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切青历史

地域专门史

什切青波兰语Szczecin),德语称斯德丁(德语:Stettin),是波罗的海沿岸奥得河入海口的一座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8世纪。这座城市曾被波兰、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统治。自中世纪以来,它就是波美拉尼亚地区最大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如今它是波兰西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波兰第二大的港口城市。

什切青市徽

中世纪

在12世纪沃林衰落后,斯德蒂努姆(Stetinum)成为波罗的海南部海岸最重要和最强大的城市之一,拥有约5,000名居民[1]。在1121-1122年的冬季战役中,该地区被波兰的博莱斯瓦夫三世征服,他邀请班贝格的天主教主教奥托为公民施洗(1124年)。波美拉尼亚公爵瓦迪斯瓦夫一世在此期间被记录为当地公爵。瓦迪斯瓦设法将他的公国向西扩张,从而形成了后来波美拉尼亚公国的领土主体,并于1128年组织了奥托的第二次访问。此时,圣彼得和保罗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建立起来。它一直处于波兰的宗主权之下,直到波兰的博莱斯瓦夫三世去世后波兰分裂,之后仍然是独立的波美拉尼亚公国的首都,仍然由当地的斯拉夫格里芬王朝统治,瓦蒂斯瓦夫一世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祖先,因为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直到它在1637年灭绝。斯德丁即使在波美拉尼亚分治期间也没有失去其首都地位,并且一直是波美拉尼亚公爵的所在地。

从12世纪后期开始,这座城市从1164年起短暂地落入萨克森人手中,1173年起被丹麦通知,1181年起归属神圣罗马帝国,1185年起再次归属丹麦,然而,当地公爵仍然与支离破碎的波兰王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186年,瓦迪斯瓦夫三世(未来的波兰君主)代表他的父亲大波兰公爵老梅什科三世(他也定期担任波兰大公)留在斯德丁的波美拉尼亚公爵博古斯瓦夫一世的宫廷。斯德丁的公爵铸币厂成立于1185年左右[2]

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波美拉尼亚公爵统治下的斯德丁拒绝和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同一阵营,而是与瑞典结盟。在斯德丁条约(1630年)中,斯德丁被让与瑞典帝国。在最后一位波美拉尼亚公爵博古斯瓦夫十四世去世后,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中,斯德丁被授予瑞典,但仍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瑞典与勃兰登堡的边界在《斯德丁条约(1653年)中得到解决。瑞典国王成为波美拉尼亚公爵,因此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议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座城市与主要贸易区隔绝,并在与勃兰登堡的数次战争中被围困,这破坏了该市的经济,导致经济长期下滑。

德国统治

1713年,斯德丁被普鲁士王国占领;普鲁士军队作为中立者进入城市观看停火并拒绝离开。1720年,这座城市被瑞典正式授予普鲁士。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斯德丁成为普鲁士波美拉尼亚省的首府,也是普鲁士国家的主要港口。从1740年起,通往波罗的海的奥得河航道和新的波美拉尼亚港口斯维讷明德建成。

1721年,在该市为胡格诺派建立了一个公社。此中的法国人受制于单独的法国法律,并拥有一个单独的法国法院,该法院一直存在到1809年[3]。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大批胡格诺派人在城市定居,为城市的手工业和工厂带来了新的发展。法国人为这座城市的经济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德国市民和城市当局不情愿地对待他们。人口从1720年的6000人增加到1816年的21,000人和1861年的58,000人。

拿破仑战争期间,1806年这座城市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向法国投降,并且在1809年波兰军队也驻扎在这座城市[4][5][6]。1813年,这座城市被普鲁士-俄罗斯-瑞典联合部队围困,法国人于1813年12月撤退。斯德丁后来又回归了普鲁士的统治。

二战后

二战后,盟军将波兰与德国的边界初步移至奥得河-尼斯线以西,这将使斯德丁成为德国的领地。1945年4月28日,由波兰当局提名为斯德丁市长的皮奥特·扎伦巴来到该市。5月初,苏联当局任命德国共产党人埃里希·斯皮格尔埃里希·维斯纳为市长[7]。并两次要求扎伦巴离开这座城市[8]。据扎伦巴称,最初约有6,500名德国人留在该市[9],相关学者估计此时该市的波兰人数量为200人[10]。战争结束后,德国人被驱逐,但此时尚未决定这座城市是在波兰人民共和国还是在德国的苏联占领区,但最终斯德丁于1945年7月5日被移交给波兰当局——正如1945年9月21日苏联实施的什未林条约所同意的那样。这一过程中居民人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1939年的382,000变成了1945年的260,000。波兰当局由皮奥特·扎伦巴领导。截止1950年代,大部分战前居民被驱逐出该市,尽管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仍有相当多的德国少数民族。城市名称也在这一时期改为什切青。

1945年,已经有一个小型波兰社区,由少数战前居民和二战期间幸存下来的波兰强迫工人组成。这座城市与来自波兰各个地区的新居民一起定居,主要来自波美拉尼亚(比得哥什省)和大波兰(波兹南省),但也包括那些在被苏联吞并的波兰东部领土上失去家园的人,尤其是维尔诺。这一定居过程经由波兹南协调。此外从哈尔滨遣返回的波兰人和希腊人,希腊内战的难民,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也纷纷定居在什切青[11][12]

参考资料

  1. ^ Kowalska, Anna B; Łosiński. Szczecin: origins and history of the early medieval town. Urbanczyk, Przemysław (编). Polish lands at the tur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millennium.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75–88. 2004. 
  2. ^ Krasuski, Marcin. Walka o władzę w Wielkopolsce w I połowie XIII wieku. Officina Historiae. No. 1. 2018: 64. ISSN 2545-0905 (波兰语). 
  3. ^ Skrycki, Radosław. Z okresu wojny i pokoju – "francuskie" miejsca w Szczecinie z XVIII i XIX wieku. Rembacka, Katarzyna (编). Szczecin i jego miejsca. Trzecia Konferencja Edukacyjna, 10 XII 2010 r.. Szczecin. 2011: 95. ISBN 978-83-61233-45-9 (波兰语). 
  4. ^ Skrycki, p. 99
  5. ^ Britannica 1910.
  6. ^ Stadtkreis Stettin. Verwaltungsgeschichte.de. [2011-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July 2011). 
  7. ^ Grete Grewolls: Wer war wer in Mecklenburg-Vorpommern? Ein Personenlexikon. Edition Temmen, Bremen 1995, ISBN 3-86108-282-9, pg. 467.
  8. ^ Szczecin.pl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7 June 2011.
  9. ^ Zaremba in the Märkische Oderzeitung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10 May 2010.(德语)
  10. ^ Eberhard Völker. Pommern und Ostbrandenburger. Langen Müller. : 133. 
  11. ^ Przemysław Plecan. Wyjątkowa wystawa o historii w chińskiej Mandżurii i jej finale w Szczecinie. TVP3 Szczecin. [4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8) (波兰语). 
  12. ^ Kubasiewicz, Izabela. Emigranci z Grecji w Polsce Ludowej. Wybrane aspekty z życia mniejszości. Dworaczek, Kamil; Kamiński, Łukasz (编). Letnia Szkoła Historii Najnowszej 2012. Referaty. Warszawa: IPN. 2013: 117–118 (波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