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六四事件的反应
六四事件中的民主运动人士被中国共产党镇压后,该事件被西方媒体广泛报导[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受到了西方各国的政府和媒体的严厉谴责[2],其中批评来自欧洲、北美、澳大利亚、东亚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外交上,西方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决裂,有些甚至考虑过与中华民国进行复交的行动[1]。
众多国家当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及立场相近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古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和巴基斯坦等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支持或同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武力进行镇压的行动[2];部分国家基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对本次事件持观望态度并保留立场,但都一致认为流血收场实属残忍[3]。欧美国家则普遍谴责此次事件,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施各方面的制裁,中断各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往来,但之后又逐渐恢复。只有伯利兹等少数国家彻底断绝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并与中华民国建交(除伯利兹尚未复交以外,其余断交的国家后来均恢复了外交关系)。[来源请求]
当时在欧美、中东和亚洲的大批中国留学生都参与了许多城市的抗议活动,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军事镇压手段。[4]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9年的六四事件过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该事件相关信息流通的限制甚至完全封锁其传播,时至今日,除了一篇当局的简短通稿,受中国政府管制的网站上基本搜索不到该事件的内容,相关书籍、杂志等也被禁阅[5]。进入2000年后,由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民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军事强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使得对中国大陆民众因经济差距“投向西方的怀抱”的担忧被销解[6]:26,中国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得以稳固。在此背景下,到2010年代时,中国社会对六四事件持否定态度的舆论观点亦有普遍的支持[7],抑或轻蔑的称之为“胡闹”[8]。政府暴力镇压、结束运动的方式获得认可。2019年香港反送中运动相关报道中,六四清场时,政府使用坦克清场的方式甚至被认为是暴力镇压最为有效的手段[9]。
事件期间
当时的学运除了在北京爆发外,全国各地也有不少示威。各地方政府态度不一,有打击、有支持、也有沉默。当时中国媒体报道非常热烈,不少媒体予以支持;人民日报、新华社等记者甚至加入游行,一些报纸因而被查封。随着六四武力清场,各地学运戛然而止。
北京,6月4日清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新闻中报道解放军开枪射击学生和市民的新闻,并呼吁听众谴责武力镇压行动。[10][11]为此写稿人吴晓镛系被捕入狱近一年半,出狱后失业。当日的英语播音员陈原能事后亦遭到处分,被调离一线播音岗位。
此外,在6月4日至6月5日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音员杜宪、张宏民及薛飞、李瑞英以沉重、有气无力的神态进行播报。事后,杜宪和薛飞被调离该节目,而李瑞英、张宏民等人却明哲保身地接受检查。广播电视部副部长谢文清因“支持动乱”、带领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工作人员示威游行被撤职。
以上海为例。自6月4日清晨起,复旦、同济、交大和华东师大等学生上街游行,并在全市42个地段设路障拦截军车;市政府在电视电台警告学生“不要以为政府软弱可欺”。翌日,3万多名学生上街堵塞122个交通道口,市区交通全部中断,郊区企业不足三分之一人上班。[12]
这段期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学生反复地设路障、清路障。[13] 其中,6月6日晚上有六人在上海光新路道口拦截火车时被撞死,现场聚集3万民众。当时几天民众尝试拦截火车,意欲拦下火车上去北京实质支援被武力镇压的北京学潮。光新路道口是京沪铁路的必经道口,而事件发生前数天都没有火车通过光新路道口;政府在现场派遣大量公安、消防干警和武警维持秩序,并另有极多便衣混迹于民众中。撞人火车司机被民众指称明知道口有大量民众拦截,却完全不作减速通过而恶意撞死拦截火车民众。火车停下后该火车司机被隐藏在民众中的便衣警察快速护送离开,进而发生有基于激愤民众爬上火车,与公安对峙要求交出杀人凶手,后用打火机焚烧火车部分车厢事件,被烧火车为一列空车。[14] 7日,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工业大学等校有学生在学校礼堂、教学楼设置灵堂,上海传出戒严消息。[12]
上海用电量由6月3日的6,653万度电降至6月7日的6,128万度,二轻、冶金、纺织、仪表、船舶、航空、电气等行业的997企业的职工缺勤迟到率为34.38%,12家企业全部停产,23家部分停工。6月8日,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发表电视讲话,强调“上海不能乱”,并澄清绝不在上海戒严,他说:“很多同志要求我们动用武装警察,甚至动用军队。我作为市长,在此郑重声明:市委、市政府从来没有考虑过要使用军队,从来没有打算实行‘军管’或‘戒严’”,提出‘稳定上海、稳定大局,坚持生产、保障生活’。9日,上海发动工人清除路障,同时6,000名学生在人民广场举行追悼会。参加者臂戴黑纱、抬着花圈、举著校旗,有秩序地进入广场;广场不断播出“北京惨案真相”。但随着公安部门大举缉捕学生,各地示威陆续终止。[12]
- 上海《世界经济导报》在胡耀邦死后第4天(4月19日)召开编务会,认为悼词应该带有实质性内容而不是一般的哀悼。4月20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得知《世界经济导报》将开辟专栏悼念前总书记胡耀邦,市委宣传部长陈至立随即告知市委书记江泽民。由于内容敏感,曾庆红与钦本立讨论第439期《导报》清样问题时,要钦本立删节500字,主要是严家其、戴晴等人的发言。当江泽民和汪道涵硬压软劝要钦本立同意删节时,却发现十几万份报纸都已印好;400份已批发给报摊,还有大批报纸已送往北京。最后虽然追回两万份,但报纸的发行已经造成影响。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后,江泽民召开市委书记紧急会议。同日,在有一万四千名党员参加的大型集会上,江泽民宣布停止钦本立的领导职务,整顿《导报》。4月27日,江泽民派刘吉、陈至立负责的“上海市委整顿领导小组”进驻《导报》。上海有很多学生参加了罢课。 [来源请求]
- 南京大批高校学生到市中心鼓楼广场、新街口广场游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在6月2号在全校大会上,发表公开信,声援北京学生。该校学生也去鼓楼广场参加了游行。同时,有些高校生曾到主要路口阻拦交通,公共汽车服务一度中断。[12]
- 6月4日清晨,成都武警在天府广场清场、驱赶静坐学生,有人死伤。整个白天,大批军警与数万市民在市中心对峙,发生暴力冲突。市民向军警扔石,军警释放催泪弹,并多次开枪示警。当时人民日报指,军警入夜撤离后,有人打砸店铺、抢劫人民商场及纵火,木结构的商场老建筑被焚毁,还波及附近民居,邻近的人民电影院也被焚毁;前往救火的消防队被袭击,消防车被烧毁。[12][15]
后续
1989年后中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从1990年至2012年产生了阶梯式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已经有6.63亿的中国公民脱离了贫困线[16]。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得到提升。与1988年出版、代表对中国和中华文明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的《河殇》等书籍不同,1990年代后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等赞扬中国的书籍成为中国民族主义崛起的标志。有研究者指出,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已自主完成民族主义认知的构建[6]。
2010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认为中国政府的受信任度和合法性很高,从2007年的83%增加到2010年的87%[17]。研究还指出,有87%的中国人满意他们的政府,74%的中国人认为他们的政府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进入2010年代后,中国大陆舆论中出现对六四事件持否定态度的观点[7]。有作者[8]指出,在中国大陆对六四事件持否定观点的人群中,甚至有当年事件中的民主派人士。这与2000年代诸多国家发生西方国家支持的“颜色革命”后陷入政局长期动荡的情况有关,更是出于中国时局动荡、国家分裂这一假设的担忧。
2019年4月,时值六四事件三十周年之际。国际广告公司“上奇广告”巴西分公司“F/Nazca Saatchi & Saatchi”在Youtube发布与六四事件相关的宣传广告《徕卡:猎手》,内容涉及六四事件标志“坦克人”。广告片发布后,被认是广告片委托人的徕卡相机在以中国大陆网友为主体的社交平台上受到立场截然相反的两方评价。一方表达支持和对六四事件悼念;另一方则是批评和攻击徕卡相机,视广告片为徕卡相机对中国的“吃里扒外”和政治攻击,认为徕卡相机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18]。6月香港反送中运动爆发,中国大陆舆论与香港严重对立。而在中国大陆民众呼吁中央政府直接以武力镇压结束的呼声中,即有人提议使用六四清场方式,出动坦克驱离,直接结束运动[9]。
