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类

动物类型

有袋上目学名Marsupialia)动物是雌性个体的腹部下长有育幼袋哺乳类动物,如袋鼠袋狼树袋熊负鼠袋貂袋狸[1]

有袋类
化石时期:65–0 Ma
一只母东部灰大袋鼠和它的幼崽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演化支 兽形类 Theriimorpha
演化支 兽型类 Theriiformes
演化支 Trechnotheria
演化支 歧兽类 Cladotheria
演化支 原磨楔齿类 Prototribosphenida
演化支 Zatheria
演化支 磨楔齿类 Tribosphenida
亚纲: 兽亚纲 Theria
下纲: 后兽下纲 Metatheria
演化支 有袋型类 Marsupialiformes
演化支 有袋类 Marsupialia
Illiger, 1811
现代有袋类分布范围

现存物种如袋鼠无尾熊主要分布于澳洲及附近岛屿,负鼠则生活在南美洲,还有少数生活于中美洲北美洲。而其他地方则只有化石纪录,如袋狮双门齿兽[2]

特征

 
袋鼠育幼袋里的幼兽。

雌性有袋类拥有用来抚育幼兽的育幼袋,且拥有两条共用开口的阴道,分别通往子宫内不同部位;而雄性则通常拥有一具纯粹用来输送精液的分岔阴茎。不论雄性或雌性,废物都是经由一种称为泄殖腔的构造来排放。

怀孕中的雌性会在子宫内长出卵黄囊以供给胚胎营养。由于没有完整的胎盘构造,幼兽不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养分,所以胚胎发育约4到5周就会出生,是典型的“早产儿[3]。之后爬进母亲的育幼袋内继续发育[2]。在育幼袋中的幼兽会很安全,还能通过袋内的乳头吮吸乳汁[1]。数周之后,幼兽将可暂时或永久性地离开育幼袋。

比起胎盘动物,有袋类较早将幼兽产出,且没有发展出用来保护胎儿免受母体免疫系统攻击的胎盘构造。虽然早产且体型小的幼兽在生存上有较大的危险,但如此一来也减少了怀孕时的风险,例如不必在生活不易的季节里怀有大型胎儿。

由于出生后的幼兽必须爬行到母亲的乳头位置,因此至少在出生时,牠们的前肢比身体其他部位的发育更加完全。而这可能也是造成有袋类的行动范围较胎盘类小的原因。有袋类的前肢必须发展出可供爬行的爪子,因此不像胎盘类一样发展出具有其他功能的或是翅膀

袋口方向

有袋类动物的袋口方向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袋鼠大部分时间用两只后腿站立、行走,身体基本处于直立姿势,所以育儿袋袋口向前开,防止幼崽掉下来[4]袋熊袋狸的育幼袋开口朝后,掘土挖洞时,泥土就不会进入育幼袋。[1]树袋熊的袋子也朝后,有似拉绳的肌肉能绑紧袋子,保护幼兽[3]

典型种

袋鼹的育幼袋与其他有袋类动物不同。每年繁殖季节,母袋鼹腹部会长出一个临时的育幼袋。繁殖期过后,育幼袋就会消失。袋狼袋猫的育幼袋可以容纳好几只幼兽藏身和吃奶[5]

起源与散布

起源

后兽下纲起源于很小的、大概是没有育儿袋的食肉类或食虫类动物[6]。M.J. Spechttn在1982年所发布的化石证据,显示后兽下纲并非如早期理论认为是胎盘类的原始型态,而是与真兽下纲中生代分别演化成型。目前已知最早的后兽下纲化石发现于中国,是生活于大约1亿2千5百万年前的沙氏中国袋兽Sinodelphys szalayi)。其生存期间大约相当于同一地点所发现的早期胎盘动物化石。其后,后兽下纲于白垩纪遍布北半球,直至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后旋即从北美洲传到南美洲。

在多数的大陆上,完全无现存的有袋类动物。相对而言,在南美洲至今仍有许多属于有袋类的负鼠留存。在古近纪时期的南美洲,基干后兽下纲成为了掠食者,例如袋犬目古鬣狗(Borhyaenidae)与袋剑虎Thylacosmilus)。在澳洲,没有胎盘哺乳类的竞争,有袋类成为了支配性的动物(胎盘哺乳类仅有啮齿类与蝙蝠,而后期人类引入的胎盘哺乳类如野兔、野狗和野猫都造成了生态灾难)。

分布

有袋类的祖先最初被发现于南美洲[7]。现存的有袋类是怎样传到大洋洲去的,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其中一种理论认为,后兽类是在北美洲演化成型,并且从该地开始,经由欧洲散布到亚洲非洲,之后在南北美洲分离(后来再度相连)以前到达南美洲,并演化出真正的有袋类。接着再经由南极洲来到澳洲(南方路线)[8]。另一种理论认为,有袋类是在澳洲演化成型,之后才经由南极洲到达南美洲北美洲。而发现于中国的有袋类化石,又支持了一种经由南亚到达澳洲的理论(北方路线)[8];不过这项理论的难题,在于新几内亚地区所发现的有袋类化石,比起澳洲更为年轻。[9]现倾向相信牠们顺时针从东亚到北美,再环绕太平洋一直演化,直至在澳洲和新几内亚扎根。

目前已知的有袋类大约有334个物种,其中超过200种生活于澳洲及其附近岛屿。而在美洲地区也有约100个现存物种,多数生活于南美洲。不过经历了“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的过程之后,使中美洲也有了13个物种,北美洲则有1个物种。

分类学

 
无尾熊 Phascolarctos cinereus
 
鼠袋鼯 Petaurus norfolcensis
 
袋狼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北美负鼠Didelphis virginiana, USA

有袋类是后兽下纲冠群,其中主要可分两大类:美洲有袋类与澳洲有袋类。微兽目(Microbiotheria)生存于于南美洲,但亲缘关系可能与澳洲有袋类较接近。有袋类中有许多生活在树上的小型种类,例如美洲负鼠(Didelphidae)和澳洲负鼠(Phalangeriformes)。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陈康. 有口袋的动物. 动物世界/儿童成长万事通.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 98–101. ISBN 7532450643. 
  2. ^ 2.0 2.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ts201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3.0 3.1 陈晓丹. 无尾熊. 动物世界3.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3. 
  4. ^ 有袋类动物的袋口为什么有前有后. 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精读本/动物植物.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 81. ISBN 753244774X. 
  5. ^ 《学生探索者》编委会. 古兽真相:史前世界大猜想.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 2015. ISBN 7546332346. 
  6. ^ 科学实验, Issues 1-12. 科学出版社. 1980: 36. 
  7. ^ 化石. 科学出版社. 1981: 22. 
  8. ^ 8.0 8.1 百科知识, Issues 114-125.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 61. 
  9. ^ 严震东; 罗竹芳. 現代生物學.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5: 119. ISBN 986001809X.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