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湾琉璃珠

排湾琉璃珠对台湾排湾族人而言是珍贵的宝物,是结婚的聘礼也是族人的传家之宝,除了作为礼器,还是权力的象征,古时只有大头目贵族才可佩戴。

琉璃珠串颈饰(国立台湾博物馆藏)

琉璃珠在排湾族人信仰文化中,有“珠神”之称,有灵异之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祈福之用,一为降祸之用。珠子越古老越完整,就越珍贵。[1][2]

由来

玻璃经由多道复杂工序的烧制而成为琉璃,因色彩丰富,多制作圆形珠子,即为琉璃珠。根据许美智的研究,古琉璃珠的由来有几种说法[3]

一、由东南亚流传进入台湾:而学者陈奇禄所提出[4],分析排湾族许多琉璃珠的材料成分类似于东南亚的玻璃成分,并以此分析结果推测排湾族的琉璃珠是台湾其他族群所没有东南亚型琉璃珠,因此推测是由排湾族先祖移入台湾时一并携带过来的。

二、欧洲流传进入台湾:因为13~15世纪欧洲与南洋的海洋贸易交流,欧洲人以物易物,用琉璃珠当作宝物与南岛语族原住民交换香料,琉璃珠因此被流传。另外17世纪荷兰人统治台湾其间也有利用琉璃珠与原住民交易的相关资料。

三、汉人流传进入台湾:琉璃珠经由汉人流传进入台湾这样的说法是比较晚期的说法,是因为大陆 汉人与早期台湾原住民开始有交流之后才有琉璃珠的交易。

台湾排湾族琉璃珠的历史

胡家瑜在其研究结果指出[5]:玻璃珠在台湾的交换与流动,在古代距今千年以上的时间。交换的范围,其间交织着贸易网络,并且牵连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群;除了台湾原住民之外,还有包括东南亚族群、中国人、日本人和西方人等介入。近300年前欧洲等西方国家如西班牙以及荷兰等国家以琉璃珠作为与台湾原住民以物易物交流的货物。

探究琉璃珠历史可发现,过去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在排湾族部落中看不见琉璃珠,在日治时期,部落中的琉璃珠被收藏家收购所剩不多,制作琉璃珠的技术亦并未详实记载,缺乏典籍及口述记载。琉璃珠在排湾族中被极为珍视,真正的古琉璃珠取得已不易,现在的几乎为仿古珠,而自古以来并无留下制作技术。在1970年代三地门乡排湾族人巫玛斯(umas)从南到北寻找排湾族琉璃珠的制作方式,在新竹学习如何从彩色玻璃棒烧饰品的方法,改制烧成琉璃珠。于1976年成立了第一家琉璃珠工坊—雷赐琢磨艺房,在没有任何奥援之下独自研发传统琉璃珠技法,排湾族的琉璃珠制作技术才得以再度重现[6]

巫玛斯(umas)成立工作坊后,在三地门排湾族部落招收了两位知名的工艺师,一位是廖英杰(Shatao Matilin),以及施秀菊(taruzaljum.Dremedreman)。现今皆是目前在三地门开创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坊,创作风格也都不同。廖英杰成立了“沙蹈琉璃艺术工坊”率结合歌舞团创作,将琉璃珠神话故事编排舞剧,并多次于国内外公开表演。施秀菊1982年成立 “蜻蜓雅筑珠艺工作室”,进行琉璃珠教学工作,后因“海角七号”电影声名大噪。“蜻蜓雅筑工作室”,以充满特色的动人故事的主题进行琉璃珠创作。

由于部落与平地交易日益频繁后,从汉人制造商处取得新的替代商品的管道大为增加;例如用来缝缀服饰的细小玻璃珠,从塑胶细管剪段、到细圆塑胶珠、到小玻璃珠的使用数目越来越大量。因琉璃珠工艺再现排湾族部落,不仅保存了排湾族琉璃的传统文化、保障当地部落的就业机会、带动部落经济发展,亦增添了排湾族的文化观光特色,逐渐形成一股琉璃珠流行风潮。许多原本属于头目拥有的美丽尊贵用具和衣饰,逐渐打破界线而在民间普遍流行。现今,配合身份家系而用细小玻璃珠缝缀布满的太阳纹、蛇纹、蝴蝶纹或花叶纹珠绣服饰,已经转变成为族人参与庆典仪式时共同穿着的传统服饰,同时也成为代表族群的独特文化标记[7]

类型

制作一套排湾族传统服饰的琉璃珠饰品,所需搭配制作多样式的配戴饰品,头饰、颈饰、首饰、胸饰、背饰、云肩服饰等等,创作工序相当繁琐,需要大概半年到一年的制作时间。其中最重视的是传统又贵重的琉璃珠项饰,排湾族传统的琉璃项饰编串方式,不论是单串项饰、复串项饰、颈饰,或是胸前项饰,都有其一定的串珠规范。

排湾族的琉璃珠可分为大型琉璃珠:历史久远的大型琉璃珠是排湾族的族群象征之一,也是排湾族饰物的代表,主要见于项饰下摆中央位置。中型琉璃珠:有多彩琉璃珠、单色小型琉璃珠,主要是作为大型珠的陪衬,或大型珠与小型珠的过渡位置。小型琉璃珠:一航称为“种子珠”,最常见的有三种单色珠(橙色、绿色、黄色)。小型与细小型珠子之应用较不固定,范围也较广,小型珠子见于各种装饰品,细小型珠子见于各种衣饰上[8]