2023年10月24日,加拿大籍华裔历史学者何晓清、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何晓清签证延期请求被拒,特首李家超于10月31日表示,“入境处根据既定程序处理,包括考虑是否构成保安风险”。[19]
世界各国
亚洲国家及地区
- 中华民国:李登辉于6月4日当晚发表声明:“中共所采取毫无人性的做法,必将受到历史的裁判,为抗议中共以武力镇压民主运动,登辉要以最沉痛的心情,代表中华民国政府和人民,呼吁全世界所有爱好自由,重视人权的国家与人士,对中共暴行给予最严厉的谴责,对大陆同胞给予一切可能的支援,并与中共作彻底的决裂。”国防部于当日下令“停休返防,全体国军官兵迅速进入备战部署。”[20]。
- 行政院为支援民主运动也公布了四项特别措施,其中包括:对放弃大陆护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在外国的留学生和学者发放中华民国护照;向这些留学生和学者提供学费和生活补助。时任行政院院长李焕与时任中国国民党秘书长宋楚瑜、立委李胜峰、中国人权协会杭立武等人,在1989年6月7日于台北国父纪念馆前献上悼念[21]。
- 在野民主进步党的林义雄等人:发起300个小时的绝食活动,支持中国学生民主运动,并为该党在当年度的选举造势。
- 来自台湾四家唱片公司(飞碟、滚石、可登、宝丽金)的一百多位歌手录制了歌曲《历史的伤口》。
- 英属香港:在北京宣布戒严的第2日(1989年5月21日),立场亲中共的文汇报以开天窗形式发表社论,刊登了“痛心疾首”四字,对香港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文汇报》总编辑金尧如于事件后移民美国,退出中国共产党。他坚决反对六四事件中的镇压行为,并多次演讲,投入写作的战斗生涯。金尧如于2004年1月18日在加州病逝时,八九民运学生领袖王丹等人发表唁电指出,他是因为六四事件天安门镇压而脱离中共阵营的。
- 大批香港人参与多场大游行,并且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烛光晚会。1989年6月4日下午,20万香港市民参加由支联会于跑马地举行的“黑色大静坐”及游行,途中人数提升至近百万[22]。6月5日清晨,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及属下分行出现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挤兑,一日内被提走50亿港元。支联会原订8日举行全港罢工、罢课和罢市,但6日当晚旺角闹市出现混乱;教育署宣布7日全港学校停课一天,同时行政局照会支联会主席司徒华,取消罢工、罢课和罢市活动。港督卫奕信爵士形容流血事件是惨剧,感到震惊及悲哀。他同时认为,这个悲伤的时刻值得香港人反省。
- 香港民主派领袖、支联会主席司徒华与李柱铭因不满中共血腥镇压民运而以“不为一个尽失人心的政府做事”为由一起退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23][24][25][26],查良镛、邝广杰亦退出草委。香港民主派至此与中共决裂。
- 葡属澳门:澳门总督文礼治发表声明:“这刻我认为适宜发表的谈话是:使用武力对付手无寸铁的群众是不可以接受的”。 6月5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及属下银行出现首次挤兑,当天被提走3.3亿港元。6月17日文礼治在回葡萄牙述职时称,中葡联合声明不会受到中国局势的影响,因为联合声明对两个国家具有约束力,不管中国或葡国发生什么情况,联合声明始终是对国家而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的文件。[27]
- 朝鲜:6月6日,朝鲜中央通讯社表示:“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镇压暴乱”。6月11日和22日,《劳动新闻》发表文章谴责美国干涉别国内政。[28][29]8月11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党中央国际部长金容淳表示,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坚决支持中国党和政府为制止动乱和平息暴乱所采取的措施。8月23日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政务院副总理郑浚基今天说,朝鲜认为中国平息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是革命的、果断的、正确的行动,并表示朝鲜坚决反对西方一些国家借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之机掀起反华浪潮。[30]8月30日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党中央书记许锬高度评价了中国坚决平息反革命暴乱的行动。[31]9月24日朝鲜劳动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金日成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主义者同人民一道,经过长期浴血奋战,换来的革命果实。一些帝国主义者企图利用各种手段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果断措施,恢复了社会秩序,迎来了建国40周年大庆。[32]《劳动新闻》10月1日发表题为《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四十年》的社论说,在胜利平息反革命暴乱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和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朝鲜人民衷心祝愿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就。[33]10月6日朝鲜政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金永南在谈到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一事时说,这一事件又一次有力地证明,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胜利前进的步伐。[34]10月13日朝鲜政务院总理延亨默强调,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威力和生命力。[35]
- 韩国:当时韩国与中华民国保持外交关系。6月5日,大韩民国外务部表示“事件表示关注”,并希望“局势不致进一步恶化而能和平解决”[36]。6月19日外务部长官崔浩中说,尽管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局动荡,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寻求朝鲜半岛局势稳定的基本政策仍然不变;由于邓小平和其他强硬派仍然掌权,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局将迅速稳定下来。崔浩中还表示,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继续扩大同韩国的经济和其他非政治性的接触;虽然韩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外交关系,但是它们在扩大航空、航运、旅游、渔业和合资企业等方面的接触取得成功之后,正在谈判互派贸易官员问题。[37]同时韩国中断了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交谈判达一年之久,直到1992年8月24日才建交。
- 日本:6月5日,内阁总理大臣宇野宗佑在总理大臣官邸说:“我对戒严部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进行武力镇压造成重大伤亡一事不胜忧虑。期望局势能平稳下来。”并从六日起指示三和银行、大和银行、住友银行、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松下电器公司、西武百货、三越公司等驻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办事处人员回国,当天共1163人回国。6日,日本银行协会联合会宣布冻结给中国的两笔贷款,数额为1.45亿美元。同日,在野党派社会党、公明党、民社党发表谴责声明,7日,首相宇野指政府不能把枪口对准国民,并召见中国大使,转达政府的严厉见解。下午,外务省指“中国政府行为从人道上来说是不能允许的。”同日,中国戒严部队因向外交人员公寓开枪,3名日本使馆人员住宅遭枪击,外务省提出强烈抗议,当天有1774日人离京,同日官房长建议在北京的日本人避难,并实施两项政策:“一、通过红十字会提供药品等紧急援助;二、延长在日中国留学生的签证”。8日,通产省宣布把中国划为特殊国家,每宗货物均需要取得批准方能出口。20日,日本政府宣布冻结向中国提供的57亿美元贷款,这个行动“等于暂停对中国的一切援助”。自同年9月11日起,日本外务省决定正式解除对日本游客和公司职员的访华限制。[38]1989年7月日本第15届日本参议院议员通常选举中,日本共产党因此事导致形象下降,为此日本共产党在当天发表声明,批评中国损害社会主义民主。[39]
- 新加坡:新加坡政府对中国事态表达了谴责:在这次事件里,应该珍惜所有知识分子的生命。总理李光耀在内阁会议上发言,表示其对中国政府的举措感到震惊以及非常难过[40]。另外,自翌日起,数以千计的新加坡人纷纷到中国银行当地分行挤提。
- 印度:印度政府下令在其国家电视台中大幅度削减关于镇压事件的报导。总理拉吉夫·甘地表示,印度对中国的流血事件表示极度的“同情”。[43]7月6日 印度国大党(英)总书记阿扎德表示,中国事态的发展是中国的内政,应由中国人民选择他们自己的道路和未来。
- 越南:6月8日,政府外交部发言人澄清,西方电台报导河内支持中国政府的行动“纯属捏造”。“这是中国的内政。发生这场流血事件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希望中国的局势正常。”
- 泰国:总理差猜·春哈旺声明:“对中国发生的事件表示遗憾。这是中国的内部事务,我们不考虑任何看法。”但他又说:“如果中国采取强硬路线的领导人居支配地位,就有可能使解决柬埔寨冲突的速度缓慢下来”。8日,泰国派专机撤回北京85名泰国公民,驻中国大使馆只留10名官员。8月18日晚上泰国总理差猜·春哈旺说:“泰国同中国关系一直很密切。中国6月初平息动乱事件是中国的内政,泰国无意干预。”[44]10月20日披猜副总理表示,泰国一直认为,今年6月在北京发生的事情是中国的内政,外国无权干涉。
- 马来西亚:6月8日,首相马哈蒂尔·穆罕默德说:“我们无意干涉他们的内政。但是,我们对造成许多人死亡,尤其是造成许多青年死亡的战斗表示遗憾。”[45]21日外交部副部长阿都拉·法兹称,马来西亚对中国最近发生的动乱事件始终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29]8月23日出席亚细安国会组织第10届会议的马来西亚代表认为北京最近发生的事情纯属中国内政,马来西亚不会进行干预。[46]
