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官话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9月26日) |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4年9月26日) |
江淮官话,又称宁白、下江官话、下江话、江淮话、江北话、淮语,是南方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淮话在词汇、音韵、语法等方面与北方官话相比都具有较大差异,最大特色就是江淮官话完全保留了入声系统,其他官话几乎完全失去入声。
江淮官话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 |
区域 | 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西省部分地区 |
母语使用人数 | 7000多万 |
语系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 |
ISO 639-6 | juai |
Glottolog | jing1262 [1] |
江淮官话在中国的分布 | |
江淮官话内部分区 |
由于江淮官话含有入声,和中古音传承明显,所以其中分尖团、分平翘的南京官话清末之前一直是官话标准音[2]。清末以后,从政治角度而不是语言学角度,逐渐以北京话为现代标准汉语之基础,北京官话被当作官话典范,于是有汉语言学者[来源请求]认为江淮话应该和晋语一样独立出官话,和吴语、粤语等为同层级。
江淮话的使用者约有7000多万,如果将其划出官话,其使用者将在中国语言中排第3位,仅次于官话、吴语[来源请求]。现今,江淮话的定位是与吴语同一层级的方言,还是官话的下级方言,依旧存在争议[来源请求]。
分布地区
内部分区
分片的主要依据是古入声字的今读:洪巢片有入声韵,除庐江无为等地入不分阴阳;通泰片有入声韵,分阴入、阳入;黄孝片多数地区古入声字不分阴阳,读舒声韵,归于单独的入声调类,但枞阳桐城等地有少量字归入阳入,非咸山入声韵不混舒声韵。黄孝片的武穴黄梅蕲春以及枞阳桐城部分地区入声短促且多数有喉塞音,如下表[3]:291-292:
方言片 方言点 八 福 各 麦 月 毒 通泰片 南通 pɒʔ43 foʔ43 koʔ43 moʔ5 yʔ5 tʰoʔ5 如东 pɛʔ5(baēh) foʔ5(fōh) kaʔ5(gāh) moʔ2(móh) yuʔ2(yúh) tʰoʔ2(tóh) 泰兴 piɛʔ43(baēh) fɔʔ43(fōh) kɑʔ43(gāh) mɔʔ45(móh) yuʔ45(yúh) tʰɔʔ45(tóh) 泰州 (通泰拼音[4])
pɛʔ3(baēh) fɔʔ3(fōh) kaʔ3(gāh) mɔʔʔ45(móh) yʊʔʔ45(yúh) tʰɔʔʔ45(tóh) 洪巢片 扬州
(扬州拼音)pæʔ4
(bajq)fɔʔ4
(foq)kaʔ4
(kaq)mɔʔ4
(mawq)yeʔ4
(yq)tɔʔ4
(doq)连云港 pɐ24 fuʊ24 kɐ24 mə24 yə24 tuʊ24 涟水 paʔ34 fɔʔ34 kɑʔ34 mɔʔ34 uɪʔ34 tɔʔ34 南京
(南京拼音[5][6])paʔ5
(ba⁵)fuʔ5
(fu⁵)koʔ5
(go⁵)mɛʔ5
(mä⁵)yeʔ5
(üe⁵)tuʔ5
(du⁵)芜湖 paʔ5 foʔ5 koʔ5 məʔ5 yeʔ5 toʔ5 合肥 pɐʔ5 fəʔ5 kɐʔ5 mɐʔ5 yɐʔ5 tuəʔ5 黄孝片 枞阳 paʔ5 fəʔ5 koʔ5 meʔ5 yeʔ5 təʔ5 安庆 pa55 fu55 ko55 me55 ye55 teu55 红安 pa214 fu214 ko214 mæ214 ʯæ214 təu214 孝感 pa13 fu13 ko13 mɛ13 ʯɛ13 təu13 英山 pa213 fu213 ko213 mɛ213 ʯɛ213 təu213
洪巢片
洪巢片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从连云港到铜陵(市区)的广大地区,东部淮东片,即民间俗称“苏北话”,以扬州话、淮安话、盐城话为代表,西部淮西片以南京话、合肥话为代表。
安徽淮河沿岸,是淮语向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区,往往语言交杂。
通泰片
通泰片(通州-泰州片),又称泰如片(泰州-如东片),分布在泰州地区(除靖江中东部)和南通地区(除启东、海门、通州东部、如东东南部兵房一带)、盐城地区(东台、大丰、盐都南角)、扬州市江都东部及高邮东南角、镇江市扬中,常州、江阴、张家港沿江也有分布,和普通话差异非常大,随着地区层层递进和洪巢片也有较大程度差异。
黄孝片
黄孝片(黄冈-孝感片)分布在湖北东部,江西九江、安徽安庆(市区及东北部)和河南信阳南部一带,其是否属于江淮官话存在争议。1948年赵元任称其“可以算典型的楚语”[注 1]。在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中,原第一版里属于洪巢片的安庆市区、枞阳县、桐城市被划至黄孝片。
另,湖北西北部与陕西交界处竹山、竹溪二县的方言在《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与黄冈、孝感等地方言归为与同一类[7];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被标成与长江南岸的黄石方言相同的类型,未标出与江北的黄冈方言的联系。
语音特点
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
备注
参考文献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江淮官话.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陈辉. 19世纪东西洋士人所记录的汉语官话.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2020-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2) (中文(中国大陆)).
- ^ 钱曾怡. 汉语官话方言研究. 济南: 齐鲁书社. 2010. ISBN 9787533324537.
- ^ 泰如聲韻表. taerv.nguyoeh.com. [2020-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9).
- ^ 南京官話拼音方案和輸入法. 2019-03-25 [2019-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中文(中国大陆)).
- ^ 南京話拼音查詢. [202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6) (中文(中国大陆)).
- ^ 赵, 元任. 湖北方言調查報告. 中华民国. 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