 美国马萨诸塞州奥兰治英语Orange, Massachusetts
逝世1997年5月22日(1997岁—05—22)(89岁)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国籍 美国
知名于稀土元素化学性质的研究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冶金学
放射化学
机构芝加哥大学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巴舍尔德早年供职于美国陆军妇女队,后加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事核武器开发,直接服务于曼哈顿计划。她所开创的实验方法对项目制作原子弹颇具重要性。二战结束后,巴舍尔德转入芝加哥大学从事金属化学方向的研究,在稀有元素提纯等方面均有所贡献。自研究所退休后,她曾出任出任美国退休人员协会的官员。

早期经历

1908年3月13日,默特尔·巴舍尔德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奥兰治英语Orange, Massachusetts。1930年毕业于米德尔伯里学院,获得理学士学位,随后在马萨诸塞州南哈德利一所高中担任科学老师和体育教练。教书的同时,她在波士顿大学继续进修教育学,并在1939年获得硕士学位。[1][2][3]

二战期间

1942年11月,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巴舍尔德在其位于斯普林菲尔德总部加入了美国陆军妇女队英语Women's Army Corps。她先后在美国多地接受军事训练,随后被分配至陆军妇女队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的分遣队,直接参与曼哈顿计划。她收到秘密指令,带领15到20位陆军妇女队成员,从驻扎地爱荷华州得梅因出发,经俄克拉荷马州锡尔堡到达新墨西哥州首府圣塔菲。1943年10月21日,巴舍尔德一行最终驻扎在洛斯阿拉莫斯[1][4]

曼哈顿计划旨在开发核武器,项目在位于沙漠地带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秘密进行。巴舍尔德负责对铀的同位素进行光谱分析,其中只有铀-235可裂变物质。巴舍尔德的任务因而十分关键:她必须保证原子弹中核物质的纯度,这样核爆炸才能产生。[4]

 
1946年巴舍尔德(居中)在洛斯阿拉莫斯,两侧是另两位分遣队的军官。

这些试验方法在钚-239的制备中也有用到,类似的方法也运用于铀弹“小男孩”的制造中,而1945年7月“三一试验”中的原子弹[5]和投于长崎市的“胖子原子弹[6],更是使用了钚制作内部核心。曼哈顿计划在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指导下进行,巴舍尔德曾这样评价他[7]

“一个永远拿着笔和纸的人”,他沉浸在物理理论之中,也对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设备赞叹不已。巴舍尔德记得,奥本海默曾站在她的实验室那台最重要、最昂贵的仪器前随便乱拍按钮……他问道:“这个是干什么的?”然后他又去拍另一个按钮……要不是有人劝止他,恐怕他就会毁了那台设备。

在核能方面的贡献

二战结束,原子弹的研发告于段落,与此同时,民用核能蓬勃发展。1945年10月,监管核技术研究的暂定委员会提交了梅-约翰逊法案(May-Johnson Bill),该法案允许军人参与和部分控制核研究。这一提议遭到了巴舍尔德在内的多位核专家的反对;法案最终没能在国会通过,取而代之的是1946年原子能法案。1947年1月,新成立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解密了此前270份秘密档案,包括X射线和铀矿提炼的技术文件,而这些发现正是巴舍尔德在战时做出的。作为一位女性,巴舍尔德罕见地取得了重大的科学成就,她的贡献也在此时得到了认可。[8][9]

科研和后期经历

 
位于芝加哥大学的雕塑《核能》(Nuclear Energy),为纪念曼哈顿计划创作

退伍后,巴舍尔德加入芝加哥大学从事化学研究。曼哈顿计划初期,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兰克曾担任“冶金实验室”化学部主任(Director of the Chemistry Division),这所位于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曾是核研究的重镇,早在1942年就首次实现了自持链式核反应。巴舍尔德加入的正是芝加哥大学金属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etals,1967年更名为詹姆斯·弗兰克研究所)。在这里她继续在金属化学方面的研究。[10][11][12]

这一时期,巴舍尔德取得了诸多成就。她进一步发展了稀有元素的提纯法[10]。她的研究兴趣甚至延伸到了海洋考古学,比如她曾测定出爱琴海沉船中黄铜炮的化学组成[11]。她在天体化学上也有贡献,美国航空航天局便曾邀请她分析阿波罗计划自1969年至1972年间从月球表面上收集来的岩石[2]

1973年,巴舍尔德从詹姆斯·弗兰克研究所退休,随后出任美国退休人员协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的官员。1997年5月22日,巴舍尔德在芝加哥逝世。[3]

思想

巴舍尔德认为参与核武开发,以及美国随后向日本投放核弹,都是符合道义的,因为后者终止了二战,特别是使美军免于登陆日本本土,陷入与日军更惨烈的战斗中,防止了伤亡扩大。战略武器限制谈判期间,巴舍尔德虽支持控制核武,但也曾发表如下言论[7]

核武反对者应该把40年代的核武建设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看:“你不能把核武研发抽离出那个时代,放在如今80年代的背景下审视,然后判断它是否正当。”

参考资料

  1. ^ 1.0 1.1 Bell, Iris Y. Los Alamos WAACs/WACs: World War II, 1943–1946. Sarasota, Florida: Coastal Printing. 1993: 29. ISBN 0-9637321-1-0. 
  2. ^ 2.0 2.1 Myrtle C. Bachelder. Chicago Tribune. 1997-05-26 [2014-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3. ^ 3.0 3.1 Myrtle Bachelder. Mocavo. [2014-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4. ^ 4.0 4.1 Howes, Ruth H.; Herzenber, Caroline L. Their Day in the Sun: Women of the Manhattan Project.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2003: 149–150. ISBN 0-585-38881-4. 
  5. ^ Kathryn Westcott. The day the world lit up. BBC. [2014-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7). 
  6. ^ 如何造原子弹. 网易新闻. [2014-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7. ^ 7.0 7.1 "Los Alamos Aide Recalls Dawn of Atomic Age". Brett Staples, Chicago Sun-Times, 1984-11-09.
  8. ^ "Atomic Boiler Hints Now Off Secret List, Women Among Authors". Howard W. Blakeslee, Associated Press, 1947-01-31.
  9. ^ Holloway, O. Willard. American and British Atomic Energy Reports.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1948-02 [2014-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1). 
  10. ^ 10.0 10.1 Bachelder, M.C.; Sparrow, P M. Determination of Antimony in Indium Antimonide. Analytical Chemistry. 1957-01, 29 (1): 149–150. ISSN 0003-2700. doi:10.1021/ac60121a043. 
  11. ^ 11.0 11.1 Bachelder, M.C. Effect of Constituent Materials upon Spectrographic Measurement of Seven Impurity Elements.. Analytical Chemistry. 1949-11, 21 (11): 1366–1369. doi:10.1021/ac60035a018. 
  12. ^ Bachelder, Myrtle C. A diagnostic test on the mastery of chemical calculation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5 (4): 217. 1948-04. ISSN 0021-9584. doi:10.1021/ed025p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