-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政府对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一事表示理解和同情。联合国举行制裁中国决议的大会上,巴国驻联合国代表表示:“巴基斯坦国将一如既往坚定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主张,坚决反对联合国公开干预成员国内政,特别是干涉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事务。”巴基斯坦外交秘书胡马云·汗23日称,他为北京局势的恢复正常和他所访问的地方形势稳定而感到高兴。[47]6月27日参议院主席瓦希姆·萨贾德说,巴基斯坦希望中国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解决自己的问题,并祝愿中国政府为恢复全国的稳定所作的努力取得成功。6月28日巴基斯坦总理贝娜齐尔·布托表示,巴中两国是患难与共的真挚朋友,巴中友谊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她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形势已恢复正常。7月8瓦西姆·萨贾德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最近对中国的访问非常成功。他说:“我们发现北京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形势是稳定的。”12月21日巴基斯坦总统伊沙克·汗说,巴理解和赞赏中国政府于今年6月坚决制止了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维护了中国国内的政治稳定。
- 印度尼西亚:6月8日,印尼政治及安全事务部长苏多莫说:“尽管最近北京发生了政治动乱,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关于关系正常化的会谈将继续下去”。12日国务部长穆迪约诺说,中国最近的形势不会影响印尼和中国外交关系正常化的进程。[48]22日印度尼西亚外交部长阿里·阿拉塔斯称,中国最近发生的事情不会影响印度尼西亚同中国关系正常化进程,“中国目前发生的事情,是中国的内政。中国有自己的考虑和自己的环境。我们希望这两件事互不影响。”[49]8月22日国务部长穆迪约诺表示,任何障碍都不能阻挡中国印尼关系的正常化。
- 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说:“我国对中国的政策依然如故。菲律宾驻北京大使馆仍照常工作。我们下达的指示是,确保我国在那里的公民安全并密切监视那里的事态发展。”6月29日菲律宾外交部人士宣布,政府将于1989年7月1日起取消关于不准菲律宾人去中国旅游的禁令,菲航空公司将恢复飞往中国的航班。
- 缅甸:缅甸政府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镇压暴动。缅甸国家治安建设委员会秘书钦纽6月13日代表该委员会主席苏貌将军,对中国政府在平息反革命暴乱中采取的立场表示理解和同情。[50]民主派全国民主联盟领袖翁山淑枝则谴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残暴镇压学生民主运动、谴责缅甸当局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51]
- 蒙古国: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做法表示遗憾。与此同时,蒙古许多改革派及民主派人士已经意识到中国军事行动的国际反应,并选择进行类似在东欧和苏联的民主变革。
- 科威特:科威特政府表示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所采取的措施。[52]10月1日《科威特时报》载文批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并敦促它们重新审查对中国的政策。 文章说,西方国家不愿对南非种族主义实行经济制裁,而对中国采取这种作法绝不会给其自身带来任何信誉。任何企图否定中国对整个世界的正义和自由事业的贡献的行为注定要失败;西方新闻媒介对6月初中国发生的事情的报道是夸大其词和不负责任的,这些报道中的猜测多于事实。[53]
- 孟加拉:总统胡申·穆罕默德·艾尔沙德说,孟加拉一直在注视着中国事态的发展。他认为最近中国发生的事情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来干涉。他对中国结束动乱、迅速恢复正常生产表示赞赏,并称孟加拉永远是中国的朋友,希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54]8月23日马赫穆德外长说,他很高兴看到中国局势恢复正常和稳定,相信在中国现在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国将进一步走向繁荣,孟中友谊将进一步发展。
- 叙利亚:6月18日叙利亚总理马哈茂德·祖埃比称,“在中国发生的暴乱是由一小撮人煽动的。中国政府坚决予以制止是非常必要的。”他衷心希望中国局势迅速恢复平静。[55]9月1日叙利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民族领导机构副总书记阿赫马尔谴责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一场歪曲宣传运动,干涉中国内政,企图利用暴乱分子推翻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56]9月22日沙雷外长表示,对今年6月中国成功地平息暴乱深感欣慰。叙利亚领导人对中国领导人为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所采取的措施完全理解。他指出,情况表明有些国家明目张胆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事实证明,学生首领的背后有外国势力的插手,企图达到改变中国社会制度的政治目的。[57]
- 伊拉克:8月10日伊拉克全国委员会主席沙利赫·萨迪·马赫迪表示,伊拉克对中国政府平息反革命暴乱的行动表示理解。[58]9月5日,伊拉克复兴党地区领导候补成员阿德南·萨勒曼认为,中国发生这些事情是正常的,现在暴露出来比较好。他对中国党和中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平息暴乱表示理解。9月20日,伊拉克外交部次长扎哈维称,伊拉克对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重新恢复稳定感到欣慰。他说,伊拉克一贯反对利用人权问题来干涉别国内政,挑起事端。伊拉克反对国际组织或机构把纯属中国内政问题列入议程。[59]
- 斯里兰卡:8月30日斯里兰卡总统普雷马达萨说,他对中国政府最近在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时所采取的措施表示理解。
- 约旦:9月11日约旦《宪章报》刊登了“耶路撒冷事务委员会”总书记法耶兹·贾比尔·阿明撰写的题为《中国的教训》的文章,批评西方新闻媒介歪曲报道中国的学生事件。[60]9月17日,约旦国王胡申表示他对中国发生的事情一直采取完全理解的态度,“有一段时间,我对中国发生的事情感到忧虑,我看到了外国势力对中国事务的干涉。现在,中国局势稳定了,我对此感到高兴。”[61]
- 伊朗:10月7日,伊朗外长韦拉亚提对中国在处理动乱和反革命暴乱上的坚定立场表示理解,支持中国为恢复秩序和实现安定所采取的措施。[62]
- 北也门:10月17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总理阿卜杜勒·加尼对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后局势恢复稳定,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改革开放方针不变,表示高兴。10月29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协商议会议长阿卜杜勒·卡里姆·阿尔希表示,对中国平暴后局势稳定感到高兴。
- 阿联酋:12月17日沙迦酋长国酋长苏尔坦说,他理解中国政府平暴之举,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西方国家
- 美国:6月5日上午,乔治·布什总统宣布暂停向中国出售武器、暂停两国军事互访、重新研究中国留美学生延期逗留申请、通过红十字会向中国伤者提供医疗援助、并检讨双边关系的其他事宜。中午,布什在白宫会见四名中国留美学生40分钟。5日,众议院以406票赞成,0票反对通过“谴责北京镇压事件,支持总统采取行动断绝同中国军事合作”;6日,参议院以100票赞成,0票反对,要求总统制裁中国,当中包括要求美国之音增设华文节目。同日,国务院宣布所有中国国民在签证到期后可留在美国。7日,因应戒严部队向外交人员公寓开枪,美国大使馆下令外交人员撤离,125人离开中国。8日,美国国务卿贝克说无法断定中国由谁人掌权,呼吁美国公民离开中国。同日,纽约市长郭德华宣布中止同北京的姊妹城市的关系,并建议纽约市第42街和第12大街的交叉路口命名为天安门广场。20日,美国白宫发言人菲茨沃特宣布布什总统已指示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新的“制裁”措施,指示美国政府停止参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的所有高层接触,并宣布美国政府寻求国际金融机构推迟向中国提供新贷款。[63]27日布什总统拒绝国内要求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而且要保持改善关系的前景。避免长久地损害美中关系,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他说,“我能继续就天安门广场发生的事件表示我的义愤,我会表示的,但是我也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来不损害我们想要帮助的人民,我指的是普通中国人。”[64]1989年六四事件后,美国政府发放在1989年6月4日到1990年4月11日之间在美停留过的所有中国公民绿卡,亦称为六四血卡。美国国会为此特别通过了《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案》。
- 加拿大:4日,加拿大政府表示对事件感到震惊,敦促北京停止愚蠢的屠杀。外交部长克拉克说:“中国政府不分青红皂白和野蛮地使用武力……我们对这种愚蠢的暴力行为和悲惨的死亡表示强烈震惊……我们要求中国政府立即停止军队的野蛮屠杀。”
