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泰陵
清泰陵(满语:ᡝᠯᡥᡝ
ᠮᡠᠩᡤᠠᠨ,转写:elhe munggan)位于中国河北易县的清西陵,是清世宗雍正帝的陵墓,建于雍正七年(1730年)。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附设一座皇后陵泰东陵内葬孝圣宪皇后、以及一座妃园寝葬有雍正的21位妃嫔。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时间最早,规模最宏大壮观,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总共占地8.47公顷。
清西陵 泰陵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河北省易县 |
分类 | 古墓葬 |
时代 | 清 |
编号 | 1-180 |
认定时间 | 1961年 |
雍正生前曾下诏,不为自己的陵墓修建石像生和神道,其子乾隆帝却不仅补建了石像生、铺设长达2.5公里的神道,还在神道前建造了目前中国最大的三座石牌坊。
1980年,文物工作者在泰陵月牙城壁前右下角发现一个盗洞,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进行抢救性挖掘。挖到了地宫前的第一道屏障金刚墙时,盗洞消失,这意味着盗墓未成功,于是进行回填,恢复原貌。
选址
林干《论雍正相度“万年吉地”的几个问题》[1]梳理了清朝满汉文档案,认为雍正帝放弃遵化昌瑞山的东陵兆域,而在易州营建泰陵,并不是因为有意回避其父康熙帝的景陵,更不是因为夺嫡争议而心虚。实际上雍正三年起,就在遵化昌瑞山周边寻找“万年吉地”。钦天监选定的是遵化州以北二十里的九凤朝阳峪(九凤朝阳山),大致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北省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村东边。选址官员认为这里“龙身金星宏伟”“案内明堂舒畅开阳,案外大堂规模宏阔”。
陵址选定后,下一步要“定穴”,即选定整个陵寝的建造基准点——金井的位置。但相关官员立桩牵线后,发现这个位置“正(对)水道出口之处,堂局全无”。也就是说,如果按照风水标准,取“癸山丁向”,整个陵寝布局朝向东南的话,方向正冲水口,地宫之前无法营建神道、碑亭、隆恩门、隆恩殿等所有的礼制建筑。如果换一个朝向,则无法满足风水方面的要求。此外还发现土中有大量砂石,无法攥成圆丸,说明这里土质不好,也是营造皇陵的禁忌。
雍正五年,精通风水堪舆的福建总督高其倬回京,随后由怡亲王带领,前往遵化查看九凤朝阳山。高其倬最终认为这里“未为大地”,连作为王侯墓址都不合适,更不用说皇陵了。雍正在他的建议下,决定在京畿周边“再加寻觅二三处佳地”,最终选定了易州泰宁山天平峪(后改名太平峪)。此时,之前为营建九凤朝阳山皇陵而在两广采办的金丝楠、油楠、铁力木等木料,江苏烧造的金砖,房山和河北等地开采的石料,已经多运往遵化,存放在遵化。雍正放弃九凤朝阳山陵址后,木料多运往西陵,而石料和砖料则留在遵化,乾隆初年修建景陵妃园寝的二十个地宫时取用。
乾隆三年乾隆帝为自己选择陵址时,选择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太平峪泰陵西南的管头村,易州东北的瑞麟山,乃至密云、三河、丰润、迁安等地,甚至关外的奉天,也都在选址范围内。乾隆也派兵部尚书讷亲等人考察了九凤朝阳山,最后结论是这里确实不可用。到乾隆七年三月,最终选择了昌瑞山的胜水峪作为陵址,即裕陵。
参考文献
- ^ 林乾:《论雍正相度“万年吉地”的几个问题》 (PDF).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