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弓一型防空导弹

防空导弹

天弓一型防空导弹是由中华民国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防空导弹,为天弓导弹系列第一型研发成功的武器;中华民国国军用以防卫从空中侵犯的敌军,为当时世界上第三套配备相控阵雷达的陆基型长程防空导弹系统,具有远程接战、全空域、全天候作战能力。

天弓一型防空导弹
Sky Bow I或Tien Kung I
成功岭保存的天弓一型导弹。
类型防空导弹
原产地中华民国中华民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86年12月-
使用方 中华民国空军
生产历史
研发者中山科学研究院
研发日期1982年3月-1986年7月
生产商中山科学研究院
生产日期1986年7月
制造数量未公开
衍生型天弓二型防空导弹
基本规格
重量870千克
长度5.3米
直径40厘米
弹头高爆炸药,破片

发动机固态火箭
作战范围100公里[1]
制导系统中途惯性导航
末端半主动雷达兼红外线制导。

简介

目前天弓一、二型共布署2个防空导弹营,阵地皆为固定式导弹阵地,基地采地窖与导弹发射车方式部属,机动性较差,抗炸能力高。

其搜索雷达为美国RCA开发之长白相控阵雷达,长白雷达长33.58米,宽10.67米,高53.21米,对高度20,000米的目标跟踪距离高达450公里,对目标的探测能力高于爱国者和S-300的相控阵雷达,整个天线阵面由5,632个移相器收发单元构成,可覆盖方位120度、高低70度的范围,波束可在瞬间改变在空间的位置,有利于同时跟踪上百个单位,并制导攻击其中24个目标。此外,长白雷达还具有频率捷变能力,可在受到干扰时自动转换工作频率。指挥系统则由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

发展历史

冷战时期,中华民国配备的长程防空导弹为1958年八二三炮战后由美国军援的胜利女神-力士防空导弹,该型导弹在美军中因各种因素在1970年代末期已大致退役,仅剩国外盟邦使用。但胜利女神导弹不但发射整备时间长、发射组需大量人力、技术亦已过时,国军当时也在找寻后继品。但是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西方国家除美国外并没有其他先进国家开发长程区域防空导弹,初期型爱国者导弹一开始只是作为鹰式导弹后继装备设计,射程只有70公里;除非求助苏联,否则当时西方国家中根本没有可用的长程区域防空导弹。即使想采购爱国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初期的蜜月期,美国政府也没有意愿让中华民国买到最新锐的防空导弹。因此中科院在黄孝宗担任院长领导下,着手开发新一代长程防空导弹。

当时存在同样问题的不只有中华民国,以色列亦深受其扰,最后以方的解决途径是在1986年和美国合作开发箭式防空导弹英语Arrow (Israeli missile),不过美国技术转移给以方制造的是更新颖的主动相控阵雷达,某种意义来说也算是殊途同归。

中山科学研究院内早期负责天弓导弹的单位为第二研究所(导弹所),而当时的二所研发主攻为冲压发动机,当1979年天弓研发计划刚启动时,二所并没有意识到此计划将会是整套的防空导弹系统,因为即使是当时的所长唐君铂也仅指示“先作冲压发动机,尔后再作超性能防空导弹”[2]。实际推动天弓导弹最力者则是参谋本部的高层意志,在1980年3月3日的院务会议由当时的参谋总长宋长志决定当时执行的天弓、天马计划中由天弓计划优先,并发展成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民国71年度所列预算应以满足天弓计划为原则[3]

然而当时中科院高层对研发整套防空系统仍有疑虑,二所所长刘元发甚至私下与陈传镐争执,希望由雷神或是马丁公司协助开发[4],最后宋长志在院内简报时不惜下重话表示如果不认真执行,那中科院就只有换人(撤换高层);在高层将天弓专案主持人由二所副所长茅奇骏更换为黄孝宗后,天弓导弹在开发上才逐渐步上轨道。

衍生型

天弓一型

在1979年计划启动时,天弓案分成两个开发项目:

  • 天弓甲型:采用冲压发动机作为推力,开发期程预估7年,1984年更名为天弓二型
  • 天弓乙型:备案,采用固体火箭马达作为推力,开发期程预估4年,1984年更名为天弓一型

天弓甲型最初打算开发一款整合推进火箭与冲压发动机的导弹载具,但是在技术门槛未能突破且多次试射失败后;将冲压发动机用于防空导弹的后续计划冻结,因此天弓导弹的后续技术体系为天弓乙型衍生开发,而冲压发动机则改行成为雄风三型反舰导弹的技术储备来源。