- 英国:5日下午,外交大臣贺维召见中国驻英临时代办宋明江“对北京流血事件极为震惊。”并决定“取消中国司法部长蔡诚对英国的访问”、“取消英国农业大臣约翰·麦格雷戈对中国的访问”。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表达了“极度的反感和愤怒”。6日,她在下议院说:“这场流血表明,共产党总是随时准备以武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头脑单纯的人,……显然,(英国)不可能继续与中国保持正常来往”,并指看不出如何能与中国政府就香港前途进行接触[65]。镜报集团于7日起停止在欧洲出版中国官方英文版报纸《中国日报》。外交大臣杰弗里·豪13日在英国下议院发表讲话时说,最近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并未使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失去效力。17日英国宣布推迟原定于1989年7月18日至21日在伦敦举行的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第十三次会议。[42]
- 法国:6日,总理米歇尔·罗卡尔宣布冻结法中两国的各级关系,总统、总理及政府官员与中国领导人将不再有任何接触。7日,外交部宣布把驻中国的外交员减至最低限度,并指法中军事合作亦会全面中止。外交部长罗兰·迪马表示:“对手无寸铁的人民进行血腥镇压”是令人沮丧的。[66]9月26日,法国外长迪马在联合国大会上代表欧洲共同体发言,称六四镇压行动是违反人权的行为。[67]在法国国民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10月18日的听证会上,迪马答称,法国没有改变对政治避难者的做法。法国作为庇护地和接纳地,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进行反对与法国有外交关系的政府的政治活动。
- 西德:5日,联邦总统魏茨泽克说:“我不仅对动用武力表示最深切的遗憾,而且希望中国重新采取符合其人道传统的方法。”联邦外交部宣布西德与中国终止高层领导会晤,并已经与美、英、法协调一致的反应。联邦政府正式发表声明,呼吁中国政府不要再使用任何暴力,通过对话解决危机。8日,德中经济委员会秋季会议取消。在9月4日下午4时开始的各国议会联盟全体会议上,联邦德国议会代表团提出了“中国镇压和平抗议者”的提案,后被否决。[68]
- 比利时:取消了预定6日两名国务部长与中国经贸部长郑拓彬的部长级会谈。
- 奥地利:5日,总统瓦尔德海姆、总理弗拉尼茨基、外交部长莫克等相继发表谈话,“对北京事件极为震惊,要求中国领导人立即停止动用军队,和平解决事态”。外交部当日召见中国驻奥大使,让大使转交奥政府抗议,并取消欢迎正在奥国访问的中国司法部长蔡诚的活动,关闭奥钢联和爱林等公司驻北京代表处。
- 希腊:5日,希腊外交部发表声明:“对暴力冲突和造成的伤亡深表遗憾,希望中国的事件将不会导致民主进程走向绝境。”执政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最大的反对党希腊新民主党、希腊共产党、希腊左翼党、希腊民主党都于同日发表谴责声明,3000多名希腊人到雅典中国大使馆抗议。
- 芬兰:5日芬兰外长佩尔蒂·帕西奥指“中国如此使用暴力令人无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绝不是向群众动用装甲车,人民的军队绝不是向人民群众开枪”。同日,芬兰共产党主席阿尔莫·法尔斯特发声明谴责屠城。
- 荷兰:6日,荷兰外交部宣布冻结荷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6日晚,荷兰外交部宣布,荷兰王国政府已决定中断它同中国的高层接触。
- 葡萄牙:5日,政府声明指:“对北京发生的惨剧极度悲伤,坚决反对向手无寸铁的平民使用暴力”。7日,葡萄牙总理阿尼巴尔·席尔瓦说:“我们对中国局势表示忧虑,决定派一名部长前往澳门安慰这块将于1999年归还中国领土上的居民。”
- 丹麦:7日,丹麦政府取消对向中国发放十亿丹麦克朗(约计1.5亿美元)的出口贷款及援款。丹麦议会外委会主席埃尔姆奎斯特说:“暴行必须停止。只有该国出现另一种政治气候时,援助才能恢复”。
-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总理鲍勃·霍克在电视演说中为死难者落泪,并取消先前约定访问中国的计划;外长加瑞斯·艾特文斯宣布暂时中止与中国的所有部长级外交事务,并将尚在繈褓中的与中国的军事合作计划中止。澳大利亚政府在之后决定授予在澳留学生四年的避难期。[1]6月27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表示赞成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但是他说,对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行制裁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69]
- 新西兰:6日下午,总理朗伊宣布:“内阁己决定请外交部长鲁索·马歇尔召见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倪正建,告诉他新西兰政府对北京流血事件感到憎恶”,取消警察部长原定20日到中国的访问,并宣布暂停新西兰政府部长和中国政府代表之间的接触,呼吁国民不要去中国旅游。
东欧阵营
- 苏联: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关于中国事件声明”:“不管情绪有时是多么激烈,重要的是要耐心地寻找由社会团结目标所确定的相应的政治解决办法”,“中国目前发生的事件是该国的内政。其他方因施加压力的任何尝试都是不合适的。这种尝试只会激化情绪,而无论如何也不会促进局势的安定”,“我们衷心希望友好的中国人民能够尽快翻过自己历史上这悲惨的一页”。9日,苏联政府发言人根纳季·格拉西莫夫说:“没有预料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极为惊愕。”“自从上周末北京发生暴力事件以来,就无法和中国首都进行电话联系”。在苏联国内新成立的反对派组织强烈谴责镇压事件。事件发生十天后,政府对此表示遗憾,并呼吁进行政治对话。在莫斯科的中国大使馆前发生了公众抗议示威。10日,苏联政府一位发言人表示,克里姆林宫对此事件感到“非常沮丧”。1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说:“我们都对中国的事感到十分不安。我们都在为这个伟大国家的深刻改革和改造的进程是否会中断而感到担心”,并指六四事件为国际局势改善带来负面影响。[70][71]
- 东德:国务委员会主席、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里希·昂纳克指:“武力镇压反革命人士是对的。”而同时东德的人民议院也在8日发出《人民议院关于中国目前局势的声明》,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友好的兄弟国家,两国在十月都将各自迎来建国40周年的大典,人民议院的议员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党和政府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的意图受到违宪势力的阻碍,因此人民政权被迫使用武装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人员伤亡,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民议院将北京事件看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政,反对任何形式的外国干预。民主德国人民议院的代表坚信:中国政府和人民会共同努力澄清事实,继续走在40年前自由选定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注 1][73]6月11日民主德国外交部长菲舍尔重申了民主德国人民议院6月8日关于中国当前局势声明中所阐述的民主德国立场,表示坚信中国人民一定能解决面临的问题,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赫尔曼22日在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的报告中重申了6月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院关于中国目前局势的声明》中阐述的观点和立场,指出北京所发生的事情纯属中国内政,反对任何外国干涉。[74]
- 南斯拉夫:6日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声明指:“对所发生的悲惨事件和无辜的人员牺牲表示遗憾”,并忧虑中国经济政治改革被终止,“希望中国通过政治努力和公开对话消除危机,并同所有民主的进步力量一起保证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继续下去。”8日,南斯拉夫外交部长布迪米·隆查尔指“经济开放及其后果之间的冲突已经影响中国社会政治趋势,它们没有受到所有人同等程度的珍视”,“无论哪种发展思想在中国占上风,中国的事态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国际关系,这个国家正面临着艰难的日子”。
- 匈牙利:5日,政府国务部长波日高伊·伊姆雷和外交部长霍尔恩·久洛指“北京事件非常令人遗憾,也向我们提出一个严重警告,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使任何一个政权都不能使用这种手段,去巩固保守统治地位和独裁统治。”匈牙利政府指“这一悲剧证明,在改革过程中,行使权力的政治家的忍让精神和为民族命运负责精神是多么重要,政府为建立保证基本人权的法律是多么必要。”7日,匈牙利政府指“用武器和暴力”毫无意义和不能解决问题,“尊重基本人权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事业和国际义务,任何国家都不能它看成是绝对的内政”。当日下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格罗斯发表声明,“一、我们强烈谴责暴力和兄弟之间的战争。这种方式同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二、我真诚地希望,理智将占上风,并尽快回到和平建设的道路上。”匈牙利外交部长形容此事件为一“可怕的悲剧”。在布达佩斯的中国大使馆外,亦有游行示威的活动。[77]
- 波兰:6日,波兰政府发言人表示:“波兰社会和当局以深切关注的心情得悉在北京发生的悲剧性事件。我们对死伤者的家属表示最真挚的慰问。”“我们相信,中国人将跟过去一样不诉诸武力……理智和现实主义将占上风,中国的改革进程和它的国际地位将不遭到削弱。”波兰传媒连日来以显著篇幅报道北京局势。13日,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波兰国务委员会主席雅鲁泽尔斯基说:“中国是幅员辽阔而神秘的国家。我只能对发生的事情感到遗憾。”关于军事管制,“只有当国家的基础本身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才有理由作出这样一个决定。”团结工会赢得了政权并组成新政府后,发行了一系列纪念天安门事件的邮票。[78]9月30日波兰《共和国报》发表评论认为,不久前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并指出,近来中国国内形势已“逐步正常化”,中国对外联系“已经恢复”。[33]