排湾族的古琉璃珠,还分男珠与女珠,男珠的色彩、纹路主要深入珠内,且有明显的光泽。女珠的色彩、纹路仅在表面上,较没有明显的光泽。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单串胸饰项链(taljivucung), 为女生配饰的项链。二、复串胸饰项链(veceqel),男女皆可配戴。三、复串胸饰 项链,是男生配饰的项链(palivet),约有9~12排。四、男女可配饰项链(palivet): 橙珠(vurav)、黄珠(pula)、绿珠(matak)。

文化意涵

排湾族人平常很少配戴琉璃珠,虽有五年祭或大头目结婚时才取出配戴。平常将复串项饰收在古陶壸中,族人相信古陶壸为视先的神灵所在,能发挥保护的作用,具有约束族人的力量,就是所谓的珠神。古琉璃珠是排湾族头目和贵族家系的珍贵传家宝物,由贵族配戴与收藏,平民无法拥有。琉璃珠反映了排湾族社会秩序的维系,是贵族尊贵地位的象征,同时也具有生命、性别和灵力,所以必须在筐子及石板上留洞,使空气进入,珠子呼吸。排湾族视琉璃珠为高贵的象征。订婚时,男方如以琉璃珠当聘礼之一,象征男方的贵气,会让女方觉得很有面子。因琉璃珠为聘礼之一以及具有象征意义并使其能传承保存并留作纪念,这可能也是未能广为流传的可能原因之一[9]

琉璃珠不仅是婚聘礼俗或庆典的重要配戴物件,也可琉璃珠的露力,为患者医疗治病或占卜仪式之中。大头目家族拥有绝对的权力,头目的琉璃珠项饰是成串且多排。而拥有琉璃珠数越多则代表财富越雄厚,用以表示其重要社会地位、阶级、 地位、财富、美学、生命礼仪及宗教风俗信仰的指标。

排湾族人长久以来对于琉璃珠的崇敬与想像,衍生出许多神话传说,在贵族当中代代相传,其内容反映排湾族多元文化讯息与族群意识。是故,本件复串琉璃珠胸饰具体反映排湾族之风俗、记忆及传说、信仰、传统技术、艺能或生活文化特色的重要文物。

配戴方式及注意事项

亮丽色彩丰富的琉璃珠最受排湾族的男女老少喜爱,尤其以琉璃珠串珠的项饰,更为排湾族特色之一。在排湾族头目或贵族于婚礼、五年祭、庆典、及一般重要的场合不可缺。此外,琉璃珠饰品亦有赐福的灵力,每颗珠子有不同的名字与传说。排湾族家里的琉璃珠都由祖先传承下来的,愈古老的琉璃珠愈贵重。排湾族族人在重要场合时穿着传统服饰,会配戴琉璃珠饰品,譬如:婚礼的时候,平常在部落也常见到族人把琉璃珠饰品戴在身上。串珠的琉璃珠项饰位置可呈现出它的价值,排湾族珍贵的大型多彩琉璃珠,多串组于项饰下摆中央,其它琉璃珠 为单色,以橙、黄、绿三色为主。琉璃珠在项饰中都有一定的位置与排列次序,不能随意摆置,如果排错,珠子会生气。珠子有一定的位置就如同地位有大小尊卑之别,其顺序不能乱掉[3]

配戴琉璃珠饰品时必须注意事项说明如下:

一、配戴琉璃珠垂饰时,肢体动作不宜过大,易勾到其他物品,珠子会掉落。

二、任何场所都可以佩戴,有些老人家平常会把项链、手链…等戴在身上,象征排湾文化。包括参加婚礼时。

三、琉璃珠保存可用布包起来、放在盒子里、悬挂或放于陶壶内。

参见

参考文献

  1. ^ 洪佩芬. 台灣排灣族琉璃珠符號運思之研究 (PDF). [2019-07-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28). 
  2. ^ 杨心豪. 五彩繽紛排灣的琉璃珠 (PDF). [2019-07-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2-24). 
  3. ^ 3.0 3.1 许美智. 《排灣族的琉璃珠》. 台北: 稻乡. 1992. 
  4. ^ 陈奇禄. 〈臺灣排灣群的古琉璃珠及其傳入年代的推測〉. 《考古人类学刊》. 1996, (28): 1-9. 
  5. ^ 胡家瑜. 〈臺灣南島民族玻璃珠飾品的跨文化分析比較:對於形式、價值與物質性的一些思考〉. 《考古人类学刊》. 2012, (76): 97-134. 
  6. ^ 陈殿礼、洪珮芬. 〈排灣族琉璃珠文化意象構成因素之研究〉. 《设计学报》. 2008-06, 13 (2): 89-107 [2023-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9). 
  7. ^ 王长华. 〈排灣族琉璃珠文化再現及其產業化〉. 《营造在地文化观光产业:2009 年文化创意产业永续与前瞻研讨会论文集》 (国立屏东教育大学). 2009: 101-114. 
  8. ^ 林宣吟. 《臺灣排灣族琉璃珠之研究》. 华梵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2005. 
  9. ^ 达西乌拉弯.毕马(田哲益). 台灣的原住民:排灣族. 台原. 2002. ISBN 957926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