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此条目在对应语言版为高品质条目。 |
冰雹(hail,也称雹),俗称“雹子”,是从空中降落的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冰块,产生于猛烈发展的积雨云,多出现于晚春和夏季的午后,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一种强对流天气,易给农业等带来经济损失[1][2][3]。“冰雹”和“霰”(俗称“雪子儿”等)不同:后者多伴随降雪出现[4][5],常被公众误以为属于冰雹[6]。
形成
冰雹是以“雹胚”(直径约0.2~0.3mm,主要是大的过冷水滴,也可由尘埃、冰晶等充当)为核心,在云中反复碰冻过冷水滴形成的。具有特定气象条件的雷暴云可降下冰雹(这类雷暴系统可称“冰雹云”或“雹云”)。这些条件包括:一、斜升气流强度较大,以托住较大的雹粒——通常气流上升速度越大,可降落的雹块直径越大(由于上升气流强,雹云通常外观高大);二、存在含水量丰富的水分累积区,且这一丰水区达到一定的厚度(一般不小于1500m);三、气流最大上升速度区和水分累积区的高度需在0℃层以上(即低于冰点),这样水分累积区可提供充分的过冷水滴;四、0℃层高度适当(以 600hPa / 4000m 左右为最佳),若太高则冰雹下落过程中将融化,若太低则不利于云体发展;五、云中水分累积区的条件适宜雹块生长(如上升气流较弱等),能提供冰雹生长区(或称“雹源”):雹块并非主要在强斜升气流中生长,而是在水分累积区生长,之后随垂直环流运动降落并重新进入强斜升气流,再进入弱上升气流区生长,如此反复循环,直至强斜升气流已不再能承托大雹粒的重量为止。(大雹因而有明暗交替的多层结构。)除较弱的冰雹可由对称型风暴云(一般雷暴)降下之外,雹云通常是三种典型强雷暴之一,尤其是强雹暴多半为超级单体[7]。
分布
冰雹大多发生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在赤道和两极较少,在海洋上也较少。从局地条件看,冰雹分布是山区多、平原少。这是因为山区地形复杂,受热差异大,空气垂直运动发展,冰雹较易于形成。
危害
冰雹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枝叶、茎干和果实产生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欠收。除此之外,冰雹出现时常伴有强风及剧烈的降温,还产生雷电现象,从而带来各种危害,例如建筑物的破坏和人员的伤亡[8]。
图片展示
-
冰雹
-
雹暴
-
呈透明层与不透明层的冰雹
参考文献
- ^ 【冰雹】//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DB]. 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91.
- ^ 冰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B/OL] [2024] // 陈至立.辞海. 7版网络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 ^ 中国气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强对流天气等级:QX/T 416-2018] [S/OL] (PDF).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8.
- ^ 【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DB]. 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1426.
- ^ 王振会.大气探测学 [M]. 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6: 47-48. 978-7-5029-6350-7.
- ^ 金恺祎.天上“下大米”?霰和冰雹有什么区别 [EB/OL].科幻画报 (2022-12-01) 揭阳市人民政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唐东昇.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4版.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2019-12): 401-461. ISBN 9787502909895.
- ^ 存档副本. [2015-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