-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镇压,表示“中国将克服其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50][79]对此中国政府对此予以“高度评价”,称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及其国民能够理解北京处理其国内的“反社会主义”骚乱。[80]
拉美国家
- 巴西:5日政府声明指“对这个友好国家的人民和政府带来的动荡感到痛心。”这一声明打破了巴西尽量不评论其它国内部事务的惯例。但7月7日巴西总统萨尔内表示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两国业已牢固建立起来的友好合作关系而不受任何影响,对此充满信心。
- 玻利维亚:6月29日西罗·洪堡参议长说,此次访华极有价值,因为代表团成员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证明,中国的局势是稳定的。他说:玻利维亚多年来一贯坚持“一个国家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这一原则现在也适用于中国的情况,那就是外国不应干涉一国对本国内部事务的决策。他说,玻利维亚曾经历外国干涉的磨难,因此十分理解中国目前的处境。瓦尔特·索里亚诺众议长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支持非常重要。一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是不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
- 古巴: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镇压暴动。9月30日古巴共产党中央机关报《格拉玛》发表文章,赞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年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篇题为《战胜困难》的文章指出,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起,打碎了殖民主义枷锁的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揭开了生活的新篇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发奋工作,战胜了各种巨大的困难。文章说,“目前,当帝国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反革命逆流推波助澜之际,我们赞赏兄弟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所持的立场。”[33]
- 格林纳达:1989年7月20日与中华民国建交[82],7月31日中华民国在格林纳达设立大使馆,8月7日格林纳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断交[83][84][85][86][87][88][89]。格林纳达已于2005年恢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
- 伯利兹:1989年10月11日与中华民国建交[90],10月23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断交[84][85][87][88][89],10月25日中华民国在伯利兹设立大使馆。伯利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仍未恢复外交关系。
- 哥伦比亚:6月23日,巴尔科总统赞扬中国政府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并对中国政府采取的平暴立场表示理解。8月18日哥伦比亚驻中国大使荷西·玛丽亚·戈麦斯称,哥伦比亚政府支持中国最近平息反革命暴乱所采取的立场,北京最近发生的事件纯属中国内部事务,其它国家无权干涉。[44]8月22日哥伦比亚参议院议长路易斯·吉列尔莫·希拉尔多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尊重中国政府解决国内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91]8月31日隆多尼奥外长说,哥伦比亚一直在十分关注着不久前中国发生的事件。他透露,尽管哥伦比亚政府受到来自国内外某些集团的压力,但巴尔科总统的政府仍坚持哥、中两国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并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92]
- 秘鲁:9月5日秘鲁众议院议长莱昂说,当少数西方国家利用中国最近发生的事态掀起反华浪潮并企图颠覆中国合法政府时,秘鲁人民深感担忧。他说,“现在,我们满意地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恢复了它的权威和主权”。他还说,“对中国来讲,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93]9月11日秘鲁总理路易斯·阿尔韦托·桑切斯表示,他对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表示满意,并称“我对中国政府能迅速平暴并宣布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感到满意”。[60]9月22日秘鲁参议院议长卡兰萨表示支持中国政府的平暴措施。他说,“秘鲁深受反政府颠覆活动之害,深深懂得保障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理解中国政府为平息暴乱所采取的措施”,“北京事件发生后,亲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进行了许多歪曲报导”,“秘鲁始终奉行自决和不干涉原则,反对大国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94]
- 委内瑞拉:9月1日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称,对中国政府采取的平暴措施表示理解,认为中国有权决定自己的事务。佩雷斯表示相信,中国在新的党中央领导下,将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前进。[95]
- 尼加拉瓜:尼加拉瓜在当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外交关系。9月10日尼加拉瓜共和国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全国领导委员会成员、对外合作部部长亨利·鲁伊斯说,尼加拉瓜无条件地支持中国为平息反革命暴乱所采取的果断措施。帝国主义不仅对中国进行破坏,也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破坏。尼加拉瓜反对一切外来干涉,认为中国的内部事务应由中国自己来解决。[96]
非洲国家
- 扎伊尔:6月14日,扎伊尔负责政治、行政和社会第一副国务委员(副总理)尼米·马伊迪卡·恩吉姆比称,扎伊尔政府对中国政府平息最近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表示同情,表示扎伊尔政府站在中国政府一边。[97]9月21日,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表示,他支持中国平息6月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他把对中国平暴的态度归纳为三点:“同情、理解和不干涉内部事务”。[75]10月22日中央对外关系执行书记冈奔博·富穆·瓦·乌塔迪转达了蒙博托对江泽民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热烈祝贺和对中国平暴的支持,并高度赞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 埃及:6月27日,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马吉德称,“中国局势的最新发展属于中国内政,埃及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完全相信中国政府会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继续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54]穆贝拉克总统9月接见钱其琛外长时,对中国政治经济稳定发展表示高兴,给予高度评价,并再次邀请杨尚昆主席年底前访问埃及。埃及执政党民族民主党总书记、副总理优素福·瓦利说,埃及理解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最近在处理他们的内政时所采取的行动。9月18日马吉德说,西方一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是不能容许的。埃及对中国发生的事情持理解的态度。埃及不干涉中国内政,不采取有损于两国关系或引起误解的措施,充分相信中国领导人有智慧和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他对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表示理解,并表示任何一个国家决不会允许或接受自己处于混乱状态。马吉德还表示,西方某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是不允许的,它们不是去了解真相而是在错误的基础上去伤害中国。
- 加蓬:6月20日,总统邦戈称,目前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他表示希望加、中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能够继续发展。[98]
