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尺谱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4年12月21日) |
工
'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工尺譜 | ||||||
简化字 | 工尺谱 | ||||||
| |||||||
韩语名称 | |||||||
谚文 | 공척보 | ||||||
汉字 | 工尺譜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工尺譜 | ||||||
|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现在亦可作横排书写。
标音方法
基本字
工尺谱并非绝对音名,而是一种“可移调”(movable-do)的记谱法,和英美音乐的唱名(Solfège:do, re, mi, fa, so, la, si)类似。在中国不同地区,因为方言的差异,工尺谱所用的字会略有不同。下面的例子是工尺谱和简谱以及西方唱名的对照:
工尺 | 上 | 尺 | 工 | 凡 | 六 | 五 | 乙 |
---|---|---|---|---|---|---|---|
简谱 | 1 | 2 | 3 | 4 | 5 | 6 | 7 |
唱名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日本简写 | ル | 人 | フ | り | 久 | ゐ |
常见变化
比“上”低音的三个音会以另外的一些字代表:
工尺 | 合 | 四(士) | 一(乙) |
---|---|---|---|
简谱 | |||
唱名 | sol | la | si |
日本简写 | ㄙ | マ | ㄧ |
部分工尺谱仍有勾字,位于上跟尺之间。
在某些乐种里音名会略有不同,例如在粤剧,“四”会写作“士”,而“一”会写作“乙”。上述的“凡”音,在粤剧则会标记作“反”。
其余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会在旁边加上部首作为标记,但在不同乐种的标记方法并不统一。在昆曲里,“上尺工凡”等字旁边加上一钩表示低八度,加上人字部“亻”则代表高八度。在粤剧里,低八度应加上“亻”,高八度则加上“彳”,而例外的是“上”音的高八度会标记作“生”。
而闽南文化区的南管与北管则习惯以“乂(ㄨ)”取代尺。
工尺 | 𪛚 | 𪛛 | 𪛜 | 𪛝 | 合 | 四 | 一 | 上 | 尺 | 工 | 凡 | 六 | 五 | 乙 | 仩 | 伬 | 仜 | 𠆩 | 𠆾 | 伍 | 亿 |
---|---|---|---|---|---|---|---|---|---|---|---|---|---|---|---|---|---|---|---|---|---|
简谱 | # | # | # | ||||||||||||||||||
音名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工尺 | 佮 | 仕 | 亿 | 仩 | 伬 | 仜 | 仮 | 合 | 士 | 乙 | 上 | 尺 | 工 | 反 | 六 | 五 | 𢒼 | 生 | 鿈 | 𢓁 | 𢓉 |
---|---|---|---|---|---|---|---|---|---|---|---|---|---|---|---|---|---|---|---|---|---|
简谱 | # | # | # | ||||||||||||||||||
音名 | sol | la | si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do | re | mi | #fa |
读法
工尺谱的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字音,但不都与地方方言的语音一致。例如,在粤剧里工尺谱的字音不按照广东话读音,而是类似中州音的读音,因此“合士乙上尺工反六五”实际上最接近的广东话读音是“何士二伞车工返了乌”。
工尺 | 合 | 士 | 乙 | 上 | 尺 | 工 | 反 | 六 | 五 |
---|---|---|---|---|---|---|---|---|---|
读法 | hɔː11 | siː22 | jiː22 | sɑːŋ33 | tsʰɛː55 | kʊŋ55 | fɑːn55 | liːu55 | wuː55 |
正常读法 | hɐp22 | siː22 | jyːt22 | sœːŋ22 | tsʰɛːk33 | kʊŋ55 | fɑːn35 | lʊk22 | ŋ̩13 |
工尺 | 合 | 士 | 乙 | 上 | 尺 | 工 | 凡 | 六 | 五 |
---|---|---|---|---|---|---|---|---|---|
读法 | hò͘ | sū | it | siāng | chhē | kong | hoân | liū | u |
正字读法 | ha̍p | sū | it | siāng | chhioh | kong | hoân | lio̍k | gō͘ |
节奏
工尺谱以“板眼”符号标记节奏,广义的工尺谱如南管工尺谱(称为撩拍),会另外再标示乐音速度。传统来说,工尺谱就像文字一样,由右至左分行,每一行从上到下作直行书写,而“板眼”通常标记在每拍的第九个音的右侧。“。”或“×”代表板,“ · ”或“、”代表眼。至于每一拍之间的字和节奏如何分配,则每一位演唱者和乐师都有自己的习惯演绎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数、字体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可以粗略地表示音的长短。
板眼在粤曲里称为叮板。“板”代表重拍、“眼”或者“叮”代表轻拍。在粤剧里,在“板”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梆鼓,在“叮”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沙的。在京剧里,在“板”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拍板,在“眼”的位置会敲击单皮鼓。但敲击的节奏并不一定是一拍一下,可以有很多变化,详细技巧请参阅锣鼓经。
工尺谱中,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用'勺'字表示;在粤曲中称为“底板”和“底叮”。 底板的标记为“x”,底叮的标记为“└”
字后加上直线代表时值长于一拍,直线长度大约表示音的长短。
以左边的工尺谱作为例子,译作西方唱名。如下所示,粗体的字代表重拍,粗斜体的字代表轻拍。
- do do do sol la la sol mi mi re re do
调式
民间工尺七调包含:正调、凄凉调、弦索调、平调、背工调、梅花调和子母调。
在西皮和二黄体系的戏曲种类,包括京剧和粤剧,在唱板腔的段落时,不同的调式会强调不同的结束音。例如二黄的板式常见的结束音是“合”、“尺”,而梆子的板式常见的结束音是“士”、“工”。
根据调的高低,粤剧常用的调分为“正线”和“反线”。“正线”相当于西方的C调,即是说工尺谱里的“上”,或者简谱里的1,相当于西方的C音。“反线”相当于西方的G调,即是说工尺谱里的“上”,或者简谱里的1,相当于西方的G音。
中国音乐常被人误认为以五声音阶为主。粤剧和广东音乐以七声音阶为主,其中有些曲调会强调“乙”和“反”音,因而称为“乙反调”。
历史和用法
唐朝已经有工尺谱,传到宋朝极为流行。工尺谱的唱名大致上接近过去的中州音。相信最初工尺谱是某种乐器的乐谱,是固定音名,但后来在不同乐器和乐种广泛流传以后,工尺谱逐渐变成不固定的唱名。
工尺谱并非将乐曲的演奏单一化,而是蕴含许多变化。在一些情况下,演奏者可以加花(加上装饰音),或在节奏上做调整。至于如何演奏才是合适的手法,是约定俗成的,以师父传徒弟的口授心传的方式继承。因此不同的流派会有不同的演绎风格。
俗字谱
唐代的燕乐(宫庭宴会所用音乐)因使用“一”、“レ”、“ス”、“マ”等不完全的文字纪录音高,故名“半字谱”。在中国敦煌发现不少琵琶谱,其中〈倾杯乐〉、〈西江月〉等曲调恉皆有运用燕乐半字谱。类似的琵琶谱还见于日本所传的《三五要录》、《乐家录》和《琵琶诸调子品》。半字谱的符号和日文的片假名字母颇有相似之处,未知有没有直接关系。
宋代亦有所谓“俗字谱”,取工尺谱音名之上半截或下半截而成,如“合”作“亼”,“尺”作“ス”,半音用本音加圆圈,清声于本音上加“一”等,颇似瑶琴的减字谱。姜白石的《白石道人歌曲》以此记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