天弓一型导弹为一半主动制导之中长程地对空防空导弹,有效射程约100公里。虽然詹氏资讯集团等国外公开研究单位初期认定天弓导弹有大量参考鹰式导弹气动资料研发,且中科院获得美国转移至少85%的爱国者导弹技术后[5],外型重新设计而外观转而变得类似美制爱国者导弹,但没有获得美国转移导弹自主追踪英语Track-via-missile(Track Via Missile,TVM)制导系统[6],因此技术上较为落后;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公开资料甚至讲说天弓一型只是鹰式的复制品,射程只有30-40公里[7],而天弓二型则是复制胜利女神力士,射程则为100公里。

然而,就后续公布的回忆录则显示西方媒体的判断有误;陈传镐则回忆早在1981年中科院便致函给雷神公司希望协助开发防空导弹,但实际上未曾履行[8],天弓一型导弹本体开发上全由中科院独自完成,外型参考SA-6导弹与爱国者导弹,导弹制导采双重寻标器设计强化抗电子干扰能力,弹头设计采与雄风一型反舰导弹同等重量加强导弹单发杀伤率;不过搜索雷达方面因天弓计划室在开发初期便力排众议强调非相控阵雷达不可,最后在1983年决定和开发AN/SPY-1 3D相控阵雷达RCA合作引进技术,成为后来的长白相控阵雷达,并由中科院第三研究所(电子所)负责。

天弓一型的半主动制导寻标器及红外线寻标器全备弹均于1986年完成测试,并于同年7月实施先导量产,1986年12月15日首批导弹出厂命名为“中正100天弓一型”[9],1986年12月22日成军;天弓一型导弹弹体个别储存于导弹箱中,以4枚导弹置于牵引式发射车为一发射单位。初期天弓导弹既无搜索雷达或指挥系统,全靠修改鹰式导弹照明雷达的“天合界面”制导;而长白雷达在开发过程确实遭遇许多技术问题,虽然1987年执行“侨泰演习”公布了初期构型,但经过修改后到1989年9月25日才正式移交给中华民国陆军,而全功能的天弓防空导弹连则要到1993年甫正式服役。

标准的天弓导弹连会有以下战具:

1台长白雷达、2台照明雷达、10台天弓导弹发射车。

天弓一型导弹在发射之后,初期透过惯性导航等方式朝目标飞行,末端则交由中科院研发的CS/MPG-25照明雷达进行末端归向。[10]天弓一型因具备惯性制导不须如同胜利女神导弹标准一型导弹让照明雷达全程全时制导,因此具备有限度的多目标接战效能。天弓导弹的外型虽与爱国者导弹类似,然整套系统更类同于美国标准二型导弹:从长白雷达、分时照明制导模式、红外线/雷达双寻标器的引入,都与标准导弹家族雷同。

参考条目

参考资料

  1. ^ 台湾防空战力 俄罗斯媒体:不容忽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Wnews , 2014.04.24
  2. ^ 陈传镐,天弓-我们向世界之最挑战,科技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3月,页63。
  3. ^ 陈传镐,页64。
  4. ^ 陈传镐,页70。
  5. ^ O'Halloran, James C. "Tien Kung I low-to-medium-altitude surface-to-air-missile system, pages 299-300," Jane's Land-Based Air Defense, 2002-2003 Edition.
  6. ^ 外文軍語統一譯名通報九十九年增訂本. [2016-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7. ^ 张清敏,美国对海峡两岸武器销售和技术转让政策比较研究,美国研究,1997年第1期,页41。
  8. ^ 陈传镐,页340。
  9. ^ 陈传镐,天弓-我们向世界之最挑战,科技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3月,
  10. ^ CS/MPG-25 target illumination radar (Taiwan)[失效链接] Jane's Radar And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s, Feb 08, 2011

外部链接

  中华民国导弹
短程弹道导弹 中程弹道导弹 反舰导弹 巡航导弹
青锋导弹 · 天戟导弹 天马导弹 雄风一 · 雄风二 · 雄风三 雄二E · 万剑 · 云峰 · 云峰二
反坦克导弹 反辐射导弹 空对空导弹 防空导弹
昆吾导弹 天剑二A 天剑一 · 天剑二 天弓一 · 天弓二 · 天弓三 · 天弓四 · 海弓三 · 捷羚 · 海剑羚 · 陆剑二 · 海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