- 毛里塔尼亚:6月17日,毛里塔尼亚救国军事委员会成员、卫生和社会事务部长恩迪亚耶·卡内称,毛里塔尼亚对中国政府平息了一场反革命暴乱表示高兴,并希望中国政局稳定,并称他的国家将站在中国一边,支持中国政府。[99]6月24日,外交与合作部长西迪亚称,相信中国政府能控制局势,并希望能尽快恢复平静,别国不应该干涉中国内政。[100]7月24日毛里塔尼亚救国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塔亚表示,他对中国政府控制局势,一切恢复正常和平静感到高兴。[101]8月8日毛里塔尼亚新任外交与合作部长谢赫·西迪·艾哈迈德·乌尔德·巴巴在谈到中国最近平息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时表示,毛里塔尼亚政府完全支持中国政府为平息暴乱所采取的一切措施。[58]
- 肯尼亚:6月22日,总统莫伊称,肯尼亚希望看到中国稳定,以使中国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并表示支持中国政府,并希望中国继续执行改革和对外部世界开放的政策。[102]
- 加纳:加纳电台6月22日称,西方世界对此事件作出的强烈反应“是反革命和外国力量企图使中国不稳定的蓄谋已久的计划的明证”,并称西方世界的干涉无法迫使一个合法政府向不可思议的混乱局势屈服。[102]7月7日加纳国家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顿·阿瑟说,加纳完全同情和理解中国政府对最近发生在北京的反革命暴乱所采取的正义行动。他说,长期以来,加纳政府和人民对某些西方国家企图破坏别国稳定和安全的阴谋有所警惕。8月8日加纳全国临时保卫委员会主席罗林斯谈到中国国内形势时说:“我们感到庆幸的是,中国政府已经采取行动恢复了正常秩序,希望中国人民不要受外界的影响,走自己的路。”10月10日加纳临时全国保卫委员会委员、部长委员会主席保罗·维克多·奥斌说,加纳一贯重视中国的改革。当中国有些人在所谓“民主”、“自由”的口号下进行反革命活动时,我们深感失望。但我们一直相信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政府能够控制局势。现在根据我们的观察,事实正是如此。[103]
- 坦桑尼亚:6月22日坦桑尼亚第一副总统兼总理瓦里奥巴称,坦桑尼亚党和政府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最近局势的发展,支持中国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并且希望中国能很快实现安定。[74]9月11日,坦桑尼亚第二副总统兼桑给巴尔总统瓦基尔说,坦桑尼亚支持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和反对某些西方国家干涉内政。[60]
- 西南非洲人民组织:6月20日西南非洲人民组织主席努乔马表示完全理解中国政府和人民军队为平息反革命暴乱采取的果断行动,祝贺中国取得平息反革命暴乱的胜利。[104]
- 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6月20日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主席姆兰博表示他所代表的解放组织对中国党和政府平息暴乱,使局势得以恢复稳定表示祝贺,并对中国重申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感到欣慰。[104]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6月29日卡洛斯·达格拉萨外长说,他来中国访问是为了表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决心加强同中国友好关系的愿望;表达相信中国党、政府和人民有权利、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表达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支持。
- 博茨瓦纳:7月21日,马西雷总统说:“我对贵国政府和人民在前一段时间所经受的压力深表同情,也对问题的最终解决和局势恢复稳定感到高兴。”并表示,作为第三世界的兄弟国家,博茨瓦纳将尽力替中国分忧。第三世界国家都经历过困难时期,所以对中国表示同情和理解是很自然的,他对中国政府实行具有远见的政策,不因挫折而退缩,力求进步和改革表示赞赏。皮特·穆西副总统说,他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扭转了局势,中国一定能够一如既往地朝既定目标前进。[105]
- 多哥:7月24日,多哥总统埃亚德马说,中国首都最近发生的事件是中国的内部事务,根据联合国宪章,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干涉,他强调指出,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是一个普遍原则,并希望中国局势保持稳定。[101]8月4日埃亚德马说,中国政府6月初在北京平息暴乱所采取的措施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内政方面必须做的事,并称任何国家遇到这类事件时,都有权采取必要的措施,根据联合国宪章,任何外国都无权干涉别国内政。[106]
- 塞内加尔:7月25日塞内加尔国民议会议长阿卜杜勒·阿齐兹·恩达乌说,任何国家的问题应该由它自己解决,塞内加尔决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101]
- 津巴布韦:7月3日津巴布韦执政的非洲民族联盟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沙穆亚里拉表示,津巴布韦党和政府对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后的稳定形势感到高兴。他说,津巴布韦尊重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中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和政策。8月3日津巴布韦总统罗伯特·穆加贝表示,津巴布韦支持中国采取的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措施。[107]8月3日代理外交部长曼关迪说,津巴布韦完全理解中国反对外国干涉其内政所持的立场。8月4日议长穆塔萨说,他反对把中国国内问题列为9月间召开的第82届各国议会联盟会议的补充议题。他说,会议无权讨论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
- 安哥拉:8月6日,安哥拉外长范迪嫩称对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平息反革命暴乱表示理解和支持。[108]
- 莫桑比克:8月9日,莫桑比克外长莫孔比称对中国国内平息反革命暴乱表示理解,对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表示愤慨。[109]
- 索马里:8月21日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副总书记哈基·默哈默德说,中国政府平息暴乱既及时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对中国政府取得的胜利表示祝贺。[110]
- 科摩罗:8月25日科摩罗总统阿卜杜拉说,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中国发生的事情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外国无权干涉。[111]
-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9月4日利比亚二号领导人阿卜杜勒·萨拉姆·贾卢德说,利比亚人对中国6月份平息反革命暴乱感到高兴。他说,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拒不向帝国主义者屈服、继续走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而感到欣慰。贾卢德说,中国革命为世界人民树立了榜样。他希望利中两国的合作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112]
- 布基纳法索:9月6日,布基纳法索人民阵线主席、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布莱斯·孔波雷高度评价了布中两国之间现有的友好合作关系,并对中国政府平息北京的反革命暴乱和迅速控制首都局势感到欣慰。[113]9月7日孔波雷说,平息暴乱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领导人勇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又坚持一个建设新社会的原则,那就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原则。
- 苏丹:9月12日,苏丹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巴希尔中将表示对中国政府平息反革命暴乱感到满意。[114]
- 刚果人民共和国:9月12日,刚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新闻部长保罗·恩加特塞高度赞扬中国政府平息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114]
- 突尼斯:9月24日突尼斯外长埃谢赫表示对今年6月中国首都北京发生的事件表示理解,认为这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外国不应进行干涉。
- 利比里亚:10月2日与中华民国第一次复交,10月9日与中华民国签署复交公报[85][89],10月10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断交。[115]利比里亚已于2003年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复交。
- 马达加斯加:10月2日,马达加斯加总统迪迪埃·拉齐拉卡称,支持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平息反革命暴乱,反对一些国家干涉中国的内政。他说,世界上没有哪国政府能够容忍一小撮暴徒在其首都制造旨在推翻政府的动乱达两个月之久。一些西方大国在这一过程中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并进行经济制裁,这是丧失理智的表现。他强调,中国的事应由中国政府去解决,不容别国干涉。[116]
- 塞拉利昂:10月10日,塞拉利昂总统特使、第二副总统萨利亚·朱苏·谢里夫称,关于中国平息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一事,这是中国的内政,中国政府和人民知道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不应干涉中国内政。[53]
