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议制度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2年12月29日) |
廷议制度,简称廷议,是汉字文化圈历朝的一个政治制度,用意乃使朝廷大臣聚而论政,此制自秦朝开始直至清朝灭亡。
廷议中,不分官职大小,众臣皆可自由发言,以广纳言路。廷议的权限甚大,甚至能够否决皇帝一些政策的执行。明朝自朱元璋起由九卿(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卿、通政使)、六科给事中、十三道监察御史廷议;有关官员升补任用之拟议,则谓之廷推。明朝万历期间,就曾因万历帝的储君安排被廷议否决,而导致万历帝与朝臣斗气、30年不上早朝,史称“万历怠政”。清代皇帝大权独揽,君权之高为历代之最,又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权,廷议并没发挥制约君权之功能,徒有其名。
廷议之重大事项,举述如下:
- 议立君立储
- 议建都迁都
- 议郊祀、绝地天通
- 议典礼
- 议宗藩
- 议河工漕运
- 议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