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年大彗星

1132年大彗星(Great Comet of 1132),正式命名为C/1132 T1,是一颗1132年肉眼可见的彗星。由于其非凡的亮度,它被认为是大彗星之一。

C/1132 T1
发现
发现日1132年10月3日
临时编号Great Comet of 1132
轨道特性
近日点0.736AU
离心率1.0
轨道倾角106°
历次近日点
日期
1132年8月30日

观测历史

根据14世纪中叶的中国编年史金史》记载,1132年10月4日(当地时间),天文学家大熊座发现了一颗“扫帚星”。第二天,它出现在日本韩国,正如编年史《大日本史》和《高丽史》中所提到的。根据日本史书纪录,它很可能位于御夫座鹿豹座区域,颜色为白色,3°长尾巴指向西方。所有这些彗星观察纪录可能都发生在早上。

10月7日,这颗彗星已经非常引人注目,在《宋史》等几部中国编年史中再次出现,而且在上述韩国和日本编年史中也有报导。彗星在天空中移动得很快,进入牡羊座,彗尾指向西北方向。韩国人只提到了3°长的尾巴,而日本人则报道了超过30°长的尾巴,并且相当明亮。这颗彗星可能在日落时从东方升起,日出时在西方落下,因此整晚都可见。

日本记录指出,10月8日,彗星向南移动,尾部光线也变弱,仅有10°长。英国伍斯特的约翰(John of Worcester)的《 Chronicon ex Chronicis》也在同一天记录:

“一颗彗星出现在10月8日,并且保持可见将近5天。[1]

10月9日,中国人和日本人再次在鲸鱼座观测到这颗彗星。根据日本纪录,彗尾长度仍为2-3°。接下来的两天,日本天空多云,最后一次观测彗星是10月12日。根据中文文献,最后一次观测则发生在10月27日,可能是在傍晚的天空。

另一份德国的当代报道只简单地提到了当年彗星的出现:

月食发生在3月2日,同一年的几个晚上都可以看到彗星。[2]

亚历山大·居伊·潘格雷(Alexandre Guy Pingré)在彗星学中,将10月2日作为第一次观测的日期[3]。而 詹姆斯·威廉斯则错误地将中国观测的日期纪录为10月7日到8月14日。 詹姆斯·威廉斯提到了1133年9月29日的另一个天体[4],然而搞错中国观测日期为1132年10月3日[5]

10月7日左右,这颗彗星的视星等达到-1等[6]。然而天文学家根据历史纪录计算,得知这颗彗星的亮度可能达到-2.2等(相当于木星),甚至可以在中世纪的黑夜里让物体产生淡淡的阴影[7]

参考资料

  1. ^ J. R. H. Weaver (Hrsg.): Anecdota Oxoniensia – The Chronicle of John of Worcester 1118–1140.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08, S. 36 (PDF; 2,48 MB).
  2. ^ G. H. Pertz (Hrsg.): Annales Sancti Blasii. In: 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 Bd. 17, Hannover 1861, S. 278 (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A. G. Pingré: Cométographie ou Traité historique et théorique des comètes. Bd. I. Imprimerie Royale, Paris 1783, S. 392, 627 (PDF; 56,49 MB).
  4. ^ J. Williams: Observations of Comets, from B.C. 611 to A.D. 1640. Strangeways and Walden, London 1871, S. 61, 65 (PDF, 20,93 MB).
  5. ^ G. W. Kronk: Cometography – A Catalog of Comets. Volume 1: Ancient–179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9, ISBN 978-0-521-58504-0, S. 198–199.
  6. ^ D. K. Yeomans. NASA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Great Comets in History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D. A. J. Seargent: The Greatest Comets in History: Broom Stars and Celestial Scimitars. Springer, New York 2009, ISBN 978-0-387-09512-7, S.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