- 尼日利亚:10月11日尼日利亚陆军参谋长萨尼·阿巴查中将称,尼日利亚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成功地平息了有外国势力插手的那场动乱。[117]
- 卢旺达:10月19日卢旺达共和国总统、全国发展革命运动主席哈比亚利马纳说,中国政府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任何别的国家不应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中国政府。[118]
- 马里:马里新闻媒介未播发过对中国政府不利的六四报道。在一些有关六四事件的国际会议上,马里代表总是支持中国政府。[119]
国际组织
1989年8月7日至9月1日,联合国防止歧视和保护少数小组委员会(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一个下属机构)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三十七次会议。本次会议是联合国相关机构自6月以来第一次正式讨论关于中国流血事件的一场会议[121]。在8月31日,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1989/5号决议。该决议决定对中国的情况予以关注,指出委员会将关注发生在北京的事件会对人权的发展有何影响[122]。该决议有两个重点:
- 请秘书长向人权委员会提交关于除了中国政府提供之外的所有可靠信息来源;
- 呼吁中国当局停止镇压相关示威者,特别是在剥夺他们的自由上。[122]
1989年12月1日,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鹿野指责该小组委员会的1989/5号决议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123]李还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于9月2日发表声明,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决议的坚决反对,并认为它是非法、无效的。[123]
- 世界银行:6月12日,世界银行原定于13日讨论向北京提供2.3亿美元的新贷款,但因应局势而延期讨论。
- 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6月5日欧洲共同体执行委员会:“对于痛受折磨的北京人民遭到镇压表示遗憾”,并指要是中国改革夭折,中欧合作可能永久性受影响,并取消预定6月6日举行的中国联合委员会的高级磋商会议。6日,共同体12个成员国发表公报,强烈谴责武力镇压,对“悲剧极度震惊”,指“严重的动乱仍在继续”,呼吁“中国停止以武力对付北京和全国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立即寻求和平解决办法”,宣布中断中国与共同体的贸易。欧共体亦计划在联合国难民署进行动议,以谴责中国的人权纪录。[124][125]27日,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通过制裁中国,措施包括:
- 在适当的国际机构内提出中国的人权问题;要求独立观察员能参加审判和探望犯人;
- 停止成员国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和实行武器禁运;
- 中断双边部长级和高层接触;
- 推迟共同体与中国的新合作计划;
- 文化、科学和技术合作计划仅限于在有利改善目前状况的行动;
- 成员国延长中国学生的签证;
- 推迟批出新贷款。
注释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Strahan, A. Australia's China: Changing Perceptions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90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302. ISBN 978-0-521-48497-8.
- ^ 2.0 2.1 "China: Aftermath of the Cris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ate Department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27 July 1989)
- ^ Places 20 years apart – column by C. Raja Moh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dian Express, 4 June 2009
- ^ Troubles in China provoke protes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pokane Chronicle, 7 June 1989, page A8
- ^ Straub, G. (2001). Rhythm of Compassion. Tuttle Publishing. p. 111. ISBN 978-1582900582.
- ^ 6.0 6.1 徐圣龙、胡建.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主义的嬗变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影响》. 社会科学文摘 (上海市: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 (2018年第11期): 25–27. ISSN 2096-19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简体中文).
不过,维持这一平衡也不是[……]另一方面,令人担心的是,面对巨大的国家实力差距,很容易导向“投向西方的怀抱”,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无疑是抽去其重要的国内认同基础。面对国际范围内普遍[……]
- ^ 7.0 7.1 网友评论精选:中国自六四以来变化. BBC News 中文. 2014-06-03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2) (简体中文).
。
- ^ 8.0 8.1 徐宗懋專欄-六四的回想與感想. 中国时报网站. 2014-06-09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繁体中文).
此时,民间对“六四”又出现不同的感觉,一些北京人甚至说那根本是一场胡闹,最近也有人说,如果“六四”变成像乌克兰那样,那今天中国已经丢掉了西藏和新疆,内部混乱,百姓继续穷困,在国际上被看不起,那些一开始鼓掌的西方人,这时更会说风凉话而已。
做此评论的人并非共产党的官僚,据我所知,有些还是当年还参加过“六四”的。他们还是追求民主,但显然知道,民主不只是大型群众抗议活动而已。 - ^ 9.0 9.1 孟宝勒. 中共如何对香港抗议者展开信息战.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9-08-14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7) (简体中文).
在类似于Twitter的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上,发帖者正在越来越多地呼吁中央政府采取行动。把他们“打残都不能够”,一名人士周二在提到抗议者时说。“必须打死。就该派几辆坦克车压过去清理掉就干净了。”这反映了微博上日益普遍的情绪。
- ^ 吴学谦儿子接受访问无悔六四当天报导镇压真相.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9-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 ^ 历史瞬间:北京国际电台1989年6月4日英语广播. 自由亚洲电台. [2016年5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6月2日).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中国「六四」真相:「六四」惨案. [2012-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3).
- ^ 上海十万工纠队员清除路障 全市交通6月4日以来首次基本恢复. 人民日报. 1989-06-10: 2版.
- ^ 陈毛弟、冯亦珍. 上海发生烧毁旅客列车严重事件 近百名公安消防干警和武警被打伤. 人民日报. 1989-06-08: 1版.
- ^ 公安干警武警制止打砸抢烧活动 成都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人民日报. 1989-06-09: 2版.
- ^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Imf.org. 2006-09-14 [2013-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7).
- ^ Upbeat Chinese Public May Not Be Primed for a Jasmine Revolution |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Pewglobal.org. 2011-03-31 [2013-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8).
- ^ William Yang. 六四广告惹议 徕卡微博遭中国网民灌爆. 在线报导网站. 2019-04-19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0) (简体中文).
大批中国网友纷纷到徕卡的官方微博留言,批评徕卡此举不仅是“吃里扒外”的表现,更会害到合作伙伴华为。 一名网友形容徕卡是“华为猪队友”,其他人则耻笑徕卡此举为“螳臂挡车”
- ^ 六四學者何曉清簽證被拒 李家超:入境處需考慮是否構成保安風險. 香港01. 2023-10-31 [2023-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2) (中文(繁体)).
- ^ 李登輝總統當天在中山樓舉行黨的二中全會所發表聲明全文. [2014-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2).
- ^ 台视報導1989年6月7日台湾的反应, [[台視]]. [2014年6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6日).
