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助词

汉语助词(Chinese particles),汉语文法术语,指的是一种词类,属于虚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之用。[1][2]。通常用于句子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或是用于语句中间,表示结构上的关系[3]

助词汉语中,通常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种[1]白话文中常见的助词包括:的、了、着、吧、啊等等;文言文中则有:之、乎、者、也、矣等。

汉语助词

汉语中,助词与连词介词叹词同属于虚词,不能表示概念,但是可以表示语法结构或是各种语气。在句子中没有实在的意义,也没有统一的语法功能,不能单独使用,是独立性最差的一种词。在白话文中,大多数的助词都会读为轻声[2]

汉语的助词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种,有些会将语气助词独立成一种词类,称为“语气词”。

结构助词

附着在词、词组的前面或后面,用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白话常见的结构助词有前附的“所”,以及后附的“的、地、得、似的”等等。[2]文言文中则有“之、者、所、然、夫、所以、乎、焉、等、且”等等。[4]

“的、地、得”在五四运动之前的官话里没有严格分别,在宋元明清官话的文学常有混用。五四后被人为分工,“的、地、得”分别作为标示定语状语补语[5][2]由于“的、地、得”三个助词在官话均读/de0/,官话母语者在书写时极易混淆,是教学的经典难题;然则“的、地、得”在其他汉语族语言的读音不同甚至根本不用“的、地、得”,近来学校已会借助母语来辨别“的、地、得”。[5]五四后“的、地、得”在官话里标示定语状语补语的分工如下:

  1. “的”字用于标示前面的词或词组是定语。最常见的用法是接在形容词后,用来修饰其后的名词代名词,如:“美丽的风景”;也可以接在名词或代名词后,表示所属、所有的关系,如:“我的书”;或是接在副词以外的实词后,组成带有有名词功能的词组,在句子中当作主语宾语使用。如:“我们要的是和平与安定。”
  2. “得”字通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后面,标示其后面是补语,用来表示可能(如:“她去得,我也去得。”、“我拿得动。”)、结果或程度(如:“你说得很好。”)。有的辞典会将这种用法归类为介词
  3. “地”字通常用于副词后,标示前面的词或词组是状语,现今可通为“的”字。[2][6][7][8]

“之”字做结构助词时,用法有:

  1. 与白话“的”字相同,如“夫子之文章”。
  2. 无义,仅表宾语提前,如“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意为“爱莲”。[3][9]

“是”字做结构助词时,也是表宾语提前,如“唯你是问”即“唯问你”。[4]

时态助词

时态助词也称动态助词,接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的状态,可以跟时间副词连用,但必须注意两者语意间的配合[2]。白话文中常见的时态助词有“著(着)、了、过”,文言文中有“矣”。但“矣”字通常兼有语气助词的功用。[4]

“著(着)、了、过”三字用法上的分别为:

  1. “著(着)”字表示动作为变化进行、持续或存有的状态中,如“门正开着(着)。”
  2. “了”字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或结束,如“天黑了。”。
  3. “过”字表示动作或变化曾经发生,如“我看过这本书。”[2][10]

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说话时的语气,有些学者会将之独立成一种词性,称为“语气词”。一种语气可能使用多个连续的语气助词表达,一个语气助词也可能同时表达一种以上的语气。因此,语气助词本身没有实质的意义、不能单独使用,也没有词形变化,一个语气助词所要表现的语气为何,必须视前后文而定。 有时候,连用的语气助词可能会合成一个音节,例如“了”、“啊”合成“啦”;“之”、“于”连成“诸”。

语气助词依照语气的不同,可以分为五大类,分述如下:

  1. 疑问语气:如白话文的“吗(么)、吧、呢”,文言文中的“也、者、乎、哉、与、欤、邪(耶)、为”等等。不同的疑问语气助词代表的提问方法也有所差异,如“吗”有时表疑惑而提问、有时表反问,通常要求对方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吧”字则表示大略知道答案,却又不能确定的问法。
  2. 祈使语气:如白话文中的“吧、罢、呀、啊、啦”,文言文中的“矣、焉、哉”,用以表示请求、命令、催促、劝告、禁止等语气。
  3. 感叹语气:如白话文中的“啊、呀、哇、哪”和文言文中的“也、矣、乎、焉、哉、与、欤、已”,表示感叹之意。这类助词的用字常常与叹词混淆,但叹词一般用于句首,而且独立于句子之外;感叹语气助词则置于句尾,不能独立使用。
  4. 肯定语气:白话中常见的有“的、了、嘛、呢、啦、罢了、而已”,文言文中则有“也、矣、乎、然、焉、耳、而已、云、尔”,有的字如“了”是强调事情的肯定度,“呢”有夸张的意味,“罢了、而已”则有冲淡的意味。肯定语气助词有时会与结构助词在用字上混淆,但前者可以去掉,句子基本的语义不变,后者若是去掉则会有语意不明的情况。
  5. 停顿语气:如“啊、吧、呢、么”或“也、矣、乎、焉、兮”。有别于其他四种语气助词多用于句末,停顿语气助词只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有强调前面出现的词语的功能。[2][4]

参见

参考资料

  1. ^ 1.0 1.1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网络版:词条“助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0年7月17日查阅。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刘兰英、孙全洲编,《语法与修辞》,台北:新学识文教,1998年10月。
  3. ^ 3.0 3.1 宋裕等著,《国中国文》第3册,台北:翰林出版。
  4. ^ 4.0 4.1 4.2 4.3 郭心怡,〈高中教材文言文虚词教学研究〉,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在职专班硕士论文,2007年1月。
  5. ^ 5.0 5.1 程俊源. 「謀同」與「求異」——對比語言學在本國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PDF). 台中教育大学学报:人文艺术类 (台中: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 2013年6月, 27 (1): 81 [2022-06-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7). 
  6. ^ 林政华. 北平漢語「的、得、地、底」等字問題綜論. 北师语文教育通讯 (台北: 国立台北师范学院). 1996年6月, (4): 16-23 [202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7). 
  7. ^ 彭歌,《现代汉语补语“得”在泰语的表达研究》,铭传大学应用中国文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2009年6月。
  8. ^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网络版:词条“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永久失效链接],2010年7月17日查阅。
  9. ^ 宋裕等著,《国中国文》第2册,台北:翰林出版。
  10. ^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网络版:词条“著(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0年7月17日查阅。

参考文献

  • Dobson, W. A. C. H. (1974).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Particl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 He Jiuying 何九盈 (1995a). Zhongguo gudai yuyanxue shi (中囯古代语言学史 "A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nguistics"). Guangzhou: Guangdong jiaoyu chubanshe.
  • _____ (1995b). Zhongguo xiandai yuyanxue shi (中囯现代语言学史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nguistics"). Guangzhou: Guangdong jiaoyu chubanshe.
  • Wang Li 王力 (ed.) (2000). Wang Li guhanyu zidian (王力古汉语字典 "A character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Chinese, chiefly edited by Wang L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 Yip Po-Ching & Don Rimmington (2004). Chi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外部链接