- ^ 香港 「黑色大靜坐」. 六四记忆·人权博物馆.[失效链接]
- ^ 基本法来龙去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明报, 2011-01-13
- ^ 大江东去:司徒华回忆录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4-18,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1/07/01
- ^ 香港支联会主席司徒华病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广播电台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2011/1/2
- ^ 归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独立媒体, 2011-01-03
- ^ 1989-06-19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 ^ 1989-06-11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 ^ 29.0 29.1 1989-06-2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 ^ 1989-08-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8-30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9-2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33.0 33.1 33.2 1989-10-13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10-10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5].
- ^ 1989-10-1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Zhang, L., Nathan, A. J., Link, P. & Schell O. The Tiananmen Papers: The Chinese Leadership's Decision to Use Force Against Their Own People – In Their Own Words. PublicAffairs, 2002. ISBN 978-1-58648-122-3.
- ^ 1989-06-23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参考消息1957-2002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5].
- ^ 1989-09-07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天安門から30年、さらに悪化した中国の人権侵害 一党独裁体制は今もそのまま. JBpress(日本ビジネスプレス). [2019-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日语).
- ^ NewspaperSG - 联合早报, 6 June 1989. 新加坡政府官方网站. [2019-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0).
- ^ 1989-06-16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 ^ 42.0 42.1 1989-06-17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 ^ Places 20 years apa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Indian Express, 4 June 2009
- ^ 44.0 44.1 1989-08-19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对镇压造成伤亡感悲痛 首相:我国无意干预中国内政. 《南洋商报》. 1989年6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2月6日).
- ^ 1989-08-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6-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 ^ 1989-06-1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 ^ 1989-06-23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 ^ 50.0 50.1 1989-06-16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 ^ Turmoil in China; Asian Diplomats Express Concern, New York Times, 8 June 1989.
- ^ Huwaidin, M. B. China's Relations with Arabia and the Gulf, 1949–1999. Routledge, 2002. p. 196. ISBN 978-0-7007-1730-9.
- ^ 53.0 53.1 1989-10-11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54.0 54.1 1989-06-28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 ^ 1989-06-19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 ^ 1989-09-0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9-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58.0 58.1 1989-08-1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9-21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60.0 60.1 60.2 1989-09-1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9-19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10-09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6-22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 ^ 1989-06-29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参考消息1957-2002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 ^ Carroll, J. M.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Rowman & Littlefield. 2007. ISBN 978-0-7425-3422-3.
- ^ 66.0 66.1 The West Condemns the Crackdown, New York Times, 5 June 1989.
- ^ 1989-09-28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9-05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6-29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参考消息1957-2002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 ^ Wishnick E. Mending Fences: The Evolution of Moscow's China Policy, from Brezhnev to Yeltsi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 p.106-107. ISBN 978-0-295-98128-4.
- ^ TURMOIL IN CHINA; Kremlin Dismayed, Aide Says, New York Times, 10 June 1989.
- ^ "民主德国人民议院 关于六四的两份声明,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989-06-11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 ^ 74.0 74.1 1989-06-23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 ^ 75.0 75.1 1989-09-23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Suettinger, Robert L. Beyond Tiananmen: 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4: 105. ISBN 978-0-8157-8207-0.
- ^ Columbus, F. A.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Transition. Nova Publishers, 1998. p. 22-23. ISBN 978-1-56072-596-1.
- ^ "Solidarity commemorates Tiananmen Square," Making the History of 1989, Item #104, Making the History of 198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989-06-17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 ^ Columbus, Frank H.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transition, Volume 1. Nova Publishers. 1998: 23. ISBN 978-1-56072-596-1.
- ^ 1989-06-14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 ^ 1989-07-29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 ^ 1989-08-07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84.0 84.1 Tudoroiu, Theodor. Chapter One Introdution. The Myth of China’s No Strings Attached Development Assistance: A Caribbean Case Study. Rowman & Littlefield. 2019-11-15 [2021-03-05]. ISBN 978-1-7936-032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英语).
Their genuine repulsion for brutal antidemocratic practices and their interest in China's situation is illustrated by Grenada's and Berlize's recognization of Taiwan in response to the Tiananmen massacre(Hu 2015: 11)
- ^ 85.0 85.1 85.2 The Impact of Tiananmen o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NBR). [2021-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4) (英语).
At first, China’s Third World orientation appeared to gain little success. In 1989, in fact, Beijing’s efforts to maintain ties with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were overshadowed by the decisions of such countries as Grenada, Belize, and Liberia to extend diplomatic recognition to Taiwan.
- ^ Murray, Brian. Tiananmen: The View from Taipei. Asian Survey. 1990, 30 (4): 348–359 [2021-03-05]. ISSN 0004-4687. doi:10.2307/2644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 ^ 87.0 87.1 Tudoroiu, Theodor; Ramlogan, with Amanda R. China's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of Political Elite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outledge. 2020-10-05: 2005. ISBN 978-1-000-17792-3 (英语).
An event relevant for this book is Grenada's and Belize's pro-Taiwanese shift of diplomatic allegiance in response to the 1989 Tiananmen massacre (Li 2005: 81-82)
- ^ 88.0 88.1 Lin, Chong-Pin. Beijing and Taipei: Dialectics in Post-Tiananmen Interac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1993, (136): 770–804 [2021-03-05]. ISSN 0305-7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3).
- ^ 89.0 89.1 89.2 L. Y. Yang, Winston; L. Wagner, Marsha. TIANANMEN AND ITS IMPACT. Chiu, Hungdah; Wu, Chih-Yu (编). Tiananmen: China's Struggle for Democracy - Its Prelude, Development, Aftermath, and Impact. Baltimore, Maryland: School of Law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990: 279 [2021-03-05]. ISBN 0-925153-0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Pursuing a policy of "sole recognition" until recently, Taiwan began a campaign, in late 1988, to overcome its diplomatic isolation by getting countries to switch their diplomatic recognition from Beijing to Taipei or to recognize both governments at the same time. Taipei's offensives have succeeded in establishing diplomatic relations, since July, 1989, with such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Grenada, Liberia, and Belize, all of which had recognized Beijing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Taipei has apparently taken full advantage of China's diplomatic difficulties created by the crackdown to strengthen Taiwan's international standing.
- ^ 1989-10-24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資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4-11-12].
- ^ 1989-08-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9-0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9-07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9-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9-0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9-10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6-1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 ^ 1989-06-2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 ^ 1989-06-18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 ^ 1989-06-2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 ^ 101.0 101.1 101.2 1989-07-26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 ^ 102.0 102.1 1989-06-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 ^ 1989-10-11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資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4-11-12].
- ^ 104.0 104.1 1989-06-21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 ^ 1989-07-2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 ^ 1989-08-0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8-03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8-07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8-10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8-2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8).
- ^ 1989-08-26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9-0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09-06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5).
- ^ 114.0 114.1 1989-09-13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10-11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5].
- ^ 1989-10-0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5].
- ^ 1989-10-12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1989-10-20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 ^ 杨汝生. 中马友谊二三事.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1990-03-02.
- ^ "Bush halts arms sales to China." Chicago Tribune, 6 June 1989.
- ^ "U.N. Panel Is Asked to Condemn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17 August 1989. (accessed 26 November 2010).
- ^ 122.0 122.1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Report of the Sub-Commission on Prevention of Discrimination and Protection of Minorities on its Forty-First Ses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CN.4/1990/2, page 34, resolution 1989/5.
- ^ 123.0 123.1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Question of the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in any part of the Worl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olonial and other Dependent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CN.4/1990/52, page 2, paragraph 3; page 32–33, paragraph 65; page 33, paragraph 66.
- ^ Youngs, R.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19-924979-4.
- ^ Los Angeles Times